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墟到霸主,美国成了苏联崛起的幕后推手
2021-04-08 10:43:10 一个坏土豆发表于https://military.china.com/history/
第一部分:七年战争,苏联刚成立的时候有多惨!
第二部分:一战之后,国际形势风云际会,波谲云诡;
第三部分:德国和美国,成了苏联最大的支持者;
第四部分:1929,斯大林的关键绝杀!
第五部分:苏联5年计划,美国发挥了多大作用?
第六部分:利益和诉求是多变的,日本除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的绞肉机,1000多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整个欧洲都成了炼狱。
一战是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开展的战争,而沙俄是所有列强中最薄弱的一环。当时的沙俄严格意义上还是个农业国,远逊色于已是工业国的德国,所以事实上一战时德国是两线作战,以一己之力对抗英法俄三国。在战争中,德国并没有将沙俄当多大一回事,主要的兵力都在对抗英法,最惨烈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都在西线爆发。
尽管如此,沙俄依然在一战中损失惨重,一个1.8亿人口的国家,总共动员1580万人入伍,而最终伤亡高达近千万!农村丧失47.4%的劳动力和被征用的200余万马匹,土地大片荒芜,广大城市的民众处于饥饿状态。彼得格勒在1917年1月,仅有10天存粮、3天食油,随时有断粮危险。更要命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面对已经崩溃的局面,苏维埃的噩梦才刚开始。
三年战争来了!
和三年战争比起来,十月革命就是个开胃甜点。
此时的苏维埃,内外交困、风雨飘摇,1918年3月6日起,英、法、美干涉军先后在摩尔曼斯克登陆。一个月后,日、英、美干涉军在海参崴登陆。此外,协约国军队还侵入俄属中亚和南高加索。连在崩溃边缘的德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来趁火打劫,侵占克里木和南高加索。
曾经不可一世的「欧洲宪兵」,现在被破鼓万人捶,欧洲各个国家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抱冤,谁都不放弃这个机会。
「一样的,有天美国彻底衰落了,墨西哥首先要冲过去把土地抢回来」
连战俘营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都不甘寂寞,在经西伯利亚遣返途中发动叛乱,先后侵占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波兰自然不会忘记千年血海深仇,前脚刚复国,后脚就侵占了苏维埃大片的领土,苏俄军队大致有10-12万人被波兰军队俘虏,最后只有不到7万人回到了苏联。
苏维埃不得不向波兰低头,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里加合约:
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划归波兰.....
苏俄需向波兰支付3000万卢布,作为波兰历史时期的补偿;
.....
不仅仅要面对外部武装势力的干涉,俄罗斯大地内部也是战云密布四分五裂。各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党派在乌法设立了白俄临时政府,白俄武装力量迅速扩充到15万人,并向布尔什维克控制的中部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
此时的苏俄,刚兑现结束帝国主义战争的承诺,大量遣散旧军队。导致无力面对各方面敌军的进攻和白俄的叛乱,军队数量严重不足,围攻之下疲于应对、顾此失彼。一年不到,苏俄丢掉了3/4的国土....
在关键时刻,列宁力挽狂澜,创立工农红军并扩充至500万人,并设立了政工制度,在军队中引进了政委,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的党指挥枪,虽并不如我们这么完善,不过也基本上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接着,苏维埃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将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
在苏联平叛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大约有3万中国劳工参加了红军,他们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苏联的最终胜利创造了卓越贡献,其中有列宁亲自签署与表彰的张福荣军团,还有被列宁高度评价,认为是苏维埃军队中「一只直冲云天的红鹰」的任辅臣红鹰团。
红鹰团两次夺取彼尔姆城,血战阿拉塔伊,后又多次将白军击溃在都拉河和上都拉一带,光缴获的机枪就可以装备一个师了。
当时的「共产主义者」报撰文写到:任辅臣的红鹰团是捍卫苏维埃斗争中最机智最顽强的部队。红鹰团之所以百战百胜,在于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于官兵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阶级感情。而任辅臣作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员已成为伏尔加地区的传奇英雄。
在工农红军的浴血奋战下,采用战略进攻和反攻、战略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正规军和游击队紧密配合,终于赶跑了外国干涉势力并平息了国内叛乱,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但这个时候的苏联,已经被打残了。
持续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加上3年内战,2000万人战死,甚至还有30万人投降到了波兰。
国家经济已经崩溃,且祸不单行,1920年和1921年的旱灾雪上加霜,瘟疫蔓延,死于斑疹伤寒的多达300万人......
俄罗斯的工业本来就在欧洲垫底,现在大幅度滑坡,工业产量只有1913年的1/7,农业产值只有1/3。
此时的苏联别说是强国,连波兰都可以骑到脸上。但是就是这样的苏联,仅仅在10年之后,就建起了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
尤其是从1928年五年计划开始,仅仅用了4年3个月,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到1932年,历经战火的苏联,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3倍左右。
这10年苏联几乎是直线上升,1932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3亿千瓦时,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苏联的发电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
沙俄几百年没干成的事情,苏联用10年就干成了.....此后,虽然在二战时遭受了灭顶之灾,但因其强悍的工业基础,在1945年之后,再次腾飞,成为和美国并列的全球霸主。
苏联的惊天逆转,原因在哪里?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确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如果仅仅靠这个,苏联取得10年的奇迹,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仅仅以这个为核心原因,就如同是认为「日本人埋头苦干,所以取得了二战之后的再次腾飞」一样,看不到问题的本源。要知道真相,我们就要了解波谲云诡的一战后国际环境,在所有的大国矛盾中,苏联几乎纵横捭阖,每一个个点,他都踩的很对。
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英法作为胜利的最大收益者,但前一秒还是战友,后一秒就开始斗心眼矛盾重重。
作为法国来说,从来认为德国是自己的最大威胁,现在通过一战好不容易把德国给搞定了,恨不得把德国彻底拆分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样,自己就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唯一霸主。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有强烈的复仇情绪势要清算德国,德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军队数量仅能保持10万人,其中还包括军官、士兵和非战斗人员;取缔了德国的总参谋部,废除了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禁止德国拥有重炮、坦克、装甲车、潜艇和军用飞机;甚至德国人搞射击训练都不行。此外,各国把德国的很多工厂和军事设备拆除运走,很多军事装备也被法国拿去抵债。
德国打一战,本来是看英法殖民地太多眼馋,也想搞点阳光下的地盘,现在地盘不仅没搞到,连本土都保不住,海外的投资也全都给没收了......
但是法国还不甘心,法国希望一次性彻底解除这个威胁,不仅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将法国的边界东移到莱茵河,并且彻底将德国分解成一个个小国;但是,自然的,法国的这个心思,英国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英国几百年的国策,就是挑拨离间,让欧洲大陆各个国家你打我,我打你,英国在后面看热闹,最后作为调解人或联弱灭强,坐收渔翁之利,现在一看法国的这个架势,如果德国真的给干没了,以后整个欧洲大陆,岂不是就法国一家独大?那自己的那个「大陆均衡」的战略就玩不下去了。所以,英国在巴黎和会上马上变脸,对德国各种暗中保护,一定要给法国找一个强敌出来....
不过,英国和法国,还有两个利益共同点:
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对抗苏联,当时虽然苏联已经奄奄一息,但是万一哪天苏联缓过劲来,英法都不愿意看到。要知道,英国和法国,都和沙俄拼了几百年。
于是,英国对法国说,我们把德国留着吧,德国还能在东边缓冲苏联呢。两边争来争去,最后就争出了一个波兰,让波兰作为缓冲地带来对抗苏联的红色威胁.....所以没有苏联,波兰复国的机会都没有。
英法的第二个共同点,就是希望赶走美国,因为一战之后,所有的欧洲国家,看到美国都心里发虚;
全球最大债务国,欧洲所有的国家都欠美国的钱;
全球最大工业国,工业产值远远超过欧洲各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在美国......
一战后欧洲成了废墟,美国不仅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还输出了1918美国大流感,搞死了地球上亿人......
欧洲看到美国直哆嗦,如果美国的势力延伸到欧洲,那麻烦就大了.....
所以,一战之后的欧洲在对付美国的事情上,是利益共同体,美国总统威尔逊兴冲冲的赶来开巴黎和会,被英法各种奚落,欧洲所有的报纸,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抹黑和对美国造谣,说美国是个愚蠢的土包子加暴发户....
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的所有建议基本上都被英法反对,尤其提出了民族自决,被各种嘲讽,说你这个想法就是个弱智啊.....
威尔逊最后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回了美国,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跟你们玩了,我走先....
威尔逊为啥要搞民族自决?为啥要支持殖民地独立?
因为当时的美国妥妥的全球工业最强国,地位略逊色于今天的中国,但是全世界都是英法的殖民地,就没几个独立的国家,他美国制造怎么卖啊。
但是美国离开了欧洲,英法可不想就这么放过美国,这两人一琢磨,他美国制造那么强悍,我们必须要抵制美货。于是在一战之后,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出台,美欧之间打起了贸易战,两边比赛的加关税,美国抵制欧洲制造,欧洲抵制美国制造。谁都不让卖对方的东西。
贸易战一打起来,美国快哭了,全世界全是英法的殖民地,就没几个独立国家,连自己北边的加拿大都是英国殖民地,都不让卖货了,不是要让美国憋死在美洲?
美国必须要找到海外市场,天无绝人之路,美国找到了三个机会。
美国的第一个机会,是英法之间绝对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矛盾重重。
法国想要搞死德国;
英国想要法国和德国斗;
美国想要打破英法霸主的国际局势;
在扶植德国的这个事情上,美国和英国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德国是美国最好的欧洲潜在市场。于是英美搞了个道威斯计划,计划的意思就是说:现在我美国是德国的最大债主,你们把德国给搞死了,我找谁要钱去??
美国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全力支持德国经济,让德国去挣钱,德国挣了钱,我美国的利益才有保障。于是美国组织拼命的给德国贷款,让德国发展经济,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可是获得美国为首的各种支持与贷款约210亿金马克。
看到这,法国都快哭了,这尼玛德国是战败国吗?
美国的第二个机会,就是日本,日本是一战后不多的独立国家。这个我们已经聊过很多次了,没有美国的支持和能源输出,日本的航母早就趴窝了,二战根本打不起来....
美国的第三个机会,就是苏联!
苏联在成立后,远远的离开了西欧,老老实实的搞自己的建设。1922年,欧洲经济会议在意大利举行。会上,苏联说你们搞你们的资本主义,我搞我的社会主义,我们还是可以做朋友做生意的。
英国和法国说做朋友可以,先把欠我们的钱还了,否则就弄死你。因为苏联在成立的第一天,就宣布废除所有外债,没收国外资产。看到自己的投资全没了,英法气急败坏,将苏联作为自己的头号敌人,各种苏联威胁论.....
德国一看这形式,于是主动对苏联说我们交朋友吧,你欠我的钱一分都不找你要,我还给你借钱。于是苏联和德国就成了哥们,1922年,德国和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德国成为苏联打破封锁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随后,德国对苏联的技术和资金援助开始了,德国向苏联提供了利率6%的贷款。
美国和英国援助德国,德国援助苏联。而德国背后就是美国的支持,到最后美国说我和你们一起玩吧,随后,美国给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技术与工业出口。
德国、日本、苏联,是美国改变全球格局被英法独霸的最好机会。
但真正让苏联逆天改命的是从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大萧条开始了.....
大萧条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年前还繁荣昌盛的美国,直接饿死了无数人。按照光荣和梦想一书中的真实描述: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我们对大萧条最直接的认知就是:生产相对过剩!
伴随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产能激增,而底层人民的薪酬上升却很慢,最后大机器时代生产出来的物资老百姓消费不起。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卖不掉,经济循环不起来,陷入了停滞。
而此时,苏联刚制定完第一个五年计划,最需要的就是资金、设备、技术!
苏联说:你们的东西没人买,都给我吧,我全都要!
针对西方的大萧条,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火速专设了外国咨询中央局,它专门负责领导外国技术力量的引进和利用。仅仅几个月后,苏联同外国已签订了70多项技术援助和咨询协议,涉及机械、冶金、石油化工和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到1931年初,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项,投资总值达8300万卢布。
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的工业化,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用农业品换工业品,苏联在1928年之前,也是通过农业品换工业品,但是伴随着大萧条的到来,资本家都把牛奶倒掉了,农业品哪里有人要?
斯大林走出最关键一步!
冬宫,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艺术珍品博物馆,最早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从1764年开始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柏林购进伦勃朗、鲁本斯等名家的250幅绘画,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历代沙皇收藏了近200年的艺术珍品!那时的冬宫博物馆,比大英博物馆强悍多了。
斯大林做的就是:卖画!用艺术珍品换启动资金!
从1928年11月开始,冬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奉命将一件件藏品扯下来打包好运走。这些藏品大多都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从欧洲各地收集过来的,当然,也有很多是抢来的。
在1929年的德国柏林艺术品拍卖会上,伦勃朗的「老人头像」以13.8万马克成交,提香的「圣哲罗姆像」为2.6万马克,提香的另一幅作品「圣母子」为2.5万马克。另外还有数十件法国十六至十八世纪的宫廷银器和手工艺家具,共售得5.4万英镑。
苏联出售的藏品都卖给了西方巨富阶层,其中最大的买主如当时梅隆家族的掌舵人、美国的高级官员。
其中美国的财政部长梅隆,最为出手不凡:
买凡代克的「苏珊富曼和女儿的肖像」、「弗里巴公爵肖像」,共计花费25万英镑;
买「天使报喜」,52万美元;
买「伊丽莎白布兰特肖像」,22.3万美元。
梅隆一个人,就买了665万美元的画!
只能说美国的富豪们太有钱了,底层人民在大萧条中贫困交加,他们拿大把的钱去买艺术品。
1929年开始,斯大林直接将冬宫博物馆的艺术藏品包括各种名画和古董打包出售,1929年卖了1192吨,1930年卖了1618吨!
按吨卖了!
斯大林从此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拍卖师,用沙皇收藏的艺术珍品,换来了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外汇。
这么做值得吗?太值得了!
如果不这样做,二战时的苏联恐怕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不这样做,苏联根本没有机会成为二战后的霸主。
因为两年持续的外汇涌入,加上资本主义的大萧条,美国为首的人才和技术疯狂涌入了苏联。
也因为这笔钱的打底,美国对苏联的支持全面开始了。
1929年开始,美国36个州开始支持苏联的工业化,1700家公司和苏联签订了合同,几乎只要是有条件的公司全上了。
当然,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时候美国没有内需了,只能依靠外需。不卖给苏联,他也找不到别的客户
而斯大林在这个时候,更是抓住了人才的机会。因为美国已经没有工作机会了,大街上举牌子找工作的人,去苏联,是多数美国人的梦想!
当时美联社的报道,1930年-1932年间,每天都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面对这些既有技术又有知识的美国人,急迫想要发展的苏联敞开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怀抱,至少10万美国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移民苏联。
这些美国工程师对苏联的振兴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1930年代的最大电站第聂伯电站,和其它大型电站都是英国、德国和美国提供设备,帮助建成的。
1931年,仅顿巴斯煤矿就约有2千名外国工人。而熟练的技术人员,正是先进技术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1932年在苏联各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有2万人。这些专家的工作受到苏联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被委以重任,有的专家还担任了总工程师、总建筑师等要职,不少人还得到苏联政府的奖励,有的还获得了苏联最高技术奖-列宁勋章。
美国一旦开了头,英国和法国的资本家就傻了,因为大萧条期间东西根本就卖不掉,这个时候如果英国资本家不给苏联卖东西,机会就全给美国资本家抢走了,于是,所有人一拥而上。而在所有的各国资本中,美国和德国发挥了最大作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在西方的帮助下完成建设的。
苏联三大钢铁厂,即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都是在美德两国的援助下建造的。
苏联三大汽车厂都是在西方专家帮助下,用西方设备更新装备的。
苏联四大拖拉机厂大部分都是美德等国援建的新厂,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在美国近80家工厂的帮助下建成的。
资本主义大萧条,斯大林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仅1931年一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而1932年就上升到了1/2左右。
最后我们看一个数据: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
正是这些工厂,二战期间源源不断的生产坦克和武器。
没有这些,二战时期的苏联根本不可能打败德国。
看了这些,谁还能说斯大林卖画卖错了?
要知道,二战期间,希特勒不断地在各个被占领国的博物馆和犹太人手中掠夺艺术品。仅是卢浮宫,就被掠夺了21903件艺术品。罗斯柴尔德家族被洗劫了3978件作品。
如果苏联没有将那些艺术品换成外汇再换成技术和人才,最终成为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冬宫博物馆一样保不住。
最后,我们回顾整个一战到二战的20年时间:
美国支持了德国、日本;
美国和德国带头、欧洲支持了苏联;
这20年,可以说美国成了二战的总导演,而苏联也抓住了最关键的黄金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
16世纪后的世界,全球成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想成为强国,埋头苦干是最基本的,政局稳定不动乱是起码的,但这只能保障一个国家平稳前进,而真正高速发展的国家,如果不是如新加坡家里有航道,如沙特家里有矿,全部都是在正确的时间抓住了最关键的历史机遇。
而另外一个方面,所有能成就伟业的国家,都是对国际形势有精准的判断和把握,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长袖善舞。
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即使是一个人,也是多维的,复杂的、多变的,更何况一个国家,我们看到的土耳其、欧盟、沙特、俄罗斯、印度....也是一样,利益和诉求是也是伴随时局在变化 。
应该来说,全球只有3个国家是例外:
美国英国,从诞生到现在永远散播矛盾、仇恨和歧视,挑拨离间玩了一辈子,他们的目标永远是让地球战火四起。
还有就是日本,千年做狗腿子的宿命;近期,日本被指责仰人鼻息,甘做附庸,日本网友纷纷表示:不做美国的附庸,难道做中国的附庸吗?
日本永远不会去想:做个人不好吗?
【按】
这篇文章虽然有些说法有待商榷,但文中所述说的事情含义颇深,似曾相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