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说诸葛亮这个人和什么是忠臣。

来源: 2020-08-31 12:10:3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刘备,关羽,张飞,都是百战名将,虽然败仗多,但是毕竟是从和黄巾军作战开始,一路打下来的,刘备也是军事家,比不上曹操,但不像演义中说的那样,好像都是关羽张飞在打仗,刘备无所事事一样。

同时期的诸葛亮干嘛呢? 他自己说躬耕于南阳, 其实刘备访问他三次,他不是访友,云游,就是大白天睡懒觉,从来没种过田,他还好意思说自己躬耕? 也没打过仗,打仗这事,得一点一点的锻炼出来,得有点直觉天赋,得积累经验,不是只读读书就管用的。自己有多少兵,将领的特点是什么,哪只部队善于打什么样的仗,不是得和部队的多年磨合才知道的?,前线的指挥官还得根据战场的态势随时调整部队的部署,得有战场直觉,当机立断,等等,我也不是军事家,连兵都没当过,也没打过仗,但是估计是这样的。

刘备印象中好像就没打过胜仗,被董卓,袁绍,吕布,曹操,追着跑,简直像只兔子,不知道怎么也能拉起一支队伍来,估计靠的是今天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吕布这样做,就被瞧不起,刘备这样做,就没事儿。诸葛亮和刘备一起后,好像也重复这个过程,这回刘备投靠的是刘表。

刘表,曹操好像都请过诸葛亮,但是他没答应,有时能嫁入豪门,但是只能作妾,那就不答应。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确好,但是当时的选择好像也就那么多了,说不上多么高明,没办法的办法,一旦进入蜀中,以后争霸中原就难了。

后来总算打了一个翻身仗,赤壁大战,打败了曹操,但是这是周瑜指挥的,诸葛亮借东风,会些法术,有点像水浒里的公孙胜和吴用的合体,他的法术后来就没用过,上天可能还是有规定的,不能用太多。

取西川,是刘备定江山的关键大战,但是诸葛亮也没参加,都是张飞,黄忠,刘备自己打下来的,然后就是争汉中,是关系到四川稳定的重要战役,也是刘备亲自指挥的,也没诸葛亮什么事。不知诸葛亮到底指挥过什么战役。

后来的两个大败仗,大意失荆州,夷陵之战,败仗也没轮到诸葛亮,但是再后来,平定南方云南少数民族,诸葛亮就开始指挥打仗了,取得了胜利,但是都是和少数民族作战,不是强大的对手。

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六出祁山,正史里是五出,除了第一次外,几乎没取胜的可能,完全就是把大部队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大游行,把老百姓折腾的奄奄一息,最后连自己都给折腾死了。他究竟算什么军事家?

最后说说什么是忠臣。

唐朝去三国不远, 杜甫的诗“可怜后主还寺庙,君臣一体祭祀同”大概是说刘禅哪配享有祭祀啊,李商隐的“终见降王走传车”“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等等,对诸葛亮的赞扬,对刘禅的贬低,令人气愤填膺,刘禅对相父几乎言听计从,都是诸葛亮一人当国,怎么还把失败的责任推到刘禅的身上呢,失败了和谁都没关系,形势就那样,不用贬低谁,但是究竟是谁促成这样的舆论呢? 你看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大概知道至少是一个原因,他倒是没直接贬低刘禅,但是教训的口吻,不像是臣子应有的样子,他对自己的吹嘘,什么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你明明自比管仲乐毅,怎么还不求闻达于诸侯呢?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把自己抬得多高。

什么是忠臣呢,“一切荣誉属于苏维埃”“都是毛泽东主席领导的好”,这才是忠臣,要把荣誉给主公,这才是大忠。比如周恩来就很忠。

后世的人,尤其是读书人,都有诸葛亮情节,都想有谁三顾他,请他出山,他好有机会鞠躬尽瘁,因此不能把后世不公正的评价都推到诸葛亮身上,但是诸葛亮标榜"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确有诱导的作用,给后人制造了一个道德境界,反而使忠君的境界降低了,没把一切荣耀属于皇上。 当然,这个忠君的境界也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如果你真的” 忠“, 就得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