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由于乡镇工业的崛起,全省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农房建设逐步升温;草房基本不建,砖瓦房成为建设主流,并从砖木向砖混结构过渡,墙体基本上是实砖墙。启东县全县实现了瓦房。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基本消灭草房。苏北盐城等地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兴建农村居民点。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开始兴建第二代楼房住宅,即浅进深两楼两底型楼房。1975年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昆山县计委、昆山县设计室及南京建筑工程学校联合试验将水平孔空心砖用做农村建筑的墙体。房子建成后受到欢迎。农民感到布局新颖、阳光足、通风好,但同时反映面积偏小,尤其是厨房间,还希望有阳台。此后,这个试点建筑平面根据农民意见进行了修改,有凹廊和凹阳台,并增加后院,安排必需的辅助用房,平面布置合理紧凑。1976年,将该方案编制成施工图提供给六合县龙池公社槽坊大队及吴县黄埭公社卫星大队,并报给国家建委农村房屋建设办公室,被推荐登载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所汇编的《农村建筑与规划实例》图册中(1980年)。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省内农村继续结合农田建设建造一些居民点,有的为院落。同时,江苏农村出现第三代楼房住宅,这类住宅浅进深、三楼三底型,多为独户型个体建筑,有一堂五室一厨或一堂四室一厨,具有较好的居住条件,每户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左右。这一时期,昆山县城北乡同心村农民住宅楼,每户一堂四室一厨,有前院,左侧有辅助用房;吴江县芦墟镇郊农民住宅楼为三底二楼,一堂三室一厨,上面除外廊以外,还有宽畅的晒台,可在上面晒粮食,免鸡鸭糟蹋之忧;南京市郊区菜农住宅楼,为三楼三底型,楼梯放在中后部,各层堂屋为日常活动的地方,楼上堂屋是家庭休息娱乐看电视的地方,内部装修质量好。楼下比较杂,厨房因废灶烧煤面积比较小。江阴县华西村建起带阳台的新式住宅楼。80年代开始,农业经济发展迅猛,农民收入增加,建房户日益增加。农房结构中,草房改瓦房、平瓦房改楼房的趋势使瓦房总体数量上升。据统计到1986年底,全省农村砖瓦房建筑面积达91096万平方米,占农房总数83%,土墙草房比例已由1978年底的53.8%下降到14.4%。其中淮阴市草房最多,仍占53%,徐州市占31.6%,连云港市占19.4%,盐城市占16.2%。在砖瓦房建设中,除了农民收入提高因素外,还由于省内各地建设主管部门根据节约用地建农房的精神推荐和鼓励农民建楼房。因此,全省农房建设兴起“楼房热”。“楼房热”首先从经济发达的江南水乡开始,逐渐向苏中、苏北地区发展。据1986年统计,江苏农村楼房面积已达到3231万平方米,占建房面积的41.6%,苏南地区已有60%以上的农户建成楼房居住。其中无锡市占95.8%,苏州市占76.9%,镇江市占66.9%,南京市占26.7%,扬州市占15%,南通市占14.4%。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差的徐、淮、盐、连地区楼房住宅也逐年增加,其中徐州市占7.6%,盐城市占6.4%,连云港市占5.4%,淮阴市占1.9%。80年代中期,新建楼房的结构形式进一步变化:有砖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般注意抗震性。窗式结构含有木框、水泥预制框、钢框等各类型,住宅楼层结构中一般配备阳台或走廊。苏州吴县一带农村住宅结构普遍从砖木结构发展到砖混结构,采用架空水泥板作地坪,正屋前建有外走廊或建雨篷,有厢房的则在屋顶建平顶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