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逆时针2021-04-19
改革开放前,深圳和香港之间,仅有两个陆路口岸,一个是罗湖,一个是文锦渡。
罗湖口岸,主要用于人员往来。
文锦渡,只用于鲜活产品通关。主要是果蔬、活畜活禽……
除大年初一之外,文锦渡口岸一年364天通关。其供港的猪、牛、羊、鸡、鸭、鹅等,几乎占到香港市场的100%。
当时,文锦渡口岸没有公路桥,不通汽车,这些果蔬、畜禽,大多依靠人力搬运过境。
从事过境搬运的工人,头戴红帽子作为标志,通常被人称为“红帽子”。他们无需通行证件,自由进出,双方守关人员都不检查。
1960年代,香港的人造塑料花产业快速兴起,走红欧美市场,占据全球最大市场份额。但是,底层劳工的工资极为低廉,劳动合同的条款非常苛刻。
1967年4月13日,大批塑料花产业工人走上街头,要求提高待遇,却遭到英警的驱散殴打,200多工人受伤,另有127人被拘。
港英当局的暴行,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强烈愤慨,如火如荼的反英抗暴运动,由此开始。
与香港一衣带水的广东,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支援活动。
在广东惠州地区宝安县的城关——深圳镇,民众也频繁到罗湖、文锦渡口岸,对港英军警怒目而视,高呼口号。
港英当局见状,就在口岸设置了铁丝网,垒起沙包,架起机枪,增派军警,以示威慑。
8月5日,在文锦渡口岸,因新设置的铁丝网、沙包阻碍交通,导致一辆运菜车侧翻,一名中方搬运工人受伤。
十多名“红帽子”找港英军警理论,讨个说法,要求赔偿。新界大埔理民府官鲍富达前往处置,答应了中方搬运工人提出的三个条件,但一直拖延敷衍,拒不落实。
8月10日,对英方拖延态度不满的“红帽子”们,在口岸临近英方一侧,张贴了“支持港九爱国同胞反英抗暴”的标语。
8月11日零点,有人发现张贴不久的标语,被人撕毁了。
谁干的?
一打听,是英界文锦渡警署。
众人火冒三丈,群情激愤。
于是,文锦渡搬运队37名工人,在队长吴伟全的带领下,跨过桥头,进入文锦渡警署,质问对方。
这38人,只带了一把斧头,一个铁钩。
英警准备掏枪示警时,吴伟全大喝一声:“不许动,缴枪不杀!”
这些英警,一下子愣住了,竟然全都乖乖地把枪交了出来。
一个在后院上厕所的英警,见势不妙,赶紧溜出去,打电话报警。
香港警务处得到消息,不敢怠慢,赶紧报告了署理港督祁济时。
祁济时一听,这还了得,急调驻港英军第48旅10团1营出动。
1营是特种部队,由廓尔喀兵组成,来自于尼泊尔中部山区的廓尔喀部落,以纪律严明和英勇善战闻名于世。
1营接令后,迅速集结装甲车、坦克,开赴新界的文锦渡口岸。
位于深圳梧桐山的我军观察哨,发现英军装甲部队,打着灯光,趁夜往边境开进,马上报告。
驻守边防一线的广州军区守备团,一时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只得相机处置,命令守备部队连夜向文锦渡一线集结。
夜色苍茫,战事一触即发!
不过,英军在接近文锦渡时,马上停了下来。第1营营长狄茹,带着十几个士兵,前去打探动静。
此时,这38名搬运工人,丝毫不知道自己闹出了多大动静。
他们正让英警围坐在一起,接受思想教育!
狄茹小队在接近警署时,被搬运工人发现。由于没有接到开火的命令,这些廓尔喀兵的机枪、冲锋枪、手榴弹也被搬运队缴获,并被勒令抱头蹲在地上。
突然,一阵玻璃的碎裂声传来,一个个冒着烟的瓦斯弹扔进了警署。
呛人的浓烟四处弥漫。
吴伟全让大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屏住呼吸,持枪隐蔽。
双方僵持了一会,英方见无人出来,只得答应谈判。
新界大埔理民府官鲍富达、英军边防副司令马田、警务处副处长、48旅旅长4人进入警署,经过一阵交涉,接受了搬运工人提出的3项要求:
(一)保证严格履行八月五日由马田、鲍富达签署的三项保证;
(二)立即拆除铁丝网,保证交通安全,保证今后不得再设立任何影响交通的障碍物;
(三)对由于港英阻塞交通所造成的交通工伤事故及损失,由港英全部负责,并在廿四小时内履行兑现赔偿。
凌晨4点左右,双方签字。搬运队返回深圳,将34支枪支、包括7挺机枪的弹子退膛,放在桥头地上,交还英方。
11日上午,港英当局宣布,由于有人“寻衅滋事”,中英边界全部予以封闭,仅罗湖一处,仍允许进出。同时,鲍富达等人被迫签字的所谓“三项要求”,宣布无效。
英国代办唐纳德·霍普森,向中方递交照会表示不满。
一些港媒鼓噪,此事不应是单纯的脚夫所为。38人中,至少有一个不是本地人,操湖南口音,腰间硬梆梆的,疑似带有武器。可能有人利用“红帽子”不受检查的漏洞,混入寻衅滋事 。
同时,港英军警在新界进行大范围搜查。
搜啥?
英籍警官胡礼?奈特不见了!
原来,在英方施放瓦斯弹的时候,吴伟全让5个人押着胡礼?奈特,趁着夜色和混乱,提前跑回深圳了。
胡礼?奈特被捉回来后,关在当时的宝安县新园招待所四栋,派了4个人日夜看守。
这一下就成了外交事件。英国代办唐纳德·霍普森,成天催中方放人。
上头几次通知尽快放人,但是宝安县一直拖着。理由是,英方白纸黑字签的协议,竟然抵赖不认账了,不把这事说清楚,暂不放人。
关到第36天,服务员进房送早餐时,突然踉跄而出,尖声惊叫:“英国人不见了!”
12个小时之后,胡礼?奈特在香港召开记者会。
新园四栋,四周有河道环绕,河边长着一片高挺茂密的竹林,只有一座拱桥出入,显得有些神秘,外人知道的很少。
这个不识一丁汉字,不会一句汉语,人生地不熟的英警,本应插翼难飞,居然溜出严加看守的新园,穿过戒备森严的边界,神奇逃回了香港!
这不科学!
在他逃之夭夭的当晚,与新园四栋一河之隔的展览馆,发生了大火。
有人“围魏救赵”,里应外合,放跑了胡礼?奈特!
小城一下子高度紧张。
为追查可疑对象,当时所有在新园上班或执勤的工作人员,都要接受审查。
但直至今日,谜一样的“胡礼?奈特”脱逃事件,仍像浓雾一样,在当事人的心头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