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虞洽卿,半部民国史(中)

创办银行,创办证券交易所

1906年,虞洽卿参加上海工商业代表团赴日考察,看到日本发达的金融业,大受启发,回国后就倡议筹办四明银行。

经过两年努力,1908年农历8月16日,靠近宁波路的的江西路34号,一家拥有白银75万两资本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挂牌了,这是我国近代史上首个民营银行。

上午,前来祝贺的各界人物纷纷登门,赶来存款的储户也特别多。别看银行规模不大,创办人都是宁波商界知名人士,如袁鎏、朱葆三、李厚垣、方舜年、严义彬、周晋镳和虞洽卿等人。周晋镳担任总董,陈薰为总理,虞洽卿担任协理,实际上主要负责银行运营。

四明银行成立时地址

四明银行新址(在北京路) 

以上均为四明银行发行的钞票 

四明银行问世不久就遭遇挤兑风潮,情势处于危急之中。

一家外资银行收集了四明银行印发的许多钞票,挤来兑现银圆。消息传开,许多储户还有许多商人急了,纷纷赶来提款,一时银行里人满为患。总经理陈薰紧急打电话给当时还在荷兰洋行当买办的虞洽卿,发急地叫道:“马上现洋就要兑光,银行要破产了!”

虞洽卿如此这般说了一番话,陈薰半信半疑,但只好照办。

几辆汽车开到四明银行门口,银行职员流着汗把几十只箱子从车上抬进银行,银行挂出醒目的安民告示:所有存户放心,本行保证兑付现洋。

虞洽卿联络宁波人开的钱庄、银号和一些商号帮忙,挂牌代为收兑四明银行发行的钞票。

前来挤兑的人散去了,四明银行化险为夷。

陈薰总经理心有余悸,那几十只箱子里装的都是砖头啊。虞洽卿笑着说,唱的是空城计嘛。

四明银行柜台 

银行银库 

祸不单行,刚刚缓过气来的四明银行又遭到1910年10月爆发的“橡皮风潮”的打击,致使总经理节薰、协理虞洽卿在次年3月辞职。

1911年4月,虞洽卿决定邀请浙江银行上海分行营业主任孙衡甫担任总经理。

虞洽卿慧眼识人,孙衡甫上任后经营有方,四明银行快速发展,1918年成为上海银行公会13家发起人之一。1921年9月,在北京东路建造的四明银行大楼华丽亮相,那庄重而雄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吸引了过往人们的目光。四明银行继续发展壮大,到1933年成立了四明储蓄会的时候,其存款额达到4400万元,在上海各大华资商业银行中排名第八。

虞洽卿创办四明银行获得了不少好处,他购买孙中山先生发行的公债,创办航运公司添置轮船,都从四明银行获得大量贷款。四明银行进入30年代,再度遭遇危机,不得不请求财政部维持。1935年6月,在财政部长孔祥熙的授意下,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经理李嘉隆出任了四明银行总经理;1937年2月,财政部税务署署长吴启鼎兼任四明银行董事长,从此四明成为“官商合办”的银行。1949年5月中共建政,四明银行被军管会接收。此是后话,表过不提。

虞洽卿总是走在时代浪潮前面,不仅创办银行,还创办了交易所。

1914年年底的一天,虞洽卿吃罢早餐来到宁波同乡会办公室,当时虞洽卿担任宁波同乡会会长。他走进大门,副会长李征五告诉他:“孙中山先生在会客室等你多时了。”

虞洽卿与李征五一起走进会客室,孙中山站起来与虞洽卿握手,李征五退了出去。

“我建议上海办一个证券物品交易所,这是容易赚钱的买卖,赚来的钱一部分支援革命党做经费,我想请你担任发起人。”孙中山认真地说。

“我们一定照办,不知先生叫那些人参加筹备工作?”虞洽卿恭敬地问。

“戴季陶和我都参加,还有你,你再找几个合适的人选。”孙先生回答。

1917年1月,虞洽卿拟具了申请开办交易所的呈文,发起人有孙中山、戴季陶和虞洽卿等9人。虞洽卿的呈文送到北京农商部,没有获得批准。1918年,虞洽卿第二次呈交申请要求开办证券物品交易所呈文,获得农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张情景

1920年2月1日,在上海总商会举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大会,会上选出17位理事。2月6日召开理事会,选举虞洽卿为理事长。

1920年7月1日,在四川路爱多亚路一幢三层楼房,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正式开张。那天,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大楼门外停满了来宾的汽车,还有轿子和黄包车,共有上千人出席;孙中山从广州寄来“倡盛实业,兴吾中华”题词,以志祝贺。

当日,《申报》出现广告:“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54号经纪人陈果夫,鄙人代客买卖证券、棉花,如承委托,竭诚欢迎。事务所四川路1号3楼80室。电话:交易所54号。”这家54号公司名叫茂新公司,挂名的是陈果夫,幕后老板是蒋介石。

交易所交易情景 

开交易所形势大好,到1921年年初,交易所每股涨到160元,到年终时涨到每股200多元,参加交易的人都赚了钱,蒋介石也是赚得钱包鼓鼓的。可惜,好景不长,1922年股市爆发风潮,股民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许多交易所倒闭,蒋介石也亏本,还欠了不少债,最后不得不求救大佬虞洽卿;虞洽卿出手相救,把蒋介石留在身边工作。一年后的1922年6月,蒋介石要前往广东投奔孙中山,虞洽卿设宴送行,还赠送蒋介石一笔旅费,这为他以后的事业腾飞,插上了一对翱翔的翅膀。

虞洽卿开创四明银行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上海金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成为风光一时的中国船王

虞洽卿进入航运界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于同治三年(1862年)开通往返沪甬客轮航班,乘客踊跃,生意兴旺。时光流到20世纪初,开展沪甬客轮航班的已有英商太古公司的北京轮、招商局的江天轮,但仍然供不应求;法商东方公司看见有利可图,也开辟了沪甬线。最后,三家轮船公司单程统舱票价都卖到1块大洋。不但船票贵,服务态度也不好。

宁波人纷纷抱怨,要求宁波旅沪同乡会交涉。于是,虞洽卿以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名义拜访各轮船公司,要求减低统舱票价为5角;各大公司均不予理会。

这是英国太古轮船公司轮船在中国航行时情景 

有一次交涉的时候,虞洽卿为了吓吓轮船公司代表,就说:“如果你们不同意,宁波人将自己设立公司,购买轮船,开辟沪甬线。”

英国太古、法国东方和中国招商局仍然拒绝降价。

虞洽卿骑虎难下,当然他也看到了航运的商机。虞洽卿出面邀集商界老板,商议筹建一个宁绍股份制轮船公司。虞洽卿推出每股5元,他出手就认购2000股;许多宁波人纷纷入股,最后总共集资40万元,虞洽卿是最大的股东。

1908年5月,虞洽卿向农商部呈文立案,同时开始筹备工作。在首次股东大会上,虞洽卿以9814的最高票数当选为公司总经理。

1908年虞洽卿照片 

一年以后的1909年7月9日,“宁绍”轮和“甬兴”轮试航,10日起正式来往于沪甬之间。宁绍公司在船头上立一牌,上书“立永洋5角”。乘客踊跃前来,宁绍轮船公司生意兴旺。

另外三家公司立即联合反制,将统舱客票价由1元统统降到3角,外带附送一条小毛巾、肥皂。

虞洽卿顿时陷入了危机,他马上召集董事开会,又在宁波同乡会开会,说对手卖3角,我们原来卖5角现在也只好卖3角,这其中2角要靠大家捐款补贴。宁波同乡会组织船票维持会,筹集大量资金贴补宁绍公司,虞洽卿仍然一如既往地卖3角。

一个月后,三家轮船公司派代表来谈判。最后,大家商定船票统一为5角,虞洽卿赢了!

消息传出,沪宁两地的码头上,爆竹连天,锣鼓声声。

约有1个月,又有一艘1500多吨甬兴轮加入沪甬线,生意兴隆,宁绍公司赚钱了。

董事长朱葆三 

商场风云变幻,几年后宁绍公司的生意走下坡路。1914年,宁绍公司董事长朱葆三提出将甬兴轮出售,并称有人愿意出银6万两购买。虞洽卿坚决反对,但他的意见被董事会否定了。

“既然你们坚持要卖,我就买下,我愿意再加5千。”虞洽卿说。

董事会全体成员只好同意。

1911年,虞洽卿将买下的甬兴轮转租给洋商获利,一年租金30万元。宁绍公司董事会闻讯大怒,马上召开董事会追责。董事乐振葆首先开炮:公司因资金短缺要将甬兴轮卖掉,你反对,现在一人独吞租给外轮,这是营私舞弊。

“我买下了,轮船产权就属于我,我租给外商是我的权利。”虞洽卿回答。

董事会成员无言以对,但还是免去了虞洽卿总经理职务。

虞洽卿决心开创自己的航运事业。1914年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外国轮船公司纷纷回国,虞洽卿看到商机来了,决定迅速成立自己的轮船公司。

1914年6月,虞洽卿正式创办三北轮埠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设立在上海广东路93号,在龙山、镇海、宁波设立分公司。公司取名“三北”,因为虞洽卿的故乡龙山地处镇海、慈溪、余姚三县之北。

上海广东路旧影

轮船公司当然要有船,买船要花巨款,虞洽卿到底是经商奇才,想出个奇妙的办法买船。

虞洽卿买船首付30%,然后以船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其他70%船价;银行钱到账了,他把银行贷款的40%作为公司流动资金,其余部分分期支付船款。这样,他买的船越多,公司流动资金就越多。他用这个办法,购买了“慈北”、“姚北”、“镇北”三艘轮船,航线是上海至宁波、沈家门,上海至镇江。随后,又以100万元买进荷兰产的1320吨钢壳轮船,航行于南北沿海大城市天津、大连、青岛、宁波、福州、广州和南洋各岛。

“一个商人,有10元钱资本,就要做百元钱生意,有百元钱的资本,就要做千元钱的生意。”这就是虞洽卿的口头禅。

1917年,虞洽卿创办宁兴轮船公司,购买了3439吨的“宁兴”轮,专营天津、大连至上海的航营业务。1918年12月,他把升顺,顺徽两家房地产公司的房产和地皮全部抛售,然后买进英商的“鸿安轮船公司”。这年,他新添了 “之江号”、“武林号”、“华盛号”三艘轮船,连同原来的轮船,虞洽卿独资经营的第二个轮船公司“鸿安商轮公司”已有5艘轮船。

经过多年经营,虞洽卿拥有大小轮船82艘计9.1万吨,约占全国商轮总吨位数的13%,成为中国三大民营航运集团之一。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结束,外商轮船重新回归中国市场,虞洽卿的三北公司经营状况开始不佳,渐渐地亏损数百万元,濒临破产。那时候,银行看到虞洽卿开出的支票,都不愿意支付,不过为了顾全他的面子,就在支票退票理由上写“请与出票人接洽”;虞洽卿开的支票要往返10来次,银行才肯付款。

1927年4月,蒋介石成为中国的“皇帝”。虞洽卿获准发行三北公司债券,立刻获得大量资金,公司不但摆脱了困境,而且还得到了迅猛发展。

三北公司在汉口的办公楼 

就在虞洽卿航运公司发展迅猛的时候,日本入侵避中国,三北公司的不少轮船逃往长江上游得以保全,其他的船只或是被敌机炸毁,或被日军抢占,或是被政府征用,虞洽卿庞大的船队从82艘的高峰到仅剩下27艘,1.1448万吨,勉强坚持营业的仅有几条轮船,其总吨位不及1300吨。

虞洽卿在中国航运史上,同样也创造了奇特的辉煌。

1925年,虞洽卿和政府要人顾维钧及外国人在一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