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番薯、土豆與毛主席

来源: boyi0127 2020-08-28 08:40:5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532 bytes)

陕北黄土梯田

玉米、番薯、土豆與毛主席

卜一

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貴州人怕不辣。」中國西南諸省的老百姓特別喜歡吃辣椒,近幾十年來,吃辣的文化也已逐漸傳遍全國。

我曾到湖南長沙參觀「馬王堆博物館」,見到與西漢女屍一起出土的許多榖類、蔬菜、水果,可謂應有盡有,但卻沒有見到辣椒,遂問管理員為什麼?他告訴我:「也許那時我們湖南還沒有辣椒吧!」

我也曾到四川鄉下去請教一位老農夫:「辣椒是什麼時候由外國傳來四川的?」 結果被他大罵一頓:「格老子的!你胡說八道!辣椒是我們四川土生土長的好東西,怎麼會是洋鬼子弄進來的!」

事實上,據考證,辣椒(Chili Pepper)原產於美洲,九千多年前的印第安人就已開始食用。 六千年前,最早在厄瓜多爾(Ecuador)開始人工種植,後在中南美各處繁殖。

辣椒

哥倫布來到美洲時,發現印第安人的這種食物,與西方人前往遠東購買的香料胡椒(Black Pepper)味道相似,所以定名為Pepper 後來,西班牙人將辣椒傳遍全球,明末傳到中國,清代逐漸向邊遠內陸播種。

另外,玉米(CornMaize)、番薯(Sweet Potato)、土豆(Potato,又名馬鈴薯)及番茄(Tomato),都和辣椒一樣,原產於美洲,由西班牙人帶到全球,也是於明朝來到中國,清代遍及內陸。

玉米原產地為中、南美洲,最早在九千年前於墨西哥山區開始種植,經過無數次配種,才傳遍美洲,再傳向世界及中國。現在中國的產量高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玉米

番薯也原生於中、南美洲,在秘魯曾發現一萬年前的番薯。最早的人工種植大約是五千年前。在太平洋島嶼(Polynesia),曾發現有三千年前的番薯。 據推測,是中南美洲的人飄洋過海,帶了番薯來此插枝(種根),而非播種繁殖的。西班牙人於十五世紀初,才將番薯帶到菲律賓。

十六世紀末,福建天災,官方派人前往菲律賓,引進番薯在沿海區域大量種植以解饑荒。如今中國除極寒冷的區域外,都種植、食用。

番薯

土豆(馬鈴薯),最早產於秘魯安第斯山區。一萬年前,印第安人開始人工種植並傳至智利(Chile)、烏拉圭(Uruguay)及美國繁殖,但現時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土豆,都是原在智利配種傳下來的。目前中國是全球生產土豆最多的國家,其次是俄國、印度及美國。

土豆(马铃薯)

再說到番茄,最早生長於秘魯安第斯山區,後傳到中美、北美,有許多變種。最早的人工種植是在墨西哥地區,但時間不詳,應早於公元前五百年,以後廣為美洲各處印第安人種植、食用。

番茄也於明朝來到中國,清代遍及內陸,因為它很像中國的柿子,所以在北方被稱為「西紅柿」。

番茄

玉米、番薯與土豆傳至世界,解決了許多次大饑荒的危機,對中國社會也起了極大的影響。這三種主食含澱粉質高,容易填飽肚子,而且相對的比較耐寒、耐旱,北方、南方、山地與平地都適於種植。

中國西北的陝甘寧一帶直到清朝以前,每到荒年,糧食缺乏,人民被逼得鋌而走險,農民「起義」頻繁(或可謂之土匪)。李自成、張獻忠等都是當年帶領了陝北饑民而向中原進軍、流竄,搞得天翻地覆的。到了二十世紀,毛澤東帶領了紅軍,千辛萬苦地「逃」了兩萬五千里,最後才跑到了陝北,紥下了根。

我曾去陝北的延安、志丹、靖边、定边探訪,問當地的農民:「當年毛主席长征帶了那麼多人來你們這裡,怎麼解決吃飯的問題呢?」他們告訴我:「我們這裡是靠天吃飯,老天雨水不给够,就是荒年。為了防荒年,家家備有兩三年的玉米、番薯與土豆的存糧。毛主席剛來時,老百姓的存糧夠他們吃一陣子的。這以後的十二三年間,風調雨順,年年豐收,也是天意不要滅毛,讓他得天下啊!

陕北志丹县(旧保安),中共中央长征后曾在此半年

這使我瞭解到,玉米、番薯與土豆救了毛主席和紅軍,而這正是三百年前李自成、張獻忠在陝北所沒有的三個寶。可見玉米、番薯與土豆的傳入中國,對中國近代歷史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湖南可不是西南,另外江西也挺能吃辣的 -上房山- 给 上房山 发送悄悄话 上房山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8/2020 postreply 10:39:3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