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家乡在六、七十年代的定额供应情况

来源: ireadwrite 2021-01-17 13:48:1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1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ireadwrite ] 在 2021-01-17 15:12:2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有网友登了1976年某地的一个革委会食堂的菜谱。另一位网友写了跟贴,好像认为那时人们有很好的生活。

我觉得,不要从那个革委会食堂的菜谱,就认为当时都能凭付钱就能随意吃到所有这些东西。

1976年时,全国城市人民的粮、油、糖、肉、甚至各地的主要副食品(各地方不同)都是定量供应的。定额以外,有钱也买不到。

定额各地方有不同,如我家乡城镇居民每月大米定量为:成人(忘了什么定义了):每月30斤;14岁至16(还是18)岁(主要是高中生):每月26斤;14岁以下(记不得到什么下限年龄):每月23斤。我只记得这几个年龄段的定额。食油定额:每月四两。前些年更曾经降到每月三两。猪肉:每月定额:1元2角5分。注意:是按金额,不是按重量。人们可以用配额来买肥肉、或瘦肉、或内脏(肝、肺、肚等)、骨头等,这些东西的单价及每斤要多少肉票配额是不同的。

每个家庭都有一本粮油簿,上面登有每个合法成员(即有城镇户口)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以及每月粮和油的定量。去买米或油时要交这簿给店员,店员会在当月的栏里记下这次买了多少,并盖上业务章。只能买本月的定额。每年(还是隔多久,忘了)换一次粮油簿,凭全家的户口簿。家庭人口发生变化后也是要凭户口簿或相关证明(如出生证明等)换新的粮油簿。

好些人谈到粮票和油票。事实上,我们那里(及相邻县市)的城镇居民只是发给粮油簿,并不发给粮票和油票的。有需要时,居民才可以凭正当理由到有关部门或粮店凭粮油簿换取粮票和油票。粮票分为全国粮票,省粮票,再早些时候还有地区粮票,各自流通区域不同。全国粮票是含油的,所以换取全国粮票时是要扣除簿上的油的定额的(具体每斤粮票含油多少已经不记得了)。所谓正当理由,是诸如外出看病,探亲、采购等等。

糖、肉、及其它主要副食品则是发票。所有每家都有一大叠各类票证。

回到那个革委会食堂的菜谱。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运作的,这里我讲一下我家乡县革委会食堂是怎样运作的。每个在那里吃饭的人,要凭饭票或饭卡。要买多少饭菜票,除了交钱,还要按一定的规模比例交粮、油、肉等的配额的。所以,每月能买到的饭菜票的额不是无限的。有一段时间,甚至还规定每顿每人最多只可以使用一定量的饭菜票额(如:4两饭票,1角5分钱菜票)。有客人来要说明。

这种定额供应的制度持续了很多年。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