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令涛没有公职,是个体画匠,全靠画画的稿费养家糊口。他最喜欢胡若佛给他勾线。但后来,因为稿费的事儿,俩人闹过不快。

来源: 铁甲连环马 2021-01-27 10:46:3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12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铁甲连环马 ] 在 2021-01-27 10:58:4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王家龙----中国第一连环画收藏家。(在连趣网的谈话汇编。)

咱们说过,一页连环画稿的稿费是5元,俩人平分就是每人2块5。他们俩十几年画了50多本,(初步统计),粗算一下,每人可以得到2万余元的稿费(他们画的封面的稿费要高得多)。每月的这个连环画稿费收入,相当于一位八级工的工资。张令涛只有这个收入,因此比 胡若佛紧张(胡还有固定的工资),要了预付。家里人要吃饭嘛。他这一预支,胡若佛不高兴了。很复杂呀。尤其是,出版社把稿费都先寄给张令涛,然后由张令涛再把胡若佛的那份儿寄给胡,胡不爽呀,

 

王家龙这样说:

当年张令涛没有工作单位,只是出版社的社外特约作者,属于自由职业者,因此没有固定工资收入,完全凭靠稿费维持生活,而胡若佛先在上美社任职,据闻是连创室封面设计组的成员,后来调到朵云轩,每月都能领到薪金,生活有保障。
由于这个缘故,张令涛高度重视生活来源-稿酬,他在给人美社连编室的信件中,多次索要定金,迫切恳请出版社体谅他的实际情况,给与支持照顾,以免除后顾之忧,利于全身心的投入创作,将自己满意的画稿交给出版社。
 
张胡二位画家长期联手,合作默契,被誉为“黄金搭档、连坛绝配”。这是从他们的作品得出此结论。然而,这仅仅是留给读者的印象而已。其实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关系水乳交融,而是确实存在矛盾,以致曾险些分道扬镳,中断合作。在连环画界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像大家熟知的沪版《铁道游击队》合作画家,丁斌曾、韩和平,早期合作还是愉快的,文革后再版时有两分册因原稿丢失,由丁斌曾修改补画,韩和平回国后对此不满,后来出版社出面摆平此事。
 
 
 
 
conew_img_3526.jpg
 
人穷的时候,有时候顾不上面子。文人穷的时候,特别是要养家的文人穷的时候,更是如此。张令涛即便是八级工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压力也大呀。
 
 
注:左为连趣网总裁赵刚先生。
 
 
王家龙先生接着讲到:
张胡之间的问题,出在哪里?书档材料披露,出在经济纠纷上,说穿了就是一个钱字,都是稿费惹的祸。
长期以来,在领取稿费时,执行的是“代表制”,即由张令涛出面代表胡若佛共领酬金,然后再将一半转交给
胡。
 
 
上文介绍,张先生没有工资,全靠稿费过日子,因此稿费由他全权领取到手,往往延误或有失公平,引起胡不满。发展到后来,胡先生索性给人美社写信,强烈要求改变“代表制”,坚持与张分立账户,由“人美社”分发,不再由张转交。胡先生曾于1963年7月3日信中写道:“在这种极不合理的代表制的情况下,产生了下列不愉快的问题:在合作绘制《楚汉相争》时,当时我没有预支分文,然而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张竟然已预支稿酬的半数以上......
 
 
此外,《李陵碑》一书脱稿时,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这就是中断合作的主要原因。”胡先生于1963年7月14日信中写道:“剩余的稿费(过去支过200元)我的部分请你们直接寄来,因为过去的办法,发生了很多麻烦。接着又在7月22日信中列举了稿费分配存在的弊端,写道:“这也是合作代表制的最大缺点,不仅会妨碍出版计划,同时也影响创作质量。根据以上考虑及过去的纠纷所带来的经验教训,我不得不坚持会计分户,直接与贵社建立关系,经济方面由贵社负责。”
 
 
又在8月2日信中再次强调:“我和张令涛的合作稿酬,请通知会计处同志要对开寄下,各自结账,免得最起码的经济纠纷。”
 
 
张先生在7月17日信中写道:“得悉胡若佛同志曾直接写信给贵社,请求把我们两人合作的连环画稿费,平分半数,分别汇寄,这样做我是同意的。因为每当汇款寄到我处,有时也汇到胡若佛处,由于我们分居两地,相距甚远,往往要互相通知,还要有两人的图章和证件才能收款,的确转来转去,很不便利,请您社照办吧。”
 
 
 
在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他(指胡)是最讲现实的人,如果将来连环画工作情况改观,也许仍可和我合作,可是现在我虽两次去电话约他来家面谈,都不曾来,是各有志,也难相强了,别的话下次再谈吧。”
 
 
张胡之间的矛盾,虽令人遗憾,但可以谅解,毕竟人无完人,经济作为基础是第一位的,总不能讲奉献让画家饿着肚子搞创作。我并未因此而改变张胡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但愿广大连友得知此情后也持同样态度。
 
当然,他们的共同心愿,都是画书,挣钱。看他们给出版社的信中言之凿凿,多么诚恳!
稿费是大收入,高收入。我讲过,上海著名连环画家钱笑呆去邮局领取出版社寄给他的稿费,由于数额巨大(是巨大呀),被营业员稳住在柜台前,报了警。谁他妈的好人有那么多钱?结果警察来了,一听说是画连环画的,马上挥手放人。可见连环画家的稿费收入不菲。
 
 
套书《杨家将》的绘画创作,历时8年,仅在首尾两册,即《杨业归宋》和《审潘洪》期间,张令涛就独自或联合胡若佛给人美社连编室写了十几封信,这些信函语气非常诚恳,尽力与编辑协商沟通,谦虚的表示愿听取意见,修改画稿,还愿多接活,多画新作品,为人美社出力,希望社方予以照顾。张先生在信中写道:“我是一个专业作者,因此很不愿放弃连环画工作。”两个人联名的信,1956年时写道:“承关切照顾,还准备为我们安排适当的脚本,使我们非常高兴,我们一定尽我们的能力,经常为您社进行创作。”1964年写道:“我们虽然年逾花甲,但对于连环画工作仍极爱好,很想在晚年有所贡献,可否于此稿收到后,即行汇寄新脚本,使我们工作不致中断......如有适宜于我们的新题材的脚本,也希望给予我们尝试的机会。”胡若佛信中表示:“画稿请你们提前审查,并请多提些宝贵意见,这是我们非常感激和欢迎,需要修改,请立即将画稿寄来。”
 
画外话:毛主席是新中国连环画事业的恩人,推动,倡导者。但毛主席不喜欢鬼戏。
毛泽东主席对当时文艺界的状况很不满,于1963年底做出措辞严厉的批示,如“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还说什么文化部是“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杨家将》连环画表现帝王将相,写的是死人,不合时宜,所以搁置一边停止印发。
 
注:我个人认为,停止印发的是这册《智审潘仁美》。
 
这就是黄金搭档的张令涛、胡若佛在《杨家将》的创作过程中也经历了坎坷,曾经一度因此中断创作,1957年开始直到1964年才完成这5集的经典作品。5册书画了8年!
 
这个故事是连趣网上的。主要是因为出版社的一些档案资料被行家收藏了。我告诉大家一个故事:
当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把很多原稿,样书,资料,信件当废品卖给一个收破烂儿的贩子(一车呀!)。贩子不懂他们价值几何,被有些连环画收藏爱好者连蒙带骗,低价卖给他们不少。结果贩子知情后,勃然大怒。再也不跟这些哄骗他的连环画爱好者打交道。凭着剩下的东西出售,就买了房子,买了手机,娶了媳妇儿。知道这些废纸的价值了吧!
 
王家龙说:当年人美社编辑出版《杨家将》时,曾将与作者交往的信件、合同、审稿签等相关资料,汇集整理,作为档案保存起来。年深日久,后来觉得也已失效,便当做废品处理掉了。这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档,被京城一位资深藏家见到,他慧眼识真,遂花重金购得,留作自己的藏品。我仔细读完这些材料,征得该藏家同意,将内情梳理成文,公示于后:
一、 二位著名画家,绘制了大量连环画作品,他们是如何合作呢?即他们在创作中如何分工,怎样共同完成一部又一部作品的绘画?过去听一些知情人介绍,说根据二人各自的特长,共同确定了人物造型(即画出绣像后),先由张先生构图画出铅笔稿,然后再由胡先生进行墨稿勾描。从书档材料中,这一说法得到证实。胡若佛1963年7月3日,给人美社连编室的信中提到:“我与张令涛同志合绘了不少画册,由他起稿我勾描。”由此可看出,这种方式发挥了二位画家各自优势。不但构图精妙,而且线描娴熟,画面富有韵味,魅力十足,整个作品艺术质量上乘。
 
我以几句题外话来结束这个帖子。看这幅画。
 
我是马未都先生的铁杆马扎儿。听他的讲座,对瓷器略知意点。大家看,这杨业身后右边那个瓷瓶画的合理吗?张/胡可是口口声声他们考察了宋代的东西,呵呵。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