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商周年代划分的复原
徐曦
破解《竹书纪年》的金钥匙在于把握其所赋予“禹”的多个相互矛盾的王位年数,《纪年》关于“禹”王位的语句摘录如下:
“八年春,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夏六月,雨金於夏邑。秋八月,帝陟於會稽。禹立四十五年,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
这段表述呈现出典型的多个伪史版本层层叠加而形成的史料构造断面,从中可以直接得到两个王位年数,一是8年,二是8+45+7=60年,另外若把45年和45+8=53年当作被部分掩盖的地层结构,则至少有四个可能的伪史版本,53年的王位年数已为前文(22)所讨论,以下对另外三个王位年数分别阐述验证。
《竹書紀年》積年版(2.2版)
若取45年为“禹”之王位年数,唐虞商周的年代划分可相应整理为附表中的“《竹書紀年》積年版”一栏,这一版本满足《纪年》里从尧到西周除商之外所有积年数的要求,所以称为积年版,本版也满足自少康到西周的所有干支纪年表述,积年版为周人伪史的最后版本,本文也称之为2.2版。本版 与《纪年》的矛盾之处有三:
· 由积年数算出的尧元年为2182BC,其干支并非《纪年》所载的“元年丙子”;
· 由积年数算出的禹元年为2029BC,其干支并非《纪年》所载的“元年壬子”;
· 由积年数算出的商积年数为508年,并非《纪年》所载的“湯滅夏以至於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不过商末之年若不取牧野之年而强行按戊寅年算(《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原注:始癸亥,終戊寅)则商积年为496年,此戊寅之说应是1.0版本(见后)遗留下来的风化残余。
《竹書紀年》干支版(2.1版)
若取8年为“禹”之王位年数,唐虞商周的年代划分可见附表中的“《竹書紀年》干支版” 一栏,这一版本满足《纪年》里所有的干支纪年表述,所以称之为干支版,与《纪年》的矛盾之处则在于关键的“夏”、商、周三个积年数:
· 由干支纪年得到的伪夏积年数为431年,并非《纪年》所载的“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 由干支纪年得到的商积年数为508年,同上述积年版对此之讨论;
· 由干支纪年得到的西周积年数为341年,与《纪年》所载“武王滅殷,歲在庚寅。二十四年,歲在甲寅,定鼎洛邑,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共二百八十一年。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二百九十二年”相差整整一个甲子。
这一版本所有的干支纪年与跨年数都相互吻合自洽,从少康开始到西周的年代比2.2版正好上移一个甲子,可看作2.2版之前的2.1版。相互比较这两版,可以看出2.2版为了抹除西周历史中需要“消失”的一些年份(见后续文章),而在2.1版的基础上,将尧的元年下拉23年,并将“禹”的王位数从8年加到45年,从而在不影响其它干支年名的条件下把西周积年整整压缩了一个甲子。如上文2.2版所述,这样付出的代价是根据积年算出的尧、禹元年与《纪年》的干支年名出现矛盾,
要分析此二版本(以及下面的1.0版本)的区别和相关连续性,需要特别指出商周史册由绳索贯穿之竹简所构成的特点,从篡改的方便角度和技术条件看,在尽量减少与前版和存本之间的矛盾的条件下,不更换竹简而略微添删更改笔划(特别是数字)或增删替代个别文字是篡改者的最佳策略,其次才是更换竹简次序或增删替代某个竹简,这个思路也可解释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关于禹王位年数的史料构造断面,将来还会用于商周列王年表的还原。
周人伪史1.0周公版
以上两个《纪年》版本共有一个明显的画蛇添足之篡改,即所谓的喪期,将喪期年份单独计数划在王位元年之前,且喪期年数还不固定,这是一个只会带来纪年混乱的毫无意义的明显伪作,古今中外除了《纪年》所载的唐虞夏之外都闻所未闻,在《纪年》本身记载的商周纪年里也不见踪影。从肆意加添喪期以满足431/471年之积年要求仅这一项来看,可知2.1和2.2版本绝非西周之后无关政治利益之伪造,2.1版与2.2版的主导篡改者很可能为西周某同一位王或同一政治势力,之前有可能还存在没有喪期一说的2.0版本,不过本文的重点在于1.0版本以复原商人记载的年表,对2.0版暂不作探讨。
如果把2.1版本这些画蛇添足的喪期除去,从2.1版可以直接推导出之前的周人伪史原作1.0版,周人伪造1.0版本的根本目的在于用虚构的“黄帝”替代商人之祖(见后续文章),并用伪夏替代先商,此版为周帝国成形之后周公主导的首个历史伪造工程之作,因此也称为周公版。
如前文(22)所阐述,周公版被揭露的重要证据在于伪夏少康至桀的积年、桀王位年数、以及孔甲史载来源于对古巴比伦历史的抄袭挪用,“禹”的王位年数若按45+8=53年算,从禹到相五王的积年为108年,与苏美尔列王表(附表最右一栏)所载的虞朝UR III的五王积年相等。若进一步把《纪年》所载“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中的七年再考虑进来,“禹”的王位年数则相应增加为45+8+7=60年,如附表苏美尔列王表一栏所示,这增加的七年正好对应唐伯箕启(轩辕)Utu-hengal的七年王位,从禹到相五王的积年115年则正好等于苏美尔列王表唐虞王朝合计的总年数。
考虑到2.1版本增加的喪期年数只运用在先商以及之前的时代,从保持版本的连续性看,商元年癸亥1618BC应该在两版本之间延续不变,由此1618BC之支点即可得到1.0版唐虞商周各年代划分的公元纪年,如附表所示。将周公版一栏与苏美尔列王表一栏相比较,可见周公版将夏Akkad末东夷混乱的39年(虚数年为40年)下移到伪夏之后的羿寒浞40年,并将尧和舜的王位年数分别延长为明显伪造的100年和50年。
周公版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没有预料到商族遗民还存有431/471年积年数的记忆,伪史版推出之后显然受到强烈的质疑,后来的2.1和2.2版在纪年中使用喪期的主要目的之一应该就是要弥补此一缺陷。
商人年表复原
周公版是周人对“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商人史册篡改而得的作品,要从周公版复原出商人记载的年表,可先从其选取的夸张的尧舜王位年数出发,这合计150年的数字很明显是为了保证自唐尧到西周总积年不变,而对先商和商积年数之篡改削减所作出的补偿。东夷、唐虞、先商的总积年为471年,除去东夷40年和唐虞115年,可得先商积年为316,相比周公版的少康至桀300年可见先商年数被削减16年,以150年之补偿可知商积年被削减134年,也即商积年应为630年,下一步确定其公元纪年。
周公版设定的商国末年为1123BC,对周人而言,牧野之年即是周之元年,这也符合历史上攻灭他国方的一贯做法,例如汉元年207BC即为刘邦灭秦之年,由此可知西周元年1122BC应该就是牧野之年,相应地成唐率领商人东迁建国的元年可算出为1122+630-1=前1751年,唐虞商年代划分的各公元纪年整理可见附表“商人年表复原”一栏。1122BC和1751BC这两个结果与西汉刘歆所得的结果完全一致,刘歆的三统历公认有其误差之限制,无法用月相等天文记录推导出在他之前一千多年的商末时间点,更重要的是大多的相关历史天文记录已被周人修改,笔者的看法是刘歆主管的汉帝国皇家图书馆当时掌握了周人官方口径之外的一些其它重要历史资料,例如《汉书律历志》所略微透露出的“故传曰殷载祀六百”,刘歆然后用这些资料得到的结果反推和修正三统历,他所没有料到的是其使用的历史天文记录早已被更改,因此其三统历不仅未被修正反而愈被引入歧途。不过,以刘歆对三统历之自知之明和对商国始末年份结果之自信,可以推测他所掌握的那些历史资料应该相当可靠。
最后对以上唐虞商周年代复原的结果作一验证,由于大多相关的历史和天文记录均遭周人更改,此类可作验证之可靠历史记录相当稀有,现取《汉书律历志》所载:
“后为成汤,方即世崩没之时,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故书序曰:‘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使伊尹作伊训。’伊训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诞资有牧方明。’”
成唐自前1751年至前1739年执政13年后去世,太甲元年为前1738年,此年的冬至月朔日可查得公历为12月20日,儒略日數为1086972,其干支记日可推算出为乙丑,与伊训篇完全一致,也证实了董作宾1951年对此日计算的发表。
结语
史学界历来对流传的《竹书纪年》的真实性保留高度怀疑,本文则确认《竹书纪年》无论古本今本均具备高度的原书之真实性,根据《纪年》不同版本之间的演化关系,以苏美尔列王表为对照,本文进一步确定《竹书纪年》本身为西周时期周人伪造历史的官方史书。共和之前历史纪年的混乱和后世史家不同的年代划分说法,均可自《纪年》的多个版本找到源头。
根据本文对商人年表的复原,也可修正中东编年史的准确年代,也即唐轩辕Utu-hengal的王位年表记录为2182~2176BC、虞国UR III的年代为2075~2068BC, 均比目前流行的中编年史上移64年。
商人年表復原Restored Shang’s Original Chronology |
周人僞史1.0周公版推理 Derived Zhou’s Falsified Chronology 1.0 |
《竹書紀年》干支版2.1版 Zhou’s Falsified Chronology 2.1 (Bamboo Annals) |
《竹書紀年》積年版2.2版Zhou’s Falsified Chronology 2.2 (Bamboo Annals) |
蘇美爾&巴比倫列王表 Sumerian & Babylonian King List |
||||
東夷 Gutian |
2222~2183BC =40 |
0 |
0 |
0 |
39夏末 End of Akkad |
|||
唐軒轅 Utu-hengal |
合431年 |
2182~2176BC = 7 |
2223~2074BC堯100+舜50 =150 |
元年丙子2205BC 堯100+喪期3+舜50+喪期3 = 156 |
元年2182BC 堯100+喪期3+舜50 = 153 |
7唐伯箕啓 Utu-hengal |
||
虞 Ur III |
2175~2068BC =108 |
2073~1959BC禹60 +啓16 +太康4 +仲康7 + 相28 = 115 |
合431年 |
元年壬子2049BC 禹8+喪期3+啓16+喪期4+太康4+喪期2+ 仲康7 +喪期2+相28 = 74 |
合471年 |
元年2029BC 喪期3+禹45+喪期3+啓16+喪期4+太康4 +喪期2+仲康7+喪期2+相28 =114 |
108 虞 Ur III |
|
0 |
羿寒浞 40 |
羿寒浞 40 |
羿寒浞 40 |
? |
||||
先商 Pre-Shang |
2067~1752BC =316 |
1918~1619BC少康至桀300 |
元年丙午1935BC 少康至桀300 +喪期17=317 |
元年丙午1875BC 少康至桀300 +喪期17 =317 |
300古巴比倫 Old Babylon |
|||
商 Shang |
1751~1122BC= 630 |
1618~1123BC戊寅 =496 |
1618BC癸亥~1111BC庚寅 = 508 (1618BC~1123BC戊寅 = 496) |
1558BC癸亥~1051BC庚寅 = 508 (1558BC癸亥~1063BC戊寅 = 496) |
||||
西周 |
庚寅1111~771BC=341 (首年与商末年重叠) |
庚寅1051~771BC=281 (首年与商末年重叠) |
||||||
积年 |
2222~1122BC=1101 |
2223~1123BC=1101 |
2205~1111BC=1095 |
2182~1051BC=1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