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来源: williamsteng 2021-02-05 07:23:5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5937 bytes)

历史在干嘛2021-02-04

 

师生有缘

湖南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斗争精神和开放好学的意识,孕育产生了像徐特立、毛泽东等一批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与毛泽东都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而徐特立比毛泽东大17岁。两人都出身于农民家庭,深知劳动人民艰苦;两人同饮湘江水,深知湖湘风土人情等。这些相同之处,正是他们共同奋斗的基础。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辛亥革命时期,毛泽东报考了省立第一中学,以第1名的成绩被录取了,编在普通第1班,第1篇作文打了100分。由于毛泽东另有追求,在一中只读一个学期便退学了。徐特立闻之,十分欣喜。对于教育界的"长沙王"徐特立,毛泽东早就为徐特立许多忧国忧民的动人传闻而感动:是徐特立,十年破产读书,自学成才。

是徐特立,于1906年在长沙修业学校演讲时断指血书,激励青年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热情;是徐特立,在1907年,起草传单,发动了长沙市最早的一次学生罢课运动;是徐特立,于1910年,到江苏、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长沙后创办《周南教育》,是徐特立,于1911年,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推动长沙起义,终于建立新政府;是徐特立,为抗议由军阀谭延所操纵的省议会,置国家与民众利益而不顾,决然辞去了副议长之职;是徐特立,于1905至1912年,倾资兴学,创办了3所小学,1所师范,并在多所学校代课,赚钱扶教。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这些传闻使毛泽东心地震荡,壮怀激烈,未曾相识就倾慕。相会一师1913年春,毛泽东考取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春,该校合并于湖南第一师范他被编人第8班。毛泽东与徐特立相识就在这个时期。第四师范是春季始业,第一师范却是秋季始业。当时的学制,师范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因此,毛泽东多读了半年书,直到1918年暑期才毕业,共在一师读了5年半的书。徐特立从1913年春至1919年夏在第一师范教了20个班,并兼实习主任。

毛泽东在那里求学,与徐特立有4年半交往甚密的师生关系。第一次相见时两人就谈了很久很久。20年后,毛泽东在徐特立60寿辰庆祝会上还清晰地谈到:"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先生。"为什么呢?毛泽东从徐特立等老师那里学到了科学的读书方法。当时一师的杨昌济先生强调自学,提倡用分析批判的态度进行学习,以贯穿古今,融合中西,注重实践,主张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袁仲谦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和文章妙来无过熟。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徐特立主张定量,有恒,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和不动笔墨不看细节。毛泽东接受并发展了这些科学的读书方法,在一师学习的5年半中,写了几本篮子的读书笔记。在1本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的书上就写下11100多字的批语。在毛泽东经常阅读的《韩昌黎全集》中,圈点涂抹考证批评,朱墨纷星,随处可见。毛泽东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主张读活书,活读书,提出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而且要读无字之书,即要向社会向民众学习,并为社会为民众服务。

1936年,徐特立回忆毛泽东当年在一师读书的情形时说:"他著意研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他的结论是由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脱离了群众。任何革命若要成功,革命的知识分子领柚必须和国内的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起来。"毛泽东受到了徐特立勤俭治学思想的熏陶。徐特立在一师任教时,是长沙七校争聘的名教员,又是长沙师范校长,收入颇丰,但他却十分俭朴。把钱都花到公益事业和救济穷苦学生中去了,而自己的家人却在乡下生活十分清贫。他住在北门长师荷花池,到南门一师去上课,从来不坐轿子,常穿着钉鞋,撑着雨伞,挟着讲义,步行9里路,不误1节课。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他还教育学生要以俭朴为本。徐特立曾说,我有一桩得意的事情,就是从来没有被扒手扒过东西。我的房里没有皮箱、大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我的钱一般就随意放在旧书中,扒手绝对想不到旧书中有他们想要的东西。因此,我的钱不曾丢过。我在街上走路时,扒手看见我穿得这样破旧,很快就走开了,因为他们担心我扒他们的东西。毛泽东师从徐特立,在一师学生中更是俭朴出了名:那时师范生的膳宿等费都由学校供给,除去生活费,毛泽东的大部分钱都用来买书籍。毛泽东进四师时,学校发了一套青色制服,一直穿了好几年,到褪了色,烂了洞,还补了再穿。在一师求学期间,没有上过馆子,没有进过戏院,没有坐过人力车,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事,真心求学,实意做事,勤加锻炼,深知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专心致志打好学问基础。

他们相师相学很有成效。在一师,对毛泽东影响较大的老师有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等,志同道合的同学有蔡和森、何叔衡、陈章甫、罗学瓒、张昆弟、萧子升、萧三、李维汉、周世钏等。他们在一师就主张能者为师,相师相学,教学相长。在徐特立的影响下,毛泽东成了修学储能、全面发展的师范生。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徐特立积极参加了革命活动。1915年6月,徐特立劝阻一师校长,不要开除毛泽东,竭力保护毛泽东。1915年,徐特立参加了毛泽东等革命者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1919年,徐特立参加了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同年,徐特立响应毛泽东等在湖南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1927年春,徐特立受毛泽东革命思想和革命实践的影响,积极参加了湖南农民协会的工作,认识了农民的伟大;同年春,徐特立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时,经学生李维汉介绍,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们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亲密战友。苏区重逢徐特立于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辗转到上海。1928年5月,党中央派他到苏联学习。1930年结束了在苏联两年的学习生活,回到上海,党中央又派他到中央苏区工作。

1930年12月30日,徐特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央苏区,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毛泽东和朱德等同志。师生重逢,分外高兴。

毛泽东紧紧握着徐老的手说:"徐老呀!我们又碰到一起来了!"徐老说:"润之,想念你哟!"朱德开玩笑地说:"你这个老怪物,又跑来了!"徐老说:"朱老总.我又做你的老兵来了!"宋德乐呵呵地说:"你不老,一点也不老!"

当时,红军在反围剿中,抓了许多俘虏,需要管理教育。毛泽东和朱德决定,请徐老这位受人尊敬的老教育家去教育俘虏兵。教育俘虏,从何着手?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毛泽东和朱德见徐老有难处,就主动给徐老介绍了有关俘虏的情况,徐老一听,决心首先努力学习党的俘虏政策,同时遵照毛泽东、朱德的意见,立即深入俘虏兵之中,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尊重俘虏人格,平等相待,和蔼地接近他们,找俘虏官兵逐个谈话,了解他们的出身家世。他发现国民党军队的官兵,绝大多数出身贫苦家庭,有的为生活所迫而投军的,有的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被抓壮丁抓来的。因此,他和毛泽东朱德都认定这些人经过教育改造是能争取过来为人民服务的。

在给俘虏讲课中,他用马列主义的阶级观点,分析他们受苦受难的根,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反动军队的罪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及红军打仗的意义。同时,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教育俘虏官兵。许多俘虏官兵在他的教育感召下,纷纷要求参加红军,有的还成长为我军骨干和模范,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的好评。徐特立在中央苏区4年,先后任闽瑞师范、中央列宁师范、中央农业学校的校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中央教育部教材编市委员会主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部长,主持中央文化教育工作,实施"小先生"制,以民教民,为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后来称赞徐老说:"他确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是全党的学习榜样。"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延安祝寿

19日,徐特立跟随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10月28日,在陕甘宁边界的赤安县的张家湾子,徐特立与毛泽东相会,共同吃了一顿饭。以后两人同饮延河水,共吃小米粥,住得很近,感情相融。两人各自在大生产中收获的肉菜水果,挑选最好的送给对方滋补身体。

直至1947年3月16日徐老离开延安的12年时间里,除去徐老到长沙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作统战工作3年时间之外,徐老在延安九易寒暑,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教育部部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全面领导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工作,面对95%是文盲的陕北,用各种办法,开展扫官和普及教育,使这片文化荒谟成了人兴财旺的抗日根据地。毛主席赞扬徐老说:

"我们不但要学习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完全彻底为中国劳苦大众解放献身的精神,还要向他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知识。"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毛泽东搬到枣园后,常请住在杨家岭的徐老共商国是或征求徐老意见。徐老每次去,毛主席总是在门口迎候,一见徐老就迅步向前,亲热呼喚:"徐老,您好!"接着搀扶徐老,说说笑笑,走进窑洞。边谈边给徐老倒茶,有什么好吃的还特地留给徐老吃。徐老离开时,总叫警卫员护送,并嘱咐:"路上要照顾好老人,慢慢走,送到家。"1937年,徐老60大寿时,党中央和毛主席发起为徐老祝寿,延安各界举行集会表示祝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庆祝大会。大会收到祝词千余幅,匾联百余件。寿辰前,毛泽东和朱德曾给徐老写了祝贺信。毛泽东在信中说:"二十年前您是我的先生,现在和将来您依然是我的先生。"。实际上把徐特立奉为终身之师。而徐特立一生中同家里的亲人,身边的工作人员讲得最多的,是毛泽东怎样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是毛泽东的伟大理论和伟大实践。徐老常说: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听过我讲的课,但我只是他的一日之师,而毛主席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1947年,徐老70大寿时,中共中央办公厅、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央大礼堂又举行庆祝大会。当时中央五名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分别给徐老题词是:坚强的老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人民之光、我党之荣;当今一圣人;延安青松。1月9日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到徐特立居住的窑洞为老寿星暖寿,他们坐在一起吃长寿面。毛泽东还特意为徐老送来寿糕。并在寿糕盖上亲手题写了"坚强的老战士"。徐老把寿糕打开,和大家分享。

当时延安各大报纸还刊登了党中央给徐老祝寿的消息和延安30多个单位60多位党政军领导的题词和贺信。上海沈钩儒、田汉等68位各界知名人士。还特在送给徐老70之庆红绸寿幛上签名。新华通讯社的无线电波把这一喜讯传遍了全国.,国内外产生了极大反响,说明共产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喜气洋洋地给自己的教育家祝寿。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党中央决定撤出延安,安排徐特立参加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去晋察冀解放区开展工作。临行前,毛泽东到徐老窑洞前送行,并问他需要什么东西,并再三劝说徐老在路上要多骑牲口,少走路。

徐特立:我只是毛泽东的一日之师,而他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相互为师

在毛泽东给徐特立60大寿的信和圈阅徐特立悼词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要学徐特立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光荣的一生,伟大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及其教育理论与实践。

徐特立在《毛主席的实际精神》等文章里说:"我学习了毛主席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思想作风,学习了毛主席说的改造思想的重要,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许多重要思想,还学习了毛主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他们互奉"终身之师",提出学习的内容。毛泽东是徐特立的学生,他自觉地向徐特立学习,从徐特立那里学到"三个第一,三个一生"的革命精神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并学得那样认真,那样彻底,那样高有成效,确实超过了徐特立;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他又自觉地向毛泽东学习,从毛泽东那里学到"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与工作作风,也是学得那么认真那么彻底,那么富有成效,又发毛泽东所未发,在所学之点上,坚持到底甚至超过了毛泽东。此乃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

所有跟帖: 

这样的贯穿一生的亦师亦友相互为师的师生情若非彼此之间肝胆相照,焉能如此? -whalx- 给 whalx 发送悄悄话 whalx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5/2021 postreply 12:46:44

why some called him farmer: He graduated from 5.5 years of colle -TJKCB- 给 TJKCB 发送悄悄话 TJKCB 的博客首页 (251 bytes) () 02/05/2021 postreply 16:54:5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