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67:三十三、龙井问茶(下)

来源: 龙剑 2020-06-01 07:19:1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694 bytes)

                                                                  龙井问茶(下)

   风簧岭本来相当荒僻,植被稀疏,经过辩才整治,种了很多竹子,于是“多苍筤篠簜,风韵淒清,至此林壑深沈,迥出尘表,流淙湉湉,自龙井而下,四时不绝”(《西湖游览志》)。所以辩才取岭名为风簧。

   在《宋史》中和包拯合传和齐名的“铁面御史” 赵汴(1008-1084),神宗初拜参知政事(副相)。后因反对新法罢相,去任地方长官,两度出任杭州知州。他和辩才是好友,几度到龙井拜访他。辩才退居龙井那一年,赵汴也从杭州知州任上退休,离杭前出游南山宿龙井,与辩才促膝长谈。元丰七年(1084),赵抃去世前不久再度去龙井,看望老友辩才,在龙泓亭赋茶诗一首:“湖山深处梵王家,半纪重来两鬓华。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山点龙茶。”辩才也有和诗:“南极星临释子家,杳然十里祝春华。公子自称增仙籙,几度龙泓咏贡茶。”

    辩才和苏弑也是至交,在苏轼的政敌吕惠卿当政时,曾遭杭州僧人文捷的排挤,一度被迫离开上天竺寺回于潜老家西菩寺,后来文捷倒台,又被请回上天竺寺,苏东坡都有诗文记载。苏轼三个儿子:苏迈、苏迨和苏过,最后死于江苏常州的武进,常州苏氏一族就是苏过的后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次子苏迨出生后体弱多病,4岁还不能走路,虽经多方求医,却未曾见效。辩才知道后,让苏迨“于观音前剃落,权寄緇褐”,亲为摩顶治病,结果立竿见影,苏迨行走如奔鹿,长大后被朝廷授予承务郎,一时传为美谈。为此,苏东坡作诗称谢云“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苏东坡回京师后,还请辩才订造地藏菩萨像一尊及侍者二人,迎取到京师寺中供养。苏轼在杭州时常去龙井寿圣院拜访辩才。

   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十二月,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离开前,再一次去拜访辩才。因二人情谊深厚,在煮茗论道间,话缘投机千句少,不觉天色已晚,于是苏轼夜宿寿圣院,次日与辩才依依惜别。辩才也因情忘了自己所订送客不过溪的规定,送客过了归隐桥,二人还以诗相和。辩才诗唱道:“政暇去旌旗,策杖访林丘。人惟尚求旧,况悲蒲柳秋。云谷一临照,声光千载留。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岗头。湖山一目尽,万象掌中游。煮茗款道论,尊爵致龙优。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自惟日老病,当期安养游。愿公归庙堂,用慰天下忧。”过几天,苏轼也和诗一首:“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唯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诗中充分表达了二位至友“煮茗道论”、“永记二老游”的难分难舍的情结。后来辩才还在老龙井旁建亭,以示纪念。后人称它为“过溪亭”,也称“二老亭”,并把辩才送苏东坡过溪经过的归隐桥,称之为“二老桥”。苏轼手书《次辩才韵诗帖》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祐六年(1091)的秋天,辩才自知来日无多,即将化去,就入室晏坐,谢却宾客,不再言语、饮食。他召来同乡好友参寥,告诉他说:我已西方业成,如果这样连续七日没有外魔横冲,佑协吉祥而逝,那我的心愿就满足了。到第五日,辩才以偈告众,与大家作别。到第七天,九月三十日,他奄然圆寂。

    辩才去世次年五月,其徒惟楚携带一轴辩才圆寂那一天苏轼在颍州题与辩才的书函,来到时在扬州任知州的苏轼衙舍,请求题跋。苏轼才知道去年写信的当天辨才圆寂,而再往前一年九月三十日是他离任杭州到龙井和辨才告别的日子。苏轼深深地为失去这位方外挚友而叹息不已,并作偈祭奠,中有:“虽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辨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八十一年,生虽有终。遇物而应,施则无穷。” 十月,辩才骨塔落成,苏轼又让弟弟苏辙撰写辩才大师的塔碑铭文。颂曰:“辨才真法师,于教得禅那。口舌如澜翻,而不失道根。心湛如止水,得风辄粲然。以是于东南,普服禅教师。士女常奔走,金帛常围绕。师惟不取故,物来不得拒。道成数有尽,西方一瞬息。西方亦非实,要有真实处。” 明朝中后期,寿圣院破落,辩才塔也被乡绅李某毁。为了纪念辩才大师,2011年12月22日重建的老龙井辩才塔落成,上面刻有上述苏辙的长篇《龙井辩才法师塔碑》铭文。

    陆羽对杭州茶评价不高和龙井茶一直默默无闻,与明代以前茶叶加工方法、饮茶方式有关。汉晋六朝饮茶法,是“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和蔬菜羹汤吃法没有两样;唐代是制成饼茶,用煮茶法饮用。陆羽在《茶经》里讲述了当时的饮茶方法和评价茶叶好坏的标准;宋代则加工为团茶,流行的是点茶法,还举行斗茶,鉴别茶叶的好坏和点茶师的水平。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详细说明了点茶的方法;现代的泡茶法是在明代以后才开始流行的,茶叶也不再加工成饼茶、团茶,而是现代常见的散茶形式。明代中期以后,炒青散茶成为茶叶加工方式的主流,龙井茶十分适合这种加工方式,知名度就高起来了。

    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的杭州人高濂在《茶泉论》中说龙井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龙井者,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文中说,由于龙井茶产地山灵水美,加之炒制“甚精”,又所产不多,终使其地所产的龙井茶,成为妙不可言的“妙品”。这不过十数亩之地所产的龙井茶,就是当今狮峰龙井茶的产地。高濂是个知识非常渊博的人,写潘必正、陈妙常爱情故事的传奇《玉簪记》是他的文学代表作,而他的《遵生八笺》又是古代养生方法最系统的著作。

    不过,当时龙井茶尽管品质不差,却还不很出名。高濂因为是钱塘人,对家乡的偏爱,才会写下上述一段文字。同时代的湖北公安人袁宏道,就认为龙井茶的质量比不上当时的名茶徽州松萝茶(即今天的黄山毛峰)。他说:“余尝与石篑、道元、子公汲泉烹茶于此。石篑因问龙井茶与天池孰佳,余谓龙井亦佳。龙井头茶虽香,尚作草气,茶品逊于徽州松萝茶。”

    清代,西湖龙井茶茶园面积迅速扩大。据清陈撰所著的《玉几山房听雨录》中说龙井“两山产茶极多,宝云山为宝云茶,天竺香林洞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名白云茶,葛岭名云雾茶,龙井名龙井茶。南山为妙,北山稍次。龙井色香青郁,无上品矣。”表明在清初,龙井茶多指龙井山所产茶。

    也该龙井茶走运,碰上乾隆下江南,在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中歇脚,和尚端来一碗龙井茶。胡公庙正式名字叫显应庙,胡公是真宗、仁宗时两度的杭州知州,有恵政,退老西湖,死后葬于此地,因几次显灵异,遂立庙祀之。乾隆旅途劳顿本已口渴,加之庙里环境优雅,品饮效果自然好。茶名龙井,山名狮峰,庙前茶树又有十八棵,皆是吉兆。乾隆不禁龙颜大悦,当即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史书上并没有上述关于胡公庙的记载,这仅是个传说而已。史书上有记载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观看了茶叶的采制,作了《观采茶作歌》诗;二十二年第二次来到杭州,他到了云栖,又作《观采茶作歌》诗一首;五年后,即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再来到了龙井,品尝了龙井泉水烹煎的龙井茶后,欣然成诗一首,名为《坐龙井上烹茶偶成》;时隔三年,第四次南巡时,又来到龙井,再次品饮香茗,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诗作《再游龙井》。

    不管怎麽说,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官府严加督导,茶农悉心呵护,龙井茶品质大为提高,不仅跻身名茶行列,甚至跃居榜首。十八棵御茶每年春茶的产量仅一公斤左右,极少投放市场,究竟价值几何?1998年的一场拍卖中,当年的五十克御茶最高拍到了一万元。时隔七年,再度拍卖五百克当年御茶,以七十二万八千元落槌。

    通常说的龙井茶,从事生产、销售茶叶的专业人士称为西湖龙井,指的是西湖西面和南面群山出产,加工成片状的炒青绿茶。民国时期,西湖龙井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字号。这既是产地的区分,也是龙井茶品质由高到低的排序。产地小气候和水土条件不同,造成各字号龙井茶的品质也有差异,在龙井村胡公庙十八棵御茶的茶园内石碑上有所记载。以狮峰为中心,它们的产地分别是:“狮”字号产地有狮峰脚下的胡公庙、龙井村、棋盘山、上天竺等地;“龙”字号产地在其东南的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白鹤峰一带;“云”字号产地在其西南的云栖、五云山、锒铛岭以西地区;“虎”字号产地在更南一些的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附近。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位于龙井村和云栖之间的梅家坞所产龙井茶开始声名鹊起。此后改为“狮、龙、梅”三个字号,梅家坞产量更是后来居上,现在已占总产一半,不过品质仍然以狮峰为优。

    1970年代,笔者曾从钱塘江畔沿九溪十八涧一带溪边的弯弯山道而上,沿途饱览山色溪流,充满野趣。沿途有村民开的小饭店,可以说是现在农家乐的雏形,在溪涧旁的鱼塘里用网兜捞上活鱼,现做的西湖醋鱼和宋嫂鱼羹,味道好极了。所经之处,茶园满山坡,接近龙井村的茶园正是狮字号的龙井茶产地。最后,在龙井村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支起铁锅炒青茶,全村弥漫着茶叶的清香。买下茶姑当天采下的茶叶,请炒茶师傅用手当场炒制,当年还没有电炒茶裹,用的是松木柴。再在炒锅旁边的凉棚里,用泉水泡上一杯刚炒制好的龙井,慢慢品尝,爬山的疲劳全然消除。

    2010年的秋天又去过一次龙井村。驱车在西里湖西侧杨公堤中段的丁家山附近,向西拐进龙井支路。北面是一大片水面,靠岸种植芦苇,这就是杨公堤以西水系重新整理后的茅家埠,是杭州人消闲的又一好去处。茅家埠所产龙井茶,虽然略次于狮峰和梅坞,其成品茶叶质肥嫩,芽锋显露,也是好茶;继续前进,路的右侧就是茶叶博物馆,路名也变成龙井路;再往前,路旁有块巨石,镌刻着作为景点标志的“龙井问茶”四个大字。这里已属龙井村地界,是西湖新十景之一。龙井村在前面不远处,再往西二里路就到胡公庙。

    如今,十八棵御茶被人们用石雕栏围了起来,成为老龙井的古迹和风景。狮峰的山崖下即是闻名的老龙井泉,悬崖峭壁上鎸刻苏东坡的手书“老龙井”三个字。龙井村的茶农都办起农家乐接待游客,虽然不是采茶季节,笔者看到他们现在炒茶所用的,都是温度容易控制的电炉,不再烧松木了。

    道路继续延伸,在龙井寺遗址稍南转向东,过翁家山转向南行到杨梅岭,这一片茶区是虎字号的龙井茶产地。继续向南就是九溪路了,一直可到达钱塘江畔的九溪村,只是自然风光大打折扣。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子不少,想当年全凭两条腿走路,现在交通真是大为便捷。只是来往的汽车太多,尾气会污染附近茶树。听说最靠近西湖、车流最密集的茅家埠一带茶园所采摘的茶叶,经测试,含铅量已经明显增加。笔者担心,如果对穿梭在龙井茶产区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污染趋势会向核心区蔓延,有可能使享有盛誉的龙井茶毁于一旦,可持续发展决非易事。

所有跟帖: 

字字珠玑,篇篇美文!赞一个。 -askerfor- 给 askerfor 发送悄悄话 askerfor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1/2020 postreply 17:15:07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