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筚路蓝缕”到“衣被天下”。今天中国纺织工业每年为世界上每人制衣7件,可以为人类解决穿衣问题

4000多年前,中国已经能用手工织造出较精细的锦缎丝绸(三星堆就出土了丝绸)。商代有了简单的提花织造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已能织出较复杂的纹锦。汉代中国的丝织品大量地从陆路或海路出口,以“丝绸之国”闻名世界。以棉作为纺织原料发源于华南和西南。三国时期,种植棉花开始遍及珠江、闽江流域。黄道婆又把棉纺织技术带回到长江下游及中原。华夏文化就是耕织文化。宋朝在纺织原料、技术、产品艺术设计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出现了简易的纺织机械。

到18世纪中叶,英国发明了使纬纱快速来回穿越经纱的飞梭织布技术,和珍妮纺纱机。蒸汽驱动的动力织机取代了手工。中国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受到致命打击。1873年,广东商人陈启源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开始了中国机器纺织工业时代;1876年,左宗棠在兰州开办了甘肃织呢局;1890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丁织布局。到1895年。全国共有纺纱机17.5万锭,织布机1800台。这之后,民族资本家纷纷开办纺织工厂,掀起纺织工业的一个高潮,1905—1908年的“抑制洋资洋货运动”,使得本国的纱布畅销,纱厂利润猛增,长三角和珠三角洲又掀起了纺织业的第二次高潮。到1913年中国发展到纺纱机48.4万锭,织布机2016台。14~31年为民族资本纺织工业黄金期。纺纱规模达到245万锭,织机17000台。至1947年,全国共有纺纱机492万锭,织机6.6万台。

1949后,穿衣仍是老大难问题。纺织部走出来的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写了一本书《筚路蓝缕,衣被天下——新中国纺织工业历程》。 回忆毛时代纺织业的设备和原料都不能自给。1972年开始,引进国外设备用石油、天然气做原料,生产涤纶、腈纶、锦纶。陈锦华的原话: “1971年七八月间,毛泽东主席南巡途中,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就休息上街的机会做些社会调查,了解群众反映。有人回来说,辛辛苦苦排了半天队,才买到一条的确良的裤子。毛主席很惊讶,怎么买一条裤子还要排半天队?就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不能多生产一些。周总理讲,我们还没有这个技术,还不能生产。毛主席就问,买一个行不行啊?周总理说那当然行。当时“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盛行,到处批判洋奴哲学、卖国主义,如果毛主席不发话,别人是不能决定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成套技术设备的。“

这就是历史事实。陈是体制内经济部门主事高官,他不可能说谎。如不是毛偶尔问起,冻死人连国家总理都不敢提。一大家子,孩子们衣不蔽体,当妈的都不敢在老大面前吱一声,可以想象这发生在文明古国吗?1965年,棉花产量是209万吨,到1972年,即决定引进化纤成套技术设备的那一年,棉花产量反而下降到195万吨。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口,则从7.2亿增长到8.7亿。以粮为纲,棉花减产,而人口却增加了1.5亿。我亲眼见识了什么是“筚路蓝缕”。我下乡时,人们的衣服都是有补丁的,孩子们冬天赤脚没有鞋。公社卫生院去住院要自带被子。网上读到过不少令人难受的文字。一个喜欢体育的小男孩得了不治之症,临终前也没能穿上他渴望了一辈子的神气的运动衣。1972尼克松访华记者团的一位女记者在回国前扔了她的丝袜,北京饭店的职工气嘘嘘追出来,以为是她忘记了。

改革之初,中国化纤产量只有38万吨,到2019年达到了5827万吨。今天中国纺织工业每年为世界上每人制造7件衣服,“衣被天下”当之无愧。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