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来源: williamsteng 2021-02-13 10:12:2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6363 bytes)

罗敷媚2021-02-13

 

人民领袖人民爱,人民领袖爱人民。

伟大领袖毛主席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关注青少年成长。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毛主席曾很多次和青少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历史瞬间。

有一张毛主席的经典照片,大家一定非常熟悉。

这张照片是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时拍摄的。照片中,毛主席戴着红领巾和一群孩子亲切合影,所有孩子都在开口大笑,似乎能听得到他们开心的笑声,它因此被誉为是一张“画面彷佛听得见声音”的照片,反映出伟大领袖和青少年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摄影者:侯波

看到这张照片,很多人可能会问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照片毛主席戴的红领巾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是:站在毛主席左手边的那个小男孩,他亲手给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第二,照片中这个幸运的小男孩叫什么名字?

……

第三,这个小男孩是如何成为那个幸运儿,被选定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

……

第四,这个小男孩后来的命运如何?是泯然众人,还是飞黄腾达?

……

接下来,罗敷媚带你一起回顾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的经历,挖掘这张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看一看当初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那个小男孩会有什么样的传奇人生。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毛主席与韶山学校师生们的合影

毛主席重回韶山,两个孩子受重任,成金童玉女

1959年6月25日,湖南湘潭韶山学校。

下午5点多钟,学校放学了,少先队辅导员蒋守仁把蒋含宇、彭淑清叫到自己办公室。

蒋含宇、彭淑清今年都是14岁,两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社会活动能力也很强,是韶山学校最优秀的少先队员,蒋含宇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兼迎宾团团长,彭淑清则担任少先队大队委员。

蒋守仁对蒋含宇、彭淑清说:“明天会有一位重要首长来咱们韶山学校视察,学校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让你们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全体少年儿童给这位首长献花。”

蒋含宇、彭淑清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说“好!”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有各级领导来访,给领导献花、戴红领巾的任务,两个孩子以前也承担过,所以并不陌生。

蒋守仁转身对蒋含宇说:“献花之后,你好要给首长赠送红领巾。”

最后,蒋守仁特意嘱咐了一句,“这可是一位特别重要的首长,你们一定要好好练习!”

蒋含宇、彭淑清干脆利落地回答:“蒋老师,我们一定把任务完成好!”

“重要首长会是谁呢?”从辅导员办公室出来后,蒋含宇、彭淑清开始猜想。

想起辅导员喜不自胜的表情,蒋含宇问,“彭淑清,你猜明天来咱们学校的首长是谁!”

彭淑清摇摇头,“我不知道,蒋老师没说,谁知道呀?”

蒋含宇故作神秘地说:“我猜很可能是毛主席!”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毛主席与韶山群众在一起

“你怎么知道?瞎猜的吧?”彭淑清回答。

蒋含宇撇撇嘴,说:“我可不是乱猜,你没看报纸都说了毛主席正在湖北视察,咱们湖南紧挨着湖北,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又是杨开慧烈士办私塾的地方,毛主席顺道来看看不是很正常吗?加上蒋老师这么神秘,不提首长的名字,我猜肯定是毛主席要来我们韶山学校了!”

“真的?”彭淑清听蒋含宇的分析头头是道,但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蒋含宇点点头,“我猜一定就是!咱们赶紧好好准备吧!”

想起明天可能要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还要亲手给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两个孩子激动不已,就像两只欢快的小鹿,跑去准备了。

哪儿的花最香最艳?

两人把校园内外逛了个遍,终于找到了一处鲜花最绽放的地方,因为担心早摘花让花蔫了,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先不摘花,等第二天毛主席来了之后再摘花,把最新鲜的花献给毛主席。

反手给主席戴红领巾,怎样才能更熟练?

负责这个任务的蒋含宇担心自己动作不熟练,让毛主席长时间弯着腰,便拿着红领巾反复练习,一直练到胳膊都累了,动作十分娴熟了,才算让自己过关。

全校700多名师生,只有他们两个被选为幸运儿,给毛主席敬献鲜花,戴红领巾,这是何等的幸福和荣耀啊!由于过于兴奋,两个人激动地几乎一夜没睡好,脑子里不停地演练明天给毛主席献花和戴红领巾的场景。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毛主席回韶山时与群众在一起

向毛主席献花,为毛主席戴红领巾,留下经典瞬间

蒋含宇猜得没错。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主席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等人陪同下,乘车回到了韶山。

“毛主席来韶山啦,等下还会来学校看我们呢!”

6月26日一早,这个爆炸性的好消息迅速传遍了韶山学校。一时间,学校沸腾了!全校700多名师生一起走到校门外,在道路两旁排好队,夹道欢迎毛主席。

孩子们井然有序站好队,一个个都踮起了脚尖,伸长了脖子,他们急切地向外张望,都想第一个看见毛主席。

7点多钟,毛主席从故居向韶山学校方向过来,他打着一把遮阳伞,步伐快捷、有力。

有一位同学最先发现毛主席走来,大声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全校师生立即热烈鼓掌,欢呼声此起彼伏,“毛主席好!”“热烈欢迎毛主席!”

这个时候,最着急的人莫过于蒋含宇、彭淑清了。

他们一听说毛主席来了,立刻跑到校园花圃里,采了早就选好的夹竹桃、月季红,迅速扎成两个花束,赶紧往学校门口跑去。

毛主席在夹道欢迎的人群中缓慢穿行,当他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时,彭淑清、蒋含宇像两只雀跃的小鸟飞到主席面前,向毛主席行了一个少先队礼,紧接着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人民爱戴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接过鲜花,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蒋含宇、彭淑清向毛主席献花敬礼

“你们多大啦?”毛主席亲切地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笑着问。

两个孩子齐声说道:“14岁!”

“读几年级?”毛主席又问。

“初中二年级”。

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

聆听毛主席的教诲,蒋含宇和彭淑清激动的泪花涌出了双眼,都不知怎么回答了,毛主席这么平易近人,他们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消失了,转而被满满的幸福感代替。

随后,毛主席拉着他们的手,在孩子们的簇拥下,一道向学校走去。

走到校门口,毛主席抬头看到“韶山学校”四个大字,他伫立了一下,凝神注视了几秒钟,脸上露出了微笑。这是他1952年亲笔题写的,饱含着毛主席对故乡孩子们的深情。

进了校门之后,毛主席和师生们边走边聊,兴趣盎然。当看到学校正在进行扩建工程时,毛主席感慨地说:“学校变化不小呀!”

听到主席的称赞,学校负责人赶忙回答说:“主席,我们勤工俭学,正在打地基建房子;学校里种的蔬菜也自给有余哩!”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韶山学校

当听说学校在1956年刚设立了初中部,是由原来的小学部扩展而来时,毛主席高兴地说:“原来你们是中小学并举啊!”

学校负责人高兴地回答,“毛主席,我们以后还准备办高中呢。”

毛主席更高兴了,夸奖道:“哟,这么厉害,那你们是要搞一条龙咯!”

毛主席的幽默风趣,一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

6月的韶山艳阳高照,哪怕还在早上,就已经很热了。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再加上热烈气氛的感染,毛主席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汗珠,蒋守仁赶紧拿来一把椅子,请毛主席坐下休息。

毛主席关心地问蒋守仁:“你在这里工作?”

蒋守仁点头称是,毛主席又问:“搞什么工作?”

“主席,我是少先队辅导员,担任学生团队工作。”

“哦”,毛主席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叮嘱道,“你是学生的头,是孩子王,青少年工作很重要。”

蒋守仁刚想回话,不知谁喊了一声“照相了”,他赶紧招呼孩子们站好。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蒋含宇在给毛主席佩戴红领巾

孩子们都想离毛主席近一点,尽量往里挤,但大家都不忙乱,井然有序地簇拥着毛主席。这个时候,蒋含宇拿出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看着毛主席,不知该怎么开口。

毛主席一看红领巾就明白了,他微微弯腰,低了一下头,蒋含宇踮起脚,敏捷而熟练地给毛主席戴上红领巾,毛主席很配合地再微微仰起头,蒋含宇把红领巾系好结,整理了一下。

看到这一幕,校园里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新华社摄影师侯波看到这里,连续按下快门,咔嚓,咔嚓……留下了好几张精彩的瞬间。

毛主席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开玩笑说,“你这红领巾是送我,还是只是给我戴一下的?”

蒋含宇响亮地回答:“送给您老人家了!”

毛主席开怀大笑,“那我就把红领巾带到北京去咯,我又年轻了,又变成少先队员了!”

毛主席那浓厚的乡音、幽默的话语,让大家觉得特别亲切,也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样开心,那样爽朗,就像一大家子人一样融洽、和睦,这是多么温馨和谐的场面啊!

咔嚓!新华社摄影师侯波迅速按下快门,一个精彩的瞬间就此定格。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已近上午10时,随行人员提醒毛主席该回去吃早餐了,毛主席微笑着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他要我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

“同意!”师生们依依不舍但又异口同声地响亮回答。

毛主席点点头,缓缓朝学校侧门走去,不时回头向师生们点头、挥手、告别。

“毛爷爷,再见!”“毛主席,祝您健康!”大家一边鼓掌一边高呼,目送毛主席离开。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蒋含宇在给毛主席佩戴红领巾

渐渐地,毛主席越走越远,他的背影终于消失不见,全校师生还是驻留在原地,不舍得离开,大家的目光久久地凝望着毛主席远去的那个方向,回味着这终生难忘的一幕。

对韶山学校所有师生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而对蒋含宇、彭淑清两个孩子来说,这一天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脑海中,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很快,侯波拍摄的这幅经典照片被刊发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著名诗人臧克家即兴而发,为这幅照片题下一首题照诗《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峥嵘岁月”成过去,故乡山河一片新,斗争历史作背景,方才知道这笑意深。……

照片中,毛主席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亲切地和孩子们在一起开怀大笑,表现出伟大领袖对青少年的深情关爱,人们似乎能从照片中听到那欢快的笑声。从此之后,这幅经典照片被命名为《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也被誉为“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

随着照片的公布,这张《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陆续被许多报纸、画报转载刊用,迅速红遍全国,后来又被选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全国中小学生翻看着课本,忍不住暗暗羡慕韶山学校的小伙伴们:他们是多么幸运啊!能和毛主席亲密合影……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j蒋含宇为毛主席佩戴红领巾

照片作媒结良缘,昔日金童玉女,终成模范夫妻

1959年6月26日向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是蒋含宇唯一一次见到毛主席。

那次见面之后不久,蒋含宇、彭淑清都得到了那幅珍贵的合影照,蒋含宇郑重地在照片下方写下了十个字:“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

随着照片《毛主席戴上红领巾》的火热,蒋含宇、彭淑清也逐渐被全国人民熟知,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偶像,人民虽然不知道他们名字,却喜欢把他俩称作“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

向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确实是一份极为罕见的荣耀,但是蒋含宇、彭淑清从来没有把这份荣誉当作炫耀的资本,而是当作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

蒋含宇和彭淑清,韶山学校最优秀的两个少先队员,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毛主席老人家的期望!两人还相约将来一起考上北京的大学,真正“待在”主席的“身边”。

1960年,蒋含宇、彭淑清从韶山学校初中部升入高中,韶山学校停办后,两人又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湘潭市一中,仍在一个年级读书。两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你追我赶,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还热心于社会团体活动,都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委员。

在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蒋含宇和彭淑清相互佩服,但他们只是把对方当作好同学、好朋友,互相鼓励着朝一个共同约定的目标前进——考上北京的大学。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年轻时的蒋含宇

1963年高考,两人终于圆了到北京的“大学梦”。

这一年,蒋含宇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机械系炼油机械专业,两个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名校,也是本校最王牌的专业。

这一年,同一届韶山学校毕业的学生,只有几个人考上了大学,蒋含宇、彭淑清是其中成绩最好的,一些人也因此产生了质疑,认为两个人是沾了毛主席的光,沾了那幅经典照片的光,靠着曾给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的“政治资本”,得到了“特殊照顾”才被大学录取。

针对这种质疑,蒋含宇毫不回避,他明确表示:

“我相信我能考上大学,确实跟毛主席还有那幅经典照片有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什么特殊照顾,而是它给了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去学习、去拼搏。正是在这段经历和这幅照片的激励下,我才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上了大学。”

大学生活忙碌而充实,蒋含宇和彭淑清尽管不在一个学校,功课也很繁重,但两人是多年的老乡、同窗、好友,来到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彼此都是对方唯一的亲人,有什么事都想跟对方诉说,交往更加密切,两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越走越近,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美好情愫。

1967年,在大学四年级那一年,蒋含宇、彭淑清两个人正式相恋了。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蒋含宇与彭淑清的结婚合影

1968年,蒋含宇、彭淑清大学毕业,共同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

当时正值知青山上下乡运动,两人毅然决定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服从国家需要,选择到最艰苦的基层一线工作,最终蒋含宇、彭淑清都被分配到辽宁省工作。

蒋含宇先在凌源县的基层农村劳动锻炼了一段时间,不久后就被调往县教育局任干事;彭淑清则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成了国家石油战线的一名科技新兵。相比很多长期沉沦在基层农村的知识青年,蒋含宇、彭淑清还是幸运的。

两人虽在同省,但工作地点相距200多公里,当时交通、通讯条件十分有限,根本不能经常见面,只能靠鸿雁传书,诉说衷肠,两人聚少离多,2年半的时间里一共才见过3次面。

1971年的元月,蒋含宇和彭淑清喜结连理。

这天,彭淑清从锦西只身一人来到凌源县,和蒋含宇结婚。当时,新郎蒋含宇还在住好几个人一间的集体宿舍,没有房子,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床,只好借一名同事去部队探亲的空当,借用同事的家暂作新房。

一床新床单、一对新枕头、两双新鞋,这就是一对新人的全部家当。

新婚当日,蒋含宇单位的领导在会议室主持仪式,花生、糖果一散,彭淑清就成了蒋含宇的新娘。从1959年到1971年,经过12年的“漫长修炼”,昔日一对金童玉女,终于结为夫妻。

在很多人看来,蒋含宇和彭淑清的结合,跟那张《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的经典照片不无关系,有人曾好奇地问:“是不是因为毛主席为你们做媒,是不是那张经典照片为你们牵了红线,鼓舞你们在前进道路上攀登?

蒋含宇、彭淑清认真回答说,“是毛主席、是那张经典照片为我们牵了红线,但更是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使我们相亲相爱,心心相印。”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在《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前合影

艰苦岁月共坚守,不叫苦不叫累,不给毛主席抹黑

幸福的时光那么短暂,蜜月还没过完,彭淑清就不得不返回锦西,一对新人变成了两地分居。

这年9月,国家筹建湖北荆门炼油厂,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彭淑清毅然报名参加。

刚刚报上名,彭淑清就得知了一个既激动又惊喜的消息:自己怀孕了!

一个难题摆在了蒋含宇和彭淑清面前。

如果彭淑清真的去了湖北,夫妻俩一个辽宁,一个湖北,天各一方,不知多长时间才能见上一面,何况彭淑清还怀着身孕,到了湖北根本没人照顾,蒋含宇该有多么担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蒋含宇单位的领导打算把彭淑清调到凌源,可彭淑清觉得凌源没有石油,自己的专业特长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国家培养自己上了五年大学,现在国家正在搞石油大开发,自己不能从事石油行业,岂不是让国家白白遭受损失,自己也白白搭上五年的青春?

经过再三考虑,彭淑清没有答应调往凌源县,两人一商量,觉得蒋含宇是学政治专业的,到哪儿都派得上用场,以后有机会可以跟着彭淑清调动,于是决定以彭淑清优先。

1971年10月,彭淑清随大部队到了湖北荆门炼油厂。

筹建中的荆门炼油厂,位于一片荒野中,这里没有厂房、没有宿舍,没有道路,没有市场,就连买菜都要跑到三四公里外去买,炼油厂的职工大多数是部队复员战士,他们就地取材,用黄土垒成墙,当地人称“干打垒”,上面搭上芦席棚,作为简陋的房子。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蒋含宇与彭淑清参加节目访谈

罗敷媚本人也是石油系统的基层职工,父亲是老一代石油人,经常听父亲讲起70年代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艰苦生活,对荆门炼油厂的艰苦环境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由于一路之上的辗转奔波,彭淑清早产了,她本可以休上几个月的产假,调养好身体再工作,但彭淑清知道炼油厂亟需她这样的技术骨干投入工作,孩子刚满40天,她就抱着孩子,提着一个小木箱,带着母亲一起赶到了炼油厂工地报到。

当彭淑清来到工地时,单位连芦席棚都没有了。领导考虑到彭淑清的特殊情况,把她和孩子暂时安置到招待所,这让彭淑清很感动。过了几天,单位领导找彭淑清谈话,说:

“厂党委研究过了,你丈夫不在身边,你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还不如回湖南老家先休产假,工资给你照发。等孩子断奶了,你身体调养好了再回来上班。”

彭淑清很感动,但她还是拒绝了领导的好意,“我和蒋含宇很感激组织的关心,可我还记得十几年前毛主席对我们的教导,请领导放心,我俩一定克服困难,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就这样,彭淑清毅然选择留在炼油厂,投入艰苦的前期筹备工作。

在没有丈夫在身边的日子里,彭淑清一个人拖老带小,兼顾工作,硬是撑了过来。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有几次雪花飘飞,住的芦席棚被寒风吹掉,开了天窗,彭淑清和母亲自己动手一起将房修好。即便生活如此艰苦,彭淑清也从没感到过苦,诉说过累。

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想起毛主席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彭淑清浑身充满了力量。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参加电视节目

举案齐眉贤伉俪,相互扶持创佳绩,永记毛主席教诲

1972年5月,蒋含宇终于从辽宁调到荆门,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蒋含宇年轻、有活力、有思想、有能力,到了湖北炼油厂后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从此之后,这对伉俪像以前读书上学时一样,相互扶持,共同进步。无论走在哪里,他们始终牢记毛主席教诲,国家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后来服从调遣一起来到江西九江石化总厂。

这是一家大型国有炼化企业,也是今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的前身。

在九江石化总厂,蒋含宇充分发挥自己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长,先后任教育科干事、副科长、教育中心主任,他一边工作,一边潜心职工教育研究,编著的职工教育教材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部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成为人人羡慕的青年才俊。

1991年,蒋含宇调任九江石化总厂党委委员、宣传部长;

1997年,蒋含宇以最高票数当选为九江石化总厂党委委员、组织部长

2005年,蒋含宇卸任江西石油总公司任党委副书记以副厅级正式退休。

尽管父亲是九江石化总厂的领导,一向公正廉洁,但懂事的女儿还是经常提醒蒋含宇说:“爸爸,咱可不能做违法的事啊!”

每当女儿这样提醒自己,蒋含宇都会认真回答:“放心吧女儿,爸爸可是受过毛主席的亲身教诲,永远记得毛主席的话,一辈子都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回韶山

向毛主席献花和红领巾,并和他老人家合影,是蒋含宇、彭淑清终身难忘的大事。几十年来,这幅照片一直珍藏在身边,不时拿出来欣赏、回忆。

面对记者采访,蒋含宇感慨道:

“回过头去看,60多年来,我们将这一荣耀变成了前进的动力。怎样对待生活、工作,怎样对待困难、荣誉,我们坚守一条原则: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不能给毛主席丢脸,不能给韶山人民抹黑!”

尽管有着人人艳羡的荣耀经历,但蒋含宇、彭淑清从不张扬,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这张照片经全国40多家媒体报道,蒋含宇、彭淑清的真实身份才被人们熟知,他俩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彭淑清对记者说:

“我们的结合,有人说是机缘,是天意。我们对结婚纪念日倒不是十分看重,但毛主席的诞辰日,毛主席会见我们的日子,成了我们最难忘的‘节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开始关注毛主席的专题收藏,还常常在这些日子办展览,写研究文章,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红色情结’融进了我们的血液,一辈子永不变色。”

“60多年了,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我们合影时的情景!”“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每当我遇到困难,毛主席的鼓舞就像一座灯塔,为我照亮前行的路,给予我奋斗的力量!”这些话语时常挂在蒋含宇、彭淑清的嘴边,他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1959年,那个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的男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2013年10月,蒋含宇、彭淑清夫妇与老照片合影。 

一幅经典照片,体现了一代伟人对青少年的深情厚意,演绎了一对有情人白头偕老的幸福良缘,如此传奇,如此励志,前所未有,千古难觅!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力量。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缅怀毛主席!

所有跟帖: 

实话实说,文革气味很浓的文章。 -zhige- 给 zhige 发送悄悄话 zhig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3/2021 postreply 10:20:59

哈哈 -世事沧桑- 给 世事沧桑 发送悄悄话 世事沧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3/2021 postreply 10:28:03

这样的人民, 如何让我相信文革不会卷土重来? -TomDragon- 给 TomDragon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3/2021 postreply 15:51:22

这种文章真他妈恶心 -happyEstate- 给 happyEstat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3/2021 postreply 22:09:0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