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来源: williamsteng 2021-02-02 18:11:3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0658 bytes)

史论纵横2021-02-02

 

1949年8月4日,湖南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顺利进驻长沙,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了,这一天,李漱清等了太长的时间。

湖南湘潭韶山的李漱清曾是一名激进的乡村教师,一直对革命充满期待,他鼓励自己的儿子参加革命。

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发动农民运动时,就让自己的大儿子李耿侯给毛泽东当秘书。

算一算,李耿侯离开韶山出去闹革命已经20多年了,做父亲的李漱清却一点消息也没有。

因为韶山是敌人重点监视对象,任何跟毛泽东,跟井冈山有关的消息,都容易引发敌人的针对。

他对李耿侯最后的消息就是他跟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现在革命胜利了,儿子应该回来了吧!

于是,李漱清让自己的小儿子李介侯到长沙去打听打听兄长的下落。

李介侯带着欣喜上路,却带着遗憾而归,打听了很多老乡,都没有李耿侯的消息。

李漱清又在家里等了两个月,新中国已经成立,可还是没有李耿侯的消息。

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当父亲的哪有不想自己儿子的?李漱清再也等不下去了,他要小儿子李介侯给毛泽东写封信,问一下大儿子的消息。

毛泽东收到李介侯的来信后,得知恩师李漱清还在世,非常高兴,但是李耿侯的消息,他不知道如何告诉这位老教师。

因为李耿侯在1928年可能就已经牺牲了,一起牺牲了还有李耿侯的儿子李德深。

想了一会,毛泽东还是给李介侯回信写道:

介候先生:

惠书敬悉,深感厚意。

耿候兄自一九二八年在湘赣边界云宁冈山见过一面,随即率队返湘南以后,未再见过。传闻殉难,似属可信,时地则无从查问了。

尊翁健在,可为庆贺。

尚祈转致问候之意。

率复,顺祝健进!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李介侯将收到的信给父亲李漱清看后,李漱清伤痛万分,因为自己一共三个儿子,出了小儿子李介侯因为年纪小没有来得及参加革命,剩下的两个儿子都为国捐躯,还有一个孙子也牺牲了。

随即李漱清给毛主席写信,询问两个儿子李耿侯、李贡侯及孙子李德深牺牲的具体情况。

毛主席对于李家子弟的遭遇“极表同情”,并且回信说:“李耿候、李贡候、李德深三人为革命牺牲,均应发给光荣纪念证件。”

看到毛主席的回信后,李漱清潸然泪下,自己的儿子虽然牺牲了,但是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人民总算是当家做主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主席并没有忘记李漱清一家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说起来,李漱清与毛主席之间,有太多的故事。

1936年,毛泽东在对美国记者斯诺的访问中曾说道:“还有一种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一所小学来了一位‘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最佩服他,赞成他的主张。”

毛泽东口中的这位“激进派”教师,就是李漱清。

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李漱清也是韶山冲人,比毛泽东大19岁,早年就读于湘潭师范学校,后来又到长沙法政学校进修过。

民国时期是一个急缺文化人的时代,学八股文的人已经不能算作是紧缺人才,只有那种上过新式学堂的人才算。

以李漱清当时的学问,如果从政,必然会有一个不错的前途,民国时期的官员,大多有钱,但是李漱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回到家乡当了教书先生。

在民国时期,当教书先生大概是有文化的人最没出息的职业,尤其是这种到乡间学校当私塾教师。

但是李漱清却并不这样想,他认为应该将知识传递给家乡的人,让家乡的人都能够接受新的思想,只有思想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才有胜利的可能。

当然,李漱清的教学方法与当时的私塾老师的教学方法可不一样,当时的私塾教的都是一些“之乎者也”的东西。

虽然李漱清是一位充满爱国思想的进步老师,但是他极力主张将私塾办成“洋学堂”,因此遭受当地思想保守的封建豪绅和地主老财的反对,李漱清在乡间的教育开展情况并不顺利。

其实,当时社会上,并不注重教育,比如当时毛泽东的父亲,在毛泽东14岁的时候,就不打算让他继续读书了。

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此前,毛泽东已在私塾读了5年书,他父亲毛顺生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毛顺生认为儿子已经读过几年书,认识几个字,以后就可以记账了,这样以后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至于太困难,到城里去给人当学徒然后再开商铺也是够用的。

因此就不打算让毛泽东继续读书了,要让毛泽东回家种地、记账、跑买卖。

这一年是1907年,正是李漱清回乡办学期间。

辍学在家种田的毛泽东为李漱清全新的办理理念所吸引,有一天趁着休息的时间,毛泽东专程来到五六里外的李漱清家里,向他请教学问。

推行新式教育受挫的李漱清,竟然碰到了这样热衷新式教育的学生,十分感动,经过聊天李漱清发现,毛泽东是一位十分有前途的少年,这样的学生如果遵从其父亲的安排,那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出息了。

李漱清深知,一个人如果错失了教育的机会,将会是多大的遗憾,因此就对毛泽东说:“从今以后,你劳动之余,只要有时间,便到我这里来读书习文,我这里有好多相潭带来的新书,你想看什么,尽管来挑!”

可以说,李漱清就是毛泽东的“补习老师”,不但不要学费,还单独授课,借阅书籍。

从此以后,毛泽东三天两头到李漱清那里去请教,然后借书看,在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民,他的父亲希望毛泽东能多干一点活,这样家里就可以少雇一个帮工。

毛泽东白天挑粪、犁田、播种、砍柴、放牛什么都干,晚上还要帮父亲算账,等算完账已经深夜了。

但是这也抵挡不了毛泽东对读书的热爱,在忙完所有的工作后,等到父亲睡着之后,就用棉被把窗户捂严实了,然后点上灯,如痴如醉的读了起来,每天都读到很晚。

毛顺生看着灯油天天减少,料到这里面一定有猫腻,刚开始他以为是雇工偷用,就经常半夜来巡视,毛泽东害怕被发现,就躲到放杂物的小阁楼里面去读。

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小阁楼里面蚊虫特别多,他也不怕挨咬,每天都沉浸在从李漱清借来的书的海洋中。

毛泽东经常跟李漱清诉苦,说他父亲不让他读书,然而李漱清毕竟是外人,不好插手他们家的事,就勉励毛泽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给毛泽东打气。

受到李漱清的鼓舞,毛泽东不管再难,也要坚持读书,坚持与父亲抗争到底,你不让我读书,我偏要读。

然而,最后毛泽东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斗争经验没有自己的父亲丰富,有一天毛泽东正在被窝里读书,读的正来劲,毛顺生一把掀起了毛泽东的被子,抓了个正着。

毛顺生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的喊道:“石三讶子,你一夜熬掉我一盏桐油,一个月就是几百元铜钱,你这样胡乱搞下去,我这份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家产,早晚会败在你这个不孝后代手里!”

想想我们现在社会,假如我们肯主动读一点书,父母早就乐开了花,可见那个时代的老百姓生活有多困难。

毛顺生一看这些书,上面写着“李漱清藏书”几个字,当时就暴跳如雷,第二天就气势汹汹的到李漱清家里大吵一架,要李漱清不要给孩子看这些破书。

李漱清好言相劝的说:“你家的润之,是一块好材料,好好让他读点书,他会大有出息的!”

可是毛顺生哪里管那些,说道:“有出息!有出息!不干活,光看书,就能填饱肚子呀!”

毛顺生说完甩门而出,让李漱清很没有面子。

当天晚上,毛泽东去李漱清家里道歉,让他惹了麻烦,李漱清却给毛泽东出了个主意,以后读书之前,把父亲交待的农活干完,然后光明正大的读书,看他还说什么。

毛泽东认为这个方法很好,有一天干完活后就在树下读书,毛顺生看到后就要打毛泽东,毛泽东针锋相对的说:“我干完了你交给我的挑十五担肥的全部农活,你凭什么还要打我?”

毛顺生一看毛泽东没有偷懒,也就不再说什么,后来父子俩约法三章,以后毛泽东把活干完就可以读书了。

后来李漱清还是坚持让毛泽东到学校去读书,一直想尽各种方法劝毛顺生,最后联合了毛泽东的母亲家的亲戚,这才让毛顺生不得不同意送毛泽东到外面去读书。

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可以说,毛泽东后来能够到外面去读书,并且走上革命的道路,李漱清起到的助力不小,毛泽东每次回乡的时候,都会到李漱清那里去看望他。

对于李漱清,毛泽东充满了感激,能够在知识匮乏的时代,带来知识,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东西啊!

事实上,毛泽东对李漱清的感激,并不止于从他那里学习了知识,更是毛泽东投身革命后,李漱清对革命的支持。

1925年2月,毛泽东和杨开慧一起从上海回韶山养病,并领导当地农民运动。

当时闹革命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是李漱清却大力支持,不但自己加入其中,也让自己的儿子李耿侯参加革命。

李家父子参加革命,大大鼓舞了韶山人参加革命的意愿,李漱清的长子李耿侯,在1914年和他的父亲一样,毕业后在湘潭、衡阳等地“水土不服”,最终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教员。

在毛泽东与杨开慧回到韶山后,在李漱清的安排下,李耿侯就成了毛泽东的助手,协助毛泽东建立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斗争。

有一次,李耿侯看到毛泽东的《新民》等刊物,问毛泽东:“像我们韶山成胥生这样的大土豪,我们能推倒吗?”

毛泽东回答说:“依我看,推不推倒,就看大家齐心不齐心。只要大家齐心,就没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

李耿侯对毛泽东的革命理念更加信服了,后来经过杨开慧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韶山革命骨干的重点培训对象。

为了配合农民运动,李耿侯协助毛泽东开办农民夜校,就像李漱清当初对毛泽东那年,不仅主动担当了讲课的任务,还承担一部分油灯和书籍费,对韶山革命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当年8月,湖南军阀赵恒惕派人来抓捕毛泽东,李漱清与李耿侯掩护毛泽东从湖南到达广州。

不久,毛泽东在广州担任宣传部长职务,随即邀请李漱清协助自己主编《政治周报》,李漱清有文化,有能力,工作起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毛泽东还以宣传部长名义下令嘉奖了李漱清,后来又被毛泽东亲自推荐他到湖南省政府工作。

南昌起义后,李耿侯带着农民武装赶赴江西,结果联系中断,又遭遇伏击,后来听闻毛泽东要进行秋收起义,就回到韶山组织策应工作。

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后,李耿侯也带着七八十人的工人自卫队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李耿侯上了井冈山后,李漱清的另一个儿子李贡侯也参加了革命,在1929年6月牺牲了。

听闻自己的二儿子去世了,李漱清老泪纵横,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他知道,毛泽东一定会带领工农红军走向胜利,让老百姓当家作主。

由于与毛泽东失去了联系,李漱清在韶山继续担任小学老师,传递革命理念,让更多的青年人知道革命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正式因为李漱清一家的付出,才让毛主席十分惦记,因此才在给李漱清的回信中,让他带着信去相关部门领取将领。

后来李漱清凭借毛泽东的这封证明,领取了三份《革命烈士证明书》和抚恤粮。

战争年代,为革命牺牲的人很多,但是像李漱清家这样,一下子付出了三条生命的人家并不多,这一切,毛泽东是十分了解的,不能让这样的革命家庭在生活上出现任何一点困难。

对于李漱清提出的要求,只要是合乎情理的,能够办到的,毛泽东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照办。

1952年7月和8月,毛泽东连续两次写信给他在老家的堂兄毛宇居,要毛宇居带着李漱清等人到北京来“住一至两个月”。

同行的人中,除了毛宇居和李漱清外,还有毛泽东启蒙老师邹春培之子邹普勋,湖南一师校长张干、历史教员罗元鲲。

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来人全是跟毛泽东教育相关的人物,毛泽东老师的这个标签实在是莫大的荣誉,如今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人物,张干和罗元鲲都是毛泽东读大学时的校长和老师,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大学教师,其文化水平自然不需多说,在当时的教育局拥有极高的号召力。

邹普勋虽然不是毛泽东的老师,但是他的父亲邹春培那可是实打实的启蒙老师,而邹普勋则是毛泽东少年时的玩伴。

相比之下,李漱清和他们比起来则有点“不伦不类”。

李漱清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虽然在韶山执教多年,但是毛泽东却并未在李漱清的学校里读过书,两个人之所以有关系,是因为当时毛泽东辍学在家,经常找李漱清请教问题,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李漱清就是毛泽东的“补习老师”,只不过不收钱而已。

但是在毛主席的心里,李漱清与那些老师是一样的。

9月26日,一辆银色的灰色轿车,载着李漱清等四个人到达了中南海,毛泽东见到年仅八旬的李漱清十分高兴,握紧他的双手说道:“您老人家好健旺呀!”

李漱清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毛泽东了,因此有些拘谨,主席当时就说:“老熟人,老朋友,随便一点么,怕么子啰?”

一口家乡话说出来了,让李漱清倍感亲切。

随后,毛泽东领着李漱清等老师们参观了一下中南海,参观完中南海,又请李漱清一行看电影、吃饭、照相,国庆节的时候,还请他们登天安门观礼。

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李漱清深有感触的说:“此次不是毛主席盛意,实难得此机会!”

在北京待了20多天,毛泽东用稿费为大家每人做了一套衣服,一件呢子大衣,还有100块钱。

就快要离开北京了,此番进京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款待,天安门观礼也看了,中南海也参观了,名胜古迹也游览了。

唯一让大家感觉到美中不足的,似乎就是在国庆时,看着飞机在天上飞舞好不神奇,活了这么大对数,却还没有坐过飞机,也许以后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了。

大家商量起来,都想要坐一回飞机,最后由李漱清执笔,向毛泽东写了请求报告:“余年八十,欲试航空,不置可否?请主席批准。”

毛主席看到后,当即批准,不久之后李漱清与张干、罗元鲲、邹普勋,等人登上了民航飞机,围绕北京上空飞行,可以俯瞰首都及长城的风光,实现了几位老人多年来的愿望。

当时,张干、罗元鲲等有资历的人都在的情况下,却让李漱清向毛主席提要求,要坐一次飞机,最后毛主席答应了。

因为李漱清一家为革命做了太多的贡献,任何合理的要求,毛泽东都会想尽办法来满足,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国家对革命有贡献之人的照顾。

李漱清从北京回到韶山后,也多次给毛主席写信,将乡间的情况告诉毛主席,毛主席也回信请他“保重身体”。

1952年11月,李漱清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一直到1957年2月去世,临终时还再三对子女说:“请你们转告毛主席,请他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我们的国家,还有多少大事要他去做啊!”

毛主席得知李漱清逝世后,非常难过,说李漱清为革命做过很多有益的工作,再三嘱咐有关部门,一定要照顾好李漱清的遗属。

这是很难得的事情,我们知道毛主席给大多数人韶山乡亲们要求解决个人困难问题的亲友,从来都是写信回复:“我不便介绍”,教育他们“不要来北京”,“在原地自己设法解决”,“在地方上做些有益的工作为宜”。

然而对于李漱清一家,毛主席总是破例。

1951年3月28日,李介侯致信毛泽东,在信中说道:“我现在中国进出口公司机械科负责,我家眷已来到北京。北京方面的生活圆满解决了,一切都是由于你的帮助,可是我父亲把被人遗弃的我妹女儿宋明,也交我家眷带来北京。我父亲有信请求您替她找一个免费的中学读书。拟请设法进入产科、护士等免费学校或半工半读的学校读书。”

毛泽东恩师李漱清,两儿一孙为革命牺牲,建国后主席破例照顾李家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漱清的小儿子李介侯能够到北京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毛主席的照顾才实现的。

在信中,李介侯还提到宋明这个在旧社会被遗弃的孩子、革命烈士的亲属,毛泽东深表同情。

1951年4月2日,毛泽东复信李介侯:

介侯兄:

请持此信去统战部找徐冰同志,或其他同志,和他商量是否有办法为你妹妹(编者注:李介侯之妹的女儿宋明)找一个免费的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如产科、护士或其他学校。

我想,只要有可能,是应当替她解决学习和工作问题的。

毛泽东

四月二日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宋明通过自己认真补习功课,于当年秋季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读书,1954年又考入北京四女中学习。

在校享受人民助学金待遇,1957年得以顺利读完高中,毕业后,先在北京茶淀青年农场工作,1958年后在宁夏盐池、灵武及湖南韶山等地教书。

除此之外,李介侯还向毛主席推荐过李启炽,李启炽曾经学过飞行,后来参加过国民党空军,后来不想打内战,于1948年脱离部队。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李启炽写了一份自传,投书中共湖南省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被分配到华中人民革命大学湖南分校学习。

然而由于乡村信息闭塞,李启炽在开学前没有接到消息,只能重新求职。

于是请求李介侯推荐,找一份跟飞行有关的工作。

1951年6月18日,李介侯致信毛泽东。信中说:“瓦子坪李启炽,现住在我家,有信请求您给予学习机会。他是李贡人七公的侄子,一个诚实青年。有空军技术,如不改造他的思想,使他服务国家,实是一个损失。因此来信证明他的思想情况,请考虑并给他一个机会。”

对于李介侯的来信,毛主席十分重视,6月23日,他在回信李介侯的信中说道:

介侯兄:

李君有空军技术,可持此信去空军领导机关试行接洽,看可以收录否?因我不明李君的政治经历,要他自己向空军部门去说明一切。

毛泽东

六月二十三日

从这封信中,我们能够看出毛主席对来信的重视,对于李介侯推荐的人,允许他用此信去空军部门接洽,这是相当难得的。

李漱清不仅个人与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情谊,其一家更是对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因此,毛主席多次破例照顾李漱清家人人。

但是这种照顾不是为了徇私,而是对革命烈士贡献的肯定。

毛主席与李漱清一家的交往是连续且深刻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待人待事的风格,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原则办事,另一方面却又充满温情。

所有跟帖: 

人情味浓原则更分明,可憾润之此去不重生! -whalx- 给 whalx 发送悄悄话 whalx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3/2021 postreply 12:08:44

好文!能否劳驾您贴到子女教育坛?谢谢!-:)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3/2021 postreply 20:18:3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