澶渊之盟是屈辱还是外交胜利?

来源: 2021-05-09 10:27:33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距今1017年前,辽军逼近开封。多数文官主张迁都,只是争论是金陵还是成都。寇准力排众议,“逼”真宗放弃南迁,御驾亲征。皇帝到前线督战,振作起来的宋军,守住辽军后方城镇,更在澶州城下射杀了辽将萧挞览。接下来的澶渊之盟,我认为,实乃见好就收的大手笔,而不是屈辱的乘胜求和。

批判澶渊之盟的,对宋“称臣”辽,耿耿于怀。其实当时的外交辞令是,“辽宋为兄弟之国,以后,哪边皇帝年纪大,哪边就是哥哥”。以今天的价值观来调侃的话,所有国家都是兄弟,中原实在不该耍沙文大牌。要说实在的国家利益,就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来评估,不过是“称兄道弟”,年供辽10万两岁银,20万匹绢,双方开展自由贸易,太实惠的deal了。

十万两白银,对富足的宋而言,究竟是什么scale呢?北宋的岁入在千万两白银以上。而宋辽战争,每年军费至少是二千万两。难怪真宗给去谈判的曹利用,交的底是三百万两。曹的斗争艺术得让今天的外交部,外贸部汗颜吧。当然,其它合理的解释是,辽的情报工作太差,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澶渊之盟买来了宋辽百年和平。人家辽还为宋打了代理人战争,阻隔了北邻以北的潜在战略威胁。一个多世纪后,徽宗的联金灭辽是大昏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多半是雪耻的心理作祟。

消兵戎之灾却带来了无心插柳的红利,宋还赢了“贸易战”和“金融战”。澶渊之盟要求双方互开边市。自由贸易对宋这样的经济多样性的生产大国,正中下怀。宋产的丝绸,粮食,茶,工具,手工制品,书籍,还有从海路来的中西亚和欧洲的商品,这些对北方经济单一的游牧民族有何等的吸引力?

以茶为例。游牧民族吃肉为主,一旦接触到了去腻助消化的茶,就依赖上了这种北方根本无法生长的植物。茶自然成了贸易战武器。北宋加大倾销茶叶力度,对辽贸易出现了每年八十万两的惊人顺差,足以支付对辽的岁币。

辽国也在拼命发展生产抵消逆差,向宋出口羊肉(苏东坡也是被流放后才被迫吃猪肉的)和盐。辽盐在宋有销路,完全是官府贪婪,垄断盐业的后果。最终宋仁宗放弃河北的食盐专卖,以打击辽盐。辽还有一种战略物资是宋渴求的:马。 和谈后宋向辽国买好马。可好景不长,辽很快反应过来,严禁出口马匹。

辽国长期依赖进口,变成了宋朝经济的附庸。辽币越来越弱,辽国百姓也欢迎信用更好更保值的宋币。后来辽国干脆不再铸币,直接用宋币,把货币主权拱手让给了宋。

货币问题上,宋占尽了先机。 至于后来金融上不自律,为了打仗,狂发纸币,饮鸩止渴,那是后来的悲剧,与澶渊之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