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野70%都是俘虏,在胡宗南手下总败,为何到彭总手下就成精兵zt

来源: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2021-01-25 05:24:2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832 bytes)

 

解放战争开始后,我军兵力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到1948年左右,我各大解放区扩征兵员都遇到极大困难,青壮年已经抽到了极限。而与此同时,我军俘虏国民党军士兵日渐增多。于是,中央调整了策略,指示各大野战军从俘虏中补充兵员。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各大野战军,是怎样教育转化俘虏的呢?

一、严重的俘虏问题

俘虏问题有多严重,先看一组数据。

1946年7月至1948年8月,国民党军总兵力从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再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再降至100余万(不包括后期在江南强拉的壮丁)。

多达330万的国民党军都被解放军歼灭。但真正战死者,大概100万左右,其余人员基本都沦为俘虏。

到1949年年底解放战争基本结束,我军歼灭国民党军共计569万人,其中俘虏者多达415万人。

其中转化为我军战士者,达到惊人的280万人。而当时解放军正规军总数也就400余万人,俘虏兵竟然占到70%!

如此众多的俘虏,严重考验着我军的俘虏政策。

杀俘是古今中外坚决反对的。都遣散也不可能,无疑会有部分人再逃回国民党军,再次助纣为虐。晋中战役我军曾经放回去一批阎锡山军队俘虏人员,结果阎氏把他们重新召回军队,组成了雪耻团,在我军进攻太原战役中,造成了相当的伤亡。

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加以教育转化,使之为我所用。

事实上各个部队在作战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开始了就地转化工作。

例如1947年西野在三战三捷(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次战役胜利)后,由于兵员奇缺,当时仅2.5万人,迅速从国民党俘虏兵中转化部分兵员。

据彭德怀回忆,当时各纵队大量补充胡宗南部队的俘虏兵,比例相当惊人,大量都在70%左右,个别高的旅团级部队,俘虏兵甚至达到了80%!

其他野战军的情况也大差不差,孟良崮战役时,华野抓到74师的俘虏,也是就地补充一批。当然孟良崮战役中华野的情况和西野不同,孟良崮当时即补的兵员,大多是富有军事技术经验的战斗骨干,用以指导华野战士进行突击。这个情况后文我们会细讲。

如此之大的比例,令不少解放战士——即翻身参加解放军的国军俘虏,产生了思想上的困惑,在哪都是打仗卖命,思想上很迷茫。再加上他们长期受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对共产党、解放军思想上有很大的隔阂。不少解放战士虽然弃暗投明反过来打国民党军,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纪律都很差。

西野在宜川战役结束后,甚至发生了解放战士抢劫、强奸等国民党军惯有的行为。彭德怀听说后非常气愤,下令依军法枪毙了一个刚解放过来的、年仅19岁的士兵。

西野两次进攻榆林没有攻克,都与前线解放战士进攻畏缩不前、谎报军情、打滑头仗有关。

二、教育转化俘虏的法宝:新式整军运动

虽然国民党军俘虏也大多是贫民壮丁,和解放军子弟兵一样都是苦出身,但他们长期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纪律规范,身上带着很多毛病和缺点,不能指望他们换一身军装马上就变成忠诚战士。

怎么办呢?

我军各野战军都开展了以诉苦大会和三查三改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中诉苦大会的作用非常明显。

所谓诉苦大会,就是让士兵们诉说被地主老财欺负剥削的悲惨生活。当时的中国,农民在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下,失去田地、家人饿死、卖儿卖女、被拉夫拉丁、巧取豪夺,悲惨的事实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

诉苦大会上,很多战士说起来都声泪俱下,回忆起自己的亲人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甚至流落他乡、饿死、病死,有的人恨得怒发冲冠。

一边诉苦,政治干部边引导大家分析受穷、受苦的原因,事实就在那摆着,稍加分析,战士们就能认识到,这一切的总根子,就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蛮横残忍的地主和资本家们的剥削。西野一纵各团、营组织诉苦大会,经常一人在台上讲悲惨经历,台下有同感的战士们哭成一片。

有的战士也谈到,不光在家受苦,出来到国民党军中本来想吃口饱饭,没成想却成了长官的奴隶,稍不如意就是又打又骂,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有的士兵触及内心深处的痛苦,成夜成夜地睡不着。彭德怀有一天晚上,偶遇一纵三五八旅一个解放战士跪在野地里,供奉上母亲的灵位,痛哭不已,大声控诉暗无天日的社会,发誓要杀了家乡的恶霸地主为母亲报仇。连队指导员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也不作声,听他哭的惨烈,指导员自己也有类似的遭遇,两人后来抱在一起痛哭。

同样的出身、同样的遭遇,使得解放战士很快在思想解除了隔阂。他们也很快理解了解放军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意义,端枪打仗时,自然更加积极主动。

西野有的解放战士,刚刚在青化砭战役被俘虏,转身在羊马河战役就奋勇冲锋。有一名战士因为技术过硬,很快当上了班长,带领士兵冲锋时遇到胡宗南部队中的战友,便当场说解放军优待俘虏,我都当上了班长,国民党军便乖乖地丢枪投降。

当然,光靠诉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我军登记俘虏身份时,许多部队都发现过“三少四多”的问题。即各级主官少(即连营团旅师长)、政工人员少、谍报人员少,书记、文书多,司务长多,军医看护多,士兵多。

这是因为,许多被俘的主官思想远较普通士兵顽固,不愿意投降,又怕被解放军治罪,都化名假扮成普通士兵或是稍通文化的文书,以图蒙混过关。

部队又相继展开了三查三整运动,三查即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即整纪律、整作风、整制度。一方面组织俘虏兵进行思想学习,通过他们的反应识别其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另一方面,通过俘虏之间的互相指认,找出隐藏其中的国军头目,西野部队揪出了许多不安份的原国军连营长,把那些死硬顽固分子清除出了革命队伍。

三查三整运动给解放战士带来的巨大震撼是解放军的民主。士兵可以给干部提意见,下级可以指出上级犯的错误,干部非但没有什么愤怒的情况,反倒是虚心接受,彼此之间肝胆相照毫无芥蒂。在国军中被打惯了骂惯了的解放战士,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这也使他们更加安心、与解放军士兵更加亲密无间地共同战斗。

三、解放战士成了各家抢着要的宝贝

解决了思想关和政治关后,解放战士们摇身一变,成了各大野军竞相索要的宝贝。

为什么呢?许多国军士兵,都经过系统的训练,专业化程度、技术水平和战斗经验,都还是比较丰富的,特别是一些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兵种,国军的素养比解放军的要高。

比如华野部队组织孟良崮战役中,部队求胜心切,把大炮拉到距离敌人阵地二三百米的地方抵近射击,被俘的国军炮兵指出,这么办是不行的,世界上的炮兵都没有这么打的,你还没把别人打死,自己就先被打掉了。这些俘虏兵按他们的办法,经过合理的计算,拉到合理的位置,几炮就能把敌人的阵地工事击碎。我军士兵无比心悦诚服。

西野组织进攻蟠龙镇,彭德怀命令各纵,在进攻之前,至少以连为单位开“诸葛亮会”,请新反正的解放战士传授经验,讲敌军的作战部署和步兵攻击战术要点。蟠龙大捷胜利,可以说与解放战士的贡献有着重要关联。

华野孟良崮打了胜仗之后,把俘获的国军骡马拉来驮运粮草物资,解放战士立即指出,这些骡马都经过训练,是专门拉炮的,拉普通物资太可惜。华野对这些解放战士非常重视,立即把他们分批放到各个部队当战斗骨干。

华北野战军晋绥军区的部队,补充部队时,向上级提要求,能补国军老兵最好,宁愿用十个新兵员额去换一个解放战士。

刘邓大军在解放邯郸时,俘虏了一名叫王克勤的国军士兵。他经过教育转化后,迅速成为一名勇敢的解放军士兵,后来当上了班长,把国军士兵的基层战斗战术转化过来,把一个新兵机枪班带成尖刀班,二野部队全军都开展了“王克勤运动”,这种示范效应,无疑使解放战士更加受欢迎。

到了淮海战役时,部队转化运用俘虏力量更是达到高峰,有的根本来不及诉苦整改,基本是即俘即用,国军士兵本已穷途末路,来到解放军队伍里经过简单的教育,马上就能端起枪冲锋。华野一纵司令叶飞回忆说,有的解放战士直接在战壕里就完成了改造,帽子一换,接着就向国民党军发起了冲锋,有的战士甚至名字还没被记住,就牺牲在前线。

电影《淮海战役》中邱清泉兵团中的士兵丁小二,就是这种解放战士的典型缩影。

正是靠着新式整军运动,解放军做到了化敌为我、化弱为强、点石成金,在战争中补充自己、壮大自己,创造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战场奇迹。

所有跟帖: 

大量的俘虏兵成为离休干部。刚树立的典型张富清 -萧岚- 给 萧岚 发送悄悄话 (262 bytes) () 01/25/2021 postreply 06:41:41

兄弟俩一人从文一人从武 -皇爷- 给 皇爷 发送悄悄话 (460 bytes) () 01/25/2021 postreply 08:28:58

部队比地方待遇高 -萧岚- 给 萧岚 发送悄悄话 (137 bytes) () 01/25/2021 postreply 11:32:17

俺下乡江西时队里有一个老兵油子, 翻来过去了几次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638 bytes) () 01/25/2021 postreply 08:58:0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