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真正可怕之处——这篇文章告诉你为何世界不会再有冷战

来源: 峻声 2020-05-18 09:48:5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7058 bytes)

作者:谢远东

 

世界从来没有那么危险过,1983年差点就毁灭了好几回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01

 

1983年4月26日,星期二,一个美好的下午。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放学了,十岁的小姑娘萨曼莎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家。还没到,就听到人声鼎沸,她家的草坪上挤满了男男女女。

 

一大群记者,既有来自美国的,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几个月前,萨曼莎在一封总共105 字的信里问道,“您支持核战还是反对?为什么您要征服美国,统治世界?”

 

收件人是刚就任不久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给苏共最高领导写信的人无数,沙曼莎是得到回复的最幸运的美国公民。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回信整整三页,是用俄文打印在奶油色纸上,用蓝墨水签名,还贴心地附上英文翻译。

 

安德罗波夫保证:苏联人他们忙着种小麦,忙着生产和发明,忙着写书,也忙着飞向太空。不想、也没空跟美国打仗。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交,全球战略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在东欧部署SS-20弹道导弹,接着入侵阿富汗,声势浩大的“西方-81”军事演习让整个西欧战栗。

 

新上台的美国总统里根决心扭转局面。一次在国会演讲试音时,他说:“亲爱的美国人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今天我签署了一项法令,苏联将被彻底毁灭,我们将在5分钟后开始轰炸。”

 

里根是坚强的冷战斗士,许多人认为,在摧毁苏联共产主义上,他可能会走得太远。

 

1982年夏天,在英国里根描述了他的意图——把苏联扔进“历史的垃圾堆”。第二年3月8日,在佛罗里达州全国福音派大会上,他称苏联为“邪恶帝国”。

 

两周后,里根宣布了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SDI),发展核保护伞。

 

苏联人吓坏了。他们相信,SDI会让他们的核武库废弃。要抗衡,会使僵化的苏联经济破产。对莫斯科而言,SDI一枪未发就废了他们的武功。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潘兴2号

 

与此同时,为回应243枚苏联三弹头SS-20导弹,美国决定在西欧部署潘兴2号中程核导弹。潘兴2号10分钟内就可以到达莫斯科。戈尔巴乔夫后来将其描述为一个“枪压在我们头上了。”

 

美国的行动强烈地刺激着苏联人的神经。持续不断的挑衅,苏联日益愤怒和紧张,盛怒之下的安德罗波夫下令对未来的入侵采取“枪毙”行动。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冷战升温的恐惧很多人为之担心。反核抗议,在美国和西欧几乎天天都有,那一年更是声势浩大。仅在西德,就有超过一百万的抗议者走上街头。

 

电视广播报纸充斥着核战的报道和新闻,像数百万美国儿童一样,来自缅因州女孩萨曼莎-史密斯也非常害怕。早上醒来,这个女孩都担心这是否是地球的最后一天。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萨曼莎看了一本1982年11月出版的《时代》杂志,封面上是戴眼镜的安德罗波夫。萨曼莎问妈妈:每个人都那么害怕他,为什么不问他是否要发动战争?

 

你可以给他写信啊。妈妈建议。

 

萨曼莎写了。

 

1983年夏天,满脸雀斑10岁的萨曼莎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小女孩。

 

02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两天后,前克格勃头子尤里-安德罗波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克格勃、最高领导人,普京算是踏着这位老前辈足迹的后来者,他丝毫不掩自己的钦佩。1999年成为总理后,普京第一件事就是在前克格勃总部大楼重新挂上安德罗波夫的头像。2004年,还为这位老领导树了一座10英尺高的雕像。

 

作为克格勃首脑,对持不同政见者,安德罗波夫把他们关进精神病院,禁止记者发表言论,禁止不满者说话。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安德罗波夫也是强硬派,他不信任西方,不信任他认为西方所代表的一切。

 

普京崇拜安德罗波夫,看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东西,决心与冷酷。

 

美国的连串动作,让1941年遭到纳粹闪电袭击的恐惧再次涌上苏联人心头。苏联国内舆论指责里根是“疯子”,将他与希特勒相提并论。

 

苏联人本已紧张的神经,近乎崩溃。

 

克里姆林宫夜不能寐。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美国人要出人意料地发动核打击,将苏联领导人斩首。在安德罗波夫看来,这随时会发生。

 

两年前,作为克格勃负责人,安德罗波夫就已发起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情报收集行动:“瑞安行动”(俄语缩写,意为“核导弹攻击”),在世界各地搜寻美国准备核攻击的证据。

 

安德罗波夫接任总书记后,行动规模更大了。

 

苏联人希望发现西方企图发动核打击的蛛丝马迹,以此确保苏联有时间组织足够的反击力量。

 

尽管许多人不相信美国有这样的计划,但他们还是尽职尽责地向克里姆林宫提供了各种可疑证据……

 

一些特工观察到华盛顿政府大楼里的灯光彻夜点亮,就认定这是“恶魔般的美国官员”在制定战争计划,实际上,开灯的可能只是清洁工。

 

这些官员知道他们的生存法则,必须行动,证明领导的正确,任何基于事实而不是领导意图的行动,都会带来致命的灾难。

 

和普京一样,安德罗波夫也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意识到冷战是危险的,也是负担不起的:莫斯科无法承受与更富有、更有活力的西方进行长期对抗。

 

他甚至建议,从阿富汗撤军,还与华盛顿建立了试探性的沟通渠道。

 

他需要改善关系,应付危机。

 

就这样沙曼莎成了亲善大使的幸运儿。

 

里根有心理战,苏联人有宣传战。

 

萨曼莎接受了邀请,1983年7月7日,她们一家前往莫斯科。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纵横 4000 公里,处处莺歌燕舞,到处和平友好,人尽其力,各取所需,一派共产主义人间天堂景象。

 

国际媒体拍下沙曼莎在阿尔泰克夏令营与苏联孩子们一起游泳,还有访问红场成为亲善大使的画面。

 

难忘的半个月的旅程很快结束了,但对苏联的爱和友谊也随着这个女孩传播到美国和世界:

 

“列宁就是苏联的乔治·华盛顿。阿泰克像美国童子军,只不过他们教共产主义,我们教民主。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不,当然不会,苏联人就像我家邻居,他们只想和美国人做朋友!”

 

公关技巧是年轻活泼的萨曼莎与生俱来的。

 

她给这个紧张的世界带来了希望。

 

和今天的瑞典小姑娘一样,沙曼莎太受欢迎了,是媒体话题永远的头条。和今天的瑞典小姑娘格蕾塔-桑伯格一样,在赢得苏联人的宠爱之后,沙曼莎也遭到一部分人的反感。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16岁的瑞典姑娘,是她自己逃学,是她无视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却声称那些她最安全的攻击对象偷走了她的未来。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而这位10岁的美国小姑娘可能同样不清楚,她的天堂之旅一样是苏联孩子的梦想,更多的苏联孩子成天要为一块面包挣扎。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同样,批评指向她们似乎不公平,她们的后面站着成年人的父母。将孩子变成政治的工具,是这些成人的无耻。

 

03

 

然后一切都开始变糟了。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沙曼莎回到美国一个月后,9月1日,大韩航空007号航班从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起飞,飞往首尔。没多久,偏离航线,误入苏联领空。

 

苏联派出战斗机击落了这架飞机。机上269名人员全部遇难,包括一名美国国会议员。

 

苏联领导人公开坚称,这架飞机是在执行间谍任务。私下里,安德罗波夫称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西方对此口诛笔伐。里根政府指责苏联蓄意谋杀。

 

沙曼莎的亲善言论被剑拔弩张、骤然升级的局势所淹没。

 

三周后,警报再次拉响。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年轻时的彼得罗夫

 

1983年9月26日晚上10:30,44岁的苏联空军上校彼得罗夫来到了莫斯科城南的秘密指挥所。

 

当班几个小时之后,监视美国的卫星预警系统突然响声大作。

 

计算机系统警戒级别从“发射”变为“导弹袭击”,处于“最高”级别。

 

“我们都吓傻了。”他后来回忆,“怎么办?”

 

彼得罗夫上校这时候没有注意自己已大汗淋漓。200双眼睛注视着他。短短的5分钟比一辈子都长。电子地图和屏幕在闪烁。他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拿着对讲机,试图厘清状况。

 

“没有规定说在上报导弹袭击之前,我们可以思考多长时间。但每拖延一秒都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拿起电话,拨通我们最高指挥官的直线——但是我不能。我觉得我坐在一个烧热的煎锅上。”

 

彼得罗夫上校判定,系统故障,重启计算机。

 

是他的直觉,还有他对这个预警系统的不太信任。系统是新的,此前出现过故障。而且地面预警雷达也没有探测到任何信号。

 

后来,系统又预警四次。彼得罗夫再次驳之为错误。

 

彼得罗夫上校将这个判断归功于他受的训练。他说:“如果有人发动战争,他们不会一开始只发射五枚导弹。”

 

后来查实,是卫星错判高层云的阳光反射,计算机程序不得不重写。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晚年彼得罗夫

 

一个冷静的头脑扑灭了一场灾难。

 

这是冷战年代美苏摩擦的一次高潮,但不是最后一次。

 

现在,苏联同样担心,自己那个庞大的、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不堪大用。

 

04

 

69岁的安德罗波夫躺在病床上管理着庞大的帝国。其时,病很已重。1983年2月,刚刚就职三个月,安德罗波夫出现肾脏衰竭,六个月后,老弱的病体不得不植入透析机。

 

死对头美国此时日子也不好。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10月23日早晨6:22,黎巴嫩贝鲁特。就在很多士兵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一辆装有至少2500磅炸药的奔驰牌卡车闯过了防护栏,急速驶入位于贝鲁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营,向大楼撞去。几秒钟后,汽车爆炸了,4层的大楼在一团大火中被炸毁。241名美国军人丧生。这是美海军陆战队二战后人员损失最惨重的事件之一.

 

作为回应,美国驻世界各地的大使馆和军事设施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本土更是有史以来首次进入一级戒备状态,连白宫门前专门放上一辆卡车以防万一。

 

两天后,美国入侵加勒比海小岛格林纳达。彼时的格拉纳达,差不多要成为古巴第二,美国必须出手制止。但这个国家是英联邦成员,英国对行动事前并不知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愤怒了,连接伦敦和华盛顿电话线热得烫手。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调防、警戒、英美连线热络……这些,在病床上的那位老人眼里,只能意味着——他们要动手了。

 

眼下美国和北约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更证实了他最黑暗的恐惧。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那年秋天的 “秋季熔炉”被五角大楼描述为一场简单的大型军事演习。

 

1983年11月2日,演习开始。

 

从斯堪的纳维亚到地中海,超过30万军事人员参与其中。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演习由位于比利时卡斯提乌的欧洲盟军最高指挥部协调,模拟与华约的“末日之战”。美国总统里根和副总统老布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西德总理科尔北约各国的最高官员悉数上阵指挥。

 

范围绝非寻常。规模史无前例。

 

最后的高潮是“神箭手“。

 

与以往不同,这是由藏身于地下核掩体的军官们玩的危险战争游戏,使用独特的编码通讯。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演习场景显示,不断加剧的紧张局势,苏联领导层的更迭,苏联红军入侵南斯拉夫、芬兰、挪威和希腊。“橙色”的苏联最终用化学武器攻击“蓝色”北约部队,北约决定实施两轮核打击。

 

电子通讯中,“核打击”出现了好几次。暗处的苏联听得一清二楚。

 

“神箭手83”拉开大幕时,苏联 “瑞安行动”的弦绷得很紧。苏联迅速捕捉北约的异动:他们核力量进入最高警戒状态,采用了极难破译的新密码,军事基地还出现了持续1小时的“无线电静默”……

 

在俄罗斯人看来,所有的拼块都已找起,除了核打击,不可能有第二种解释。演习的剧本与苏联的恐惧紧密吻合。

 

苏联的反应前所未有。华约领土上空所有非侦察飞行均已停飞。苏联核潜艇争先恐后地寻找北极冰层的保护层。大约50%的SS-20导弹被部署到秘密基地。东德跑道上的米格-23战斗机处于30分钟警戒状态。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一名SS-20部队指挥官回忆说,他接到命令,要他待在指挥掩体里,保持最高警戒状态,等待发射命令。

 

苏联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也潜入到莫斯科郊外的防弹掩体。如果克里姆林宫领导层在首次打击中被消灭,他将将在那里发动反击。

 

在一个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中,两人小组来了可怕的“第三个人”。大家认为那是一名克格勃官员,他要确保发射指令得到执行。

 

克格勃驻伦敦办事处的副主管奥列格-戈尔迪耶夫斯基是一名双面间谍,同时为军情六处效劳了10年。他向英国报告说俄国人真的吓坏了。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在布鲁塞尔,另一位双面间谍也在紧张的忙碌着。莱纳-鲁普,是西德的北约高级雇员。

 

“当时我坐在北约的神经中枢,这个小组收集关于敌人和他们自己的所有信息。每天清晨,在轮值主席的主持下举行会议,评估各种问题的综合情况,……所有的绝密信息我触手可及。

 

“……作为情报小组的负责人,我认为对核打击的恐惧是毫无根据的。我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关于这次核打击的记录。……我扫描了所有的文件——不管重要与否——并把它们寄给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由于所有文件都被正式编号,莫斯科的同志们都清楚地看到完整的信息……

 

这就是人称宇宙最高机密的MC 161文件,总共500页文档。信息是给了莫斯科至于他们会如何判断,天知道。

 

06

 

“神箭”演习开始的第五天,北约情报部门观察到,东德和波兰基地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能挂载战术核武器的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停在跑道尽头,机组成员坐在驾驶舱里枕戈待旦。

 

苏联北方舰队的舰艇陆续驶离军港,至少300枚弹道导弹灌注了燃料,只要克里姆林宫一声令下,即可点火。

 

苏联领导人还向华约各国发出警告。

 

安德罗波夫的一封信在苏联闭门会议上宣读:“祖国真正处于危险之中……”

 

报告传至北约决策层时,没有引起任何不安。西方领导人基本不知道莫斯科的反应。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中情局坚持认为,苏联只是“把锅碗瓢盆摇来摇去”,搞些响声煽动公众,目的还是为了反对美国在西欧计划部署“潘兴2号”中程导弹。

 

“当我告诉英国人时,”戈迪耶夫斯基后来回忆道,“对方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戈迪耶夫斯基的报告连同莫斯科指令的副本辗转来到唐宁街10号,引起撒切尔首相的重视,后者将文件转交美国中央情报局,紧急警告华盛顿存在危险。

 

近年解密的美国文件显示美方误判有多么严重,安保部门根本没有察觉到苏联“瑞安行动”的存在。

 

07

 

随着演习的继续,北约指挥官开始模拟发射核武器。华约军队投降了。演习结束了。然后,什么都没有。

 

为期10天的演习在11月11日鸣金收兵,安德罗波夫长舒了一口气。

 

1983年11月20日晚,美剧《末日之后》播出,有超过1亿的美国人收看。他们以为那只是电视剧,几乎没人知道,剧情差一点在现实上演,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在一念之间。那场危险的游戏“神箭手”军演刚刚结束不到10天。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神箭手“擦枪走火风险及潜在杀伤力,远甚于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1983年已拥有7300枚战略核弹头,莫斯科可向美国本土发射4000枚核弹,在24小时内将其人口减半和摧毁其7成工业生产力。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苏联手上仅有4枚地基洲际弹道导弹。

 

苏联人非常尴尬,因为他们完全误解了西方正在发生的事情,认为他们会受到攻击。

 

西方感到尴尬,西方没有人忽视了,也没能正确理解苏联的反应。他们几乎意外地点燃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看起来很不寻常,

 

1983年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猜疑、好战姿态和盲目误判,让世界上敌对的超级大国滑向核战争的边缘。

 

外交政策上的傲慢增加了误判的危险。威胁、恐惧和误解的有毒混合物几乎将我们引向世界末日。

 

1983年的世界比任何历史时刻都更接近一场足以终结人类文明的热战。

 

不过,神箭手还是以意外的方式发挥了作用。

 

里根得知苏联的反应时,他吓坏了。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11月18日,美国总统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苏联人的防御意识很强,被攻击的时候非常偏执,以至于他们毫不松懈。我们应该告诉他们,(美国)这里没有人有这样的意图。”

 

从1984年1月的演讲开始,里根就开始软化自己的言辞。

 

时机很好。

 

08

 

亲善大使美国女孩那趟完美的天堂之旅也留下了唯一的遗憾是:她没能亲自见过安德罗波夫总书记。他的助手告诉她,领导太忙了。

 

在旅途中,她还是和忙碌的安德罗波夫通过电话。她不知道,那是他病得太重了。

 

1984年2月初,在经历了一生最严重的核弹危机之后,安德罗波夫去世。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里根到苏联使馆悼念安德罗波夫

 

现在,里根总统可以发出新的信息,不再是安德罗波夫了。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

 

先是契尔年科,然后是戈尔巴乔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以至于世界很多年都不再担心核战的风险。

 

老笔友安德罗波夫去世一年多后,1985年8月,在拍完一集电视剧后,萨曼莎和父亲一起登上了一架小飞机。

 

由于恶劣的天气、驾驶失误,飞机一头栽在田野里。没有生还者。未来的好莱坞明星魂断蓝天,好在天堂里没有核弹。

 

伦敦那位双面间谍戈迪耶夫斯基调回莫斯科后,很快发现自己被跟踪,他将情况通报给英国。英国安排了一次特殊行动,从那时到现在,戈迪耶夫斯基都生活在伦敦。

 

相比之下,莱纳-鲁普就没有这份幸运。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德国总理科尔曾两次讨论过莱纳-鲁普,但是俄国人并没有找到他。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头号通缉犯”落网,获刑12年,正好和他为东柏林敬忠的年头相当。服刑几年后,于2000年获释。

 

中情局首席历史学家本杰明·费希尔曾问,“东德间谍阻止了核战争吗?”

 

时任克格勃局长克留奇科夫2005年接受采访时指出,鲁普的行为阻止了1983年冲突升级与爆发。

 

然而,这些并没有官方承认。

 

那位靠自己的冷静,挽救了全人类的上校,事后受到了严厉的训诫,三个月后脱下了军装。

 

退役后的彼得罗夫上校默默无闻,靠种土豆过活。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一直到1998年一本回忆录的出版,他才为大天下知。2014年拍摄纪录片片《世界存亡一指间》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

 

1983苏美核战边缘:世界存亡一指间

 

 

2017年5月19日,上校去世。

 

死前,他一人独住,靠养老金生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1946年,美国挑起冷战是因为(一),美国是当时唯一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峻声- 给 峻声 发送悄悄话 峻声 的博客首页 (469 bytes) () 05/18/2020 postreply 10:07:19

前苏联是一个很负责任的核大国,看它怎么处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知道了。为防止扩散牺牲了很多军人 -通州河- 给 通州河 发送悄悄话 通州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8/2020 postreply 12:46:40

因为古巴导弹危机的羞辱,赫鲁晓夫下了台,勃列日涅夫大肆扩充核军备, -峻声- 给 峻声 发送悄悄话 峻声 的博客首页 (113 bytes) () 05/18/2020 postreply 13:43:12

冷战比热战的成本小很多了,如果对抗只有冷战/热战两种选择,那么还是冷战比较好 -加州耍猴人- 给 加州耍猴人 发送悄悄话 加州耍猴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8/2020 postreply 18:41:33

你看文章了吗?或者你没看懂。 -峻声- 给 峻声 发送悄悄话 峻声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8/2020 postreply 19:06:26

你转的还是你写的?如果你是原创,那么你对于这个文字有最高解释权;如果是你转的,那么你就没资格说我“看懂/没看懂” -加州耍猴人- 给 加州耍猴人 发送悄悄话 加州耍猴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8/2020 postreply 21:35:28

那不过是你的认为。我既然转了,我就有资格按照你的言论评判你,不管你喜不喜欢听。 -峻声- 给 峻声 发送悄悄话 峻声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9/2020 postreply 10:36:48

就是一个转帖的玩意儿,你有你的解读,我有我的解读。至于谁懂谁不懂,只有原文作者有资格说 -加州耍猴人- 给 加州耍猴人 发送悄悄话 加州耍猴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9/2020 postreply 13:15:26

我认为你没读懂,说出来了,你能阻止我说?说都说出来了,还需要资格? -峻声- 给 峻声 发送悄悄话 峻声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9/2020 postreply 13:27:21

你做了某件事情,并不代表你有资格做这件事情---这个道理难懂吗? -加州耍猴人- 给 加州耍猴人 发送悄悄话 加州耍猴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9/2020 postreply 15:05:27

你这样说,正好说明你不懂这个道理。我再说一遍:你没看懂我转的文章。说这句话根本不需要什么资格。 -峻声- 给 峻声 发送悄悄话 峻声 的博客首页 (182 bytes) () 05/19/2020 postreply 17:05:49

上校 was the hero. -Redcheetah- 给 Redcheetah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5/19/2020 postreply 01:51:55

的确。当双方处于敌对状态,不接触不交流,双方的敌意会与日俱长,一个小小的误判或者零部件差错 -峻声- 给 峻声 发送悄悄话 峻声 的博客首页 (110 bytes) () 05/19/2020 postreply 10:42:4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