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中东路事件,一场以卵击石的冲突

中东路事件,一场以卵击石的冲突 

1

张学良一辈子其实做过两件震惊中外的事。

一件事,大家都知道,就是“西安事变”。

另一件事,知道的人就没那么多了,那就是“中东路事件”。

这场事件,前后一共持续了5个月。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与苏联发生的最大一次武装冲突,战争规模远远超过1969年大家所熟知的中苏“珍宝岛事件”。

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影响了东北,更是影响了中国,乃至在一旁隔岸观火的日本。

张学良一辈子不缺钱,不缺女人,也不缺一样东西。

正是这样东西,促使他引爆了“中东路事件”。

这样东西,叫“冲动”。

张学良

张学良

2

还是先科普一下,什么是“中东路”。

中东路是一条铁路,又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是沙俄时代侵略中国的产物。

这条铁路呈“丁”字型,连接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一路经过我国的哈尔滨、长春和大连,贯穿中国东三省,可以说是控制中国东北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大动脉。

哈尔滨中东铁路大楼

哈尔滨中东铁路大楼

这条铁路如果沙俄一直占着,暂时倒也没人来管——中国国内军阀混战,一下子谁都没功夫来管这件事。

但是出现了一个叫列宁的人,他在俄国发动了“十月革命”,把沙皇的命给革了。

革命成功后,列宁给中国人民送来了一个大礼包——1919年7月25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正式发表了一份宣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南北政府的宣言》),宣布放弃沙俄政府在中国的一切秘密条约和权益,至于中东路,苏俄政府愿意与中国共管,专门协商。

苏联在1920年又提出过一次,但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在外交上并不承认苏俄政府,所以是“热脸贴在冷屁股上”。

直到1924年,中国政府才和苏联正式签订了《中俄协定》,协定规定,除了商业用途双方共管外,其他主权都归中国。

此外,因为当时的中国东北,实质上属于奉系的张作霖,苏俄政府还根据当时的“中国特色”,和张作霖签订了一份《奉俄协定》:

除了包括《中俄协定》的全部内容外,还承诺把中东路无偿全部交给中国的期限,从80年缩短为60年(到1956年9月7日)。如果这期间中国方面想要提前赎回,赎路价款由双方估定该路实价后,以公道原则确定。

中东铁路明信片

中东铁路明信片

应该说,尽管中东路本身依旧是一个不合理的存在,但苏俄政府觉得自己已经做出了最大的让步。

但张学良不满意。

3

我们的少帅为什么会觉得不爽呢?

从客观原因上来说,苏联人并没有完全遵守条约上的规定。当时按照规定,与铁路本身无关的电报、电话、矿山、图书馆、天文台、学校等设施,应该交给中国,但苏联根本就没交。铁路管理局也由苏俄单方面控制,在各方面处处把中国职员排除在外。中国方面的怨气越来越大。

但与客观原因相比,张学良的主观原因更重要。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的半年后,拒绝了日本人的百般拉拢,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

这是一个服从国家利益,眼光长远的正确决定,也确实为张学良在全国范围内带来如潮水一般的赞美和支持。当时才27岁的张学良,子承父业,雄霸东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

巨大的荣誉面前,张学良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手握几十万东北军,他寻思着,接下来还要干一件让全中国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大事情——这是张学良自己在后来的回忆录里承认的:

“那个时候就很想要施展一下子。”

东北少帅踌躇满志

东北少帅踌躇满志

当时摆在张学良面前可以“施展一下子”的,是在东北境内的两条铁路。

一条自然是苏联的中东路,而另一条,是日本的南满铁路。

相对于中东铁路,日本人霸占的南满铁路其实嚣张得多:日本人在铁路沿线霸占大片土地,并行使行政、司法、征税、警察权等。同时,在南满铁路沿线的重要城市,日本人还部署了野战军和守备队。

无论是从对中国的威胁,还是从国内民众的支持来看,张学良都应该拿日本人的南满铁路开刀。

但张学良并没有。

一方面,奉天张家一直与日本人打交道,即便有杀父之仇,张学良也知道日本人不好惹。

另一方面,是有人给张学良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4

第一个给张学良“吃药”的,是蒋介石。

在日本和苏联两个国家之间,蒋介石不断地向张学良灌输“苏联威胁论”——无论是派人谈,还是自己谈,蒋介石尽力让张学良相信,真正威胁东北的,是苏联。

蒋介石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有他的道理。

张学良虽然易帜,但黄河以北,都是奉系张家的天下,国民政府是插不进一颗钉子的。和日本人干一场,风险实在太大——日本本来就野心勃勃要侵略中国,反而给人借口。和苏联人干一场呢?苏联的重心在欧洲,不在远东,干一场无论谁胜,都是好事——要么苏联滚出中国,要么东北军实力受损。

1929年7月,蒋介石与张学良会面

1929年7月,蒋介石与张学良会面

光蒋介石还不够。第二个给张学良吃药的,是他自己的东北军下属。

比如当时的中东路督办吕荣寰,就极力鼓动张学良用武力收回中东路。根据东北军一些人事后的回忆,吕荣寰一直希望中东路能够分红,以便从中拿钱,但苏联人一直不肯。

还有中东铁路理事长李绍庚等人,也都极力劝张学良动用武力手段。他们的一个理由更为奇特:听说苏联国内在闹饥荒,这时候来硬的,苏联人肯定不敢还手,还手了也打不过东北军。而通报饥荒消息,怂恿东北军和苏俄军队开打的,是沙皇时代的一位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吕荣寰和李绍庚这两位当时口口声声为了东北着想的人,在“九·一八”事变后都做了汉奸。

有没有反对和苏联开战的?

有。

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张学良的“辅帅”张作相就坚决反对。他对张学良说:

“收回中东路是好事,可是这事非同小可。进兵接收,势必要打仗,我看用全国力量对付苏联,也未必能打胜,只凭东北军去打苏联能行吗?恐怕收不回中东路,反而惹出麻烦。”

张学良麾下的一些旅长,也认为没必要去主动招惹苏联。

但张学良的意见却是:苏联人不可能在远东作战,我们肯定能收回中东路。

当时的东北军,从装备到人数,都堪称中国最强的军队。但士兵训练较差,军官多为土匪出身。

当时的东北军,从装备到人数,都堪称中国最强的军队。但士兵训练较差,军官多为土匪出身。

张学良觉得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在之前的中东路谈判中,苏联步步退让,已经同意一些关键部门全部使用中国人做一把手,对于张学良大规模驱逐和逮捕苏联侨民,也忍气吞声,甚至默许东北军收回了哈尔滨气象观测站。

这让张学良更坚定了苏联人“不敢打”的判断。

其实在这个时候,张学良如果能见好就收,再通过媒体的放大宣传,能得到一个他原先希望的结局——施展一下子,让大家夸一下嘛。

但他坚持要取得一场“完胜”。

可惜,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已经不是列宁,而是铁腕的斯大林了。

在忍让了几步之后,斯大林发现张学良的要求,触及到了他的底线(虽然也不知道,他在别国要求铁路权益的底线是怎么构建起来的),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张同志。

苏联当时抗议“中东铁路”被收回。

苏联当时抗议“中东铁路”被收回。

最关键的是,之前一路退让,是因为苏联在远东的兵力确实不多。但通过两个多月的打打谈谈,苏联用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兵,已经在东北集结了一支超过8万人的强大部队,组成了“特别远东集团军”,并配备了大量飞机大炮。

苏联人为了维护自己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成果,准备干一场了。

而那时的张学良,还以为苏联不敢真打。

5

1929年10月12日,中苏“三江口之战”爆发。这是整个“中东路冲突”中的一场著名战役,是一个标志,也能折射出当时东北军与苏联军队的巨大差距。

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在苏联飞机和军舰的协同攻击下,“东北江防舰队”近10艘军舰和武装轮船全军覆没,死伤700余人。按苏联的自己的统计,苏军死伤在两位数。

当时,苏联的一艘军舰炮位发40发炮弹,东北江防军的军舰才能打一炮。

在陆战中,当时号称中国最强的“东北军”,也完全不是苏联红军的对手。当时的苏俄红军,刚刚经历与白俄的生死战斗,也还没有经过“大清洗”,战斗力强悍,斗志旺盛。

而反观东北军,不仅仅是装备不如对手,而且思想也不统一:尽管是维护东北主权,但很多人觉得当时和苏联没法打,对张学良的一些命令也是阳奉阴违。

1990年,张学良自己回忆起当初的这段往事,自己承认:

“我跟俄国打仗,很自不量力啊。”

“那打得惨呐,有一个旅整个全灭了,是一个姓韩的当旅长,整个全灭啊!团长自杀的自杀,阵亡的阵亡,全军覆没,都没有了。”

张学良说的那个“姓韩的”旅长叫韩光弟,他的17旅确实全军覆没了。还有一个旅长叫梁忠甲,他的15旅在死守无望之后,全军投降,梁旅长自己也被俘了。

苏联军队展示俘获的15旅督战队队旗

苏联军队展示俘获的15旅督战队队旗

东北军和苏联的这场冲突,东北军最终伤亡2000人,被俘7000人,而苏俄自己报出的数字,是阵亡143人,受伤600多人。

之所以说是东北军而不说是中国军队,是因为等到仗真打起来的时候,一直劝说张学良和苏联干一架的蒋介石,没有派来中央军的一兵一卒。并且,不承认张学良后来和苏联签订的和约。张学良对此曾这样说:

“南京只管叫我们打,什么也不管。打既然不行,就得和吧,可是南京又不叫我管和的事,这简直是整我们呀!”

当然,南京政府也不是完全不管。在事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等6个东北将领,各颁发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6

该说说“中东路冲突”的影响了。

首先自然是这条铁路。

“中东路”全部恢复交战以前状态,依旧中苏共管。这场仗算是白打了。

但这倒也算了,关键是张学良把面积多达335平方公里,处于中国地图“鸡冠”的“黑瞎子岛”给丢了——苏联撤军至这个岛,就再也不归还了。为了要回这个岛的主权,中国后来费尽周折,直到2004年,才达成了“各占一半”的协议(中国分西半部,俄罗斯分东半部)。

黑瞎子岛的位置

黑瞎子岛的位置

第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事件中的立场不容回避。

刚经历过“四·一二事变”国民党血腥屠杀的中国共产党,在这场事件中喊出的口号是“武装保卫苏联”,认为是国民党军队主动攻击苏联的合法权益(“中东路事件”最初确实是张学良派人逮捕大批共产党人引起的)。无论是出于何种考量,无论张学良是否应该主动挑起战端,面对国家主权问题,中共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形势下,都应该说是有欠考虑的。这次事件也一定程度上让中共在国内的声誉受损。

第三,这场失败给张学良心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他开始意识到,父亲留给他的“东北军”,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所向披靡。更重要的是,一旦东北军为了国家和别人打起来的时候,中央政府居然不闻不问——很难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有没有受到那次“中东路事件”的影响。

第四,日本人的野心被滋长了。

目睹这次冲突全过程的日本人,终于全面了解到了所谓“东北军”的真正实力。“九·一八事变”的策划主谋之一石原莞尔当时就声称:“对付这样的东北军,连真刀都不用,挥舞竹刀就可以了。”

当然,日本人自己后来也“以身试法”,在张鼓峰和诺门坎被苏联人揍了两次,但他们对东北的野心,却因为这次“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暴露的实力,而大大膨胀起来。

两年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

【馒头说】

晚年张学良

后台一直有读者问我:这么看待张学良这个人?

中国近代史,绝对绕不开不开张学良这个人。但他这个人,却真的很难评价。

比如这篇的“中东路事件”。

尽管文章通篇对张学良有些戏谑,但必须承认的是,张学良的出发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他或许只是基于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件错误的事。

这就是张学良这个人难以一口评定的地方。

按照给张学良做口述历史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说法:

把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今后,我们说到张学良的地方肯定还会有很多。通过他的一个个故事,或许可以逐步还原这位东北少帅。

活到101岁高龄的张学良,称自己人生活到36岁就结束了。

千秋功过,自有评说。

所有跟帖: 

是蘇連進攻進来的。当然双方都説是対方先開槍的 -飯盛男- 给 飯盛男 发送悄悄话 飯盛男 的博客首页 (557 bytes) () 07/05/2020 postreply 21:57:05

讲的很好,被宁波人忽悠了 -longmarch- 给 longmarch 发送悄悄话 longmarch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05/2020 postreply 22:42:00

不会是影射今上吧。 -hkzs- 给 hkzs 发送悄悄话 hkz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06/2020 postreply 00:38:39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清迈- 给 清迈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06/2020 postreply 00:44: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