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50:二十五、南屏晚钟(下)

来源: 龙剑 2020-05-14 07:05:1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458 bytes)

                                                                  南屏晚钟(下)

   签词之妙在于模棱两可,怎么解、说准不准,全靠当事人凭当时潜在的心理去臆度。一般来说,前去求签的人,某种意愿较为强烈,你说什么,他都会理解到他的道上去。比如第二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心里不喜欢那人,可理解为落霞与孤鹜均为寥落之象,形单影只在天地间飞翔,夏去秋来,到了该收获的季节却没有任何收获;但如果心里喜欢,则可理解为,你是“落霞”,我乃“孤鹜”,经过漫长的孤独,我们终于可以“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高妙,未来的幸福可期。

    最后再回来说白云庵的意周和尚,意周和尚带着他十岁的小徒弟,为善男信女解签诗,礼佛念经,挑水种菜,过着淡泊的方外生活。如果时局一直太平,意周和尚也许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终其一生。然而此后不到一年,抗战爆发了。抗战中意周再度将白云庵做了抗日志士的庇护所,白云庵发扬了革命传统,却又一次遭到了毁灭,意周和尚也同时为敌寇所追缉。阮毅成在其《三句不离本“杭”》一书中说,“敌人发觉,多方搜捕不得,遂纵火将庵屋烧为平地,月下老人祠也连带被焚”。阮先生抗战时做过浙江省政府委员和民政厅长,他说的自然是事实,意周和尚任侠行义的豪气并没有全消磨于湖光山色之间。笔者敬仰意周和尚这样不求名利而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后来不知所终,我想他一定是成佛了,特在此写几句文字作为纪念。

    夕照山个南山路的北面,就是著名的净慈寺。净慈寺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始建时叫慧日永明禅院,禅院背后山峰就是慧日峰。后周显德元年(954),吴越王钱弘俶迎衢州道潜禅师在此居住。道潜想请求钱王用金铸十八阿罗汉,还未开口,钱王忽然夜里梦十八个巨人随行,第二天道潜提出请求,钱王非常奇怪,就答应了,于是建造罗汉堂。几年后名僧永明延寿禅师在此以佛祖大意,经纶正宗,用十五年时间撰《宗镜录》一百巻,遂作宗镜堂。关于延寿禅师前面已有介绍,不再重复,慧日永明禅院就得名于他和寺后的慧日峰。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977)赐慧日永明院为“寿宁禅院”,并重加修葺。

    宋神宗熙宁年间,知州陈襄请禅师宗本住持。那一年大旱,湖水尽涸,寺西隅涌出甘泉,当中有金色鲤魚遊动,在泉旁凿井,供全寺千余人饮用,名叫圆照井。宗本禅师又在寺門外募化凿池,作为消防措施,信徒出力者达万余人,故名万工池。时任通判的苏轼前来拜访宗本,留诗云:“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我与世疎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自知乐事年年減,难得髙人日日闲。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可知北宋时它的规模就很大。

    南渡时庙宇燬而复兴,道容和尚主持施工,五年时间才完成。在田字殿塑五百阿罗汉,所有塑像都是同一和尚的作品,而仪貌迥异,神气如生,据说塑像完成和尚就不知去向。五百罗汉的故事出自《湼槃經》:从前有五百商人出海,采得上千宝物,被强盜抢去,还被剜去眼睛,日夜痛苦号叫。有人告诉他们,灵鹫山佛祖能解救你们的痛苦,把你们剩下的宝物交给我,我为你们引见佛祖。商人们献出他们的所有,并跟他来到大林精舎,佛为说法,证阿罗汉果,于是他们散处山林,分形显化,造福人间。这故事的意思是人生来就有貪欲,因貪受苦,因苦得報。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改赐净慈报恩光孝寺额,不过很少有人记住这长长的全名,只叫它净慈寺,甚至更简单地叫净寺。

    孝宗即位后寺又燬。孝宗賜金重建,御书慧日阁。宁宗嘉泰四年(1204)再燬,嘉定十三年(1220)再建,规模宏大,甲于湖山,被列为禅宗五山第三。寺内壁画有五十三参(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见《华严经·入法界品》。)等像,皆出自当时名画师钟鼎、丁清溪之手。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建千佛阁,理宗书“华严法界正遍知阁”八字赐之。元代,西湖边的寺院差不多都毁了,只有这座寺独存。《西湖游览志》说:“皇明洪武间燬,僧法淨建。正统间复燬,僧宗妙建。寺内有永明堂、圆照楼、丛玉轩、一湖轩。”   

    南宋时净慈寺前后还十余座梵刹,如善庆寺、南昭庆寺、弥陀寺、显瑞寺、天王寺、安吴寺,连同著名的雷峰塔,构成了当时杭州最大的寺院群。净慈寺南面直到西湖岸边,名园拥簇,雷峰塔寺前有张府真珠园,内有高寒堂,极其华丽;塔后谢府新园,还有罗家园、白莲寺园、霍家园、方家坞刘氏园、北山集芳园;最有名的是翠芳园,即屏山御园,正对南屏山,内有八面亭堂,一片湖山,俱在目前。

    明代以后又屡毁屡建,到了清末民初,净慈寺就像鲁迅说的“荒僻异常”。现在的净慈寺分前、中、后三重大殿,中间的大雄宝殿于1960年重修,重檐歇山顶,铺黄色琉璃瓦,十分端正庄严。其它屋宇、山门、钟楼、后殿、运木古井和济公殿,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特别是一口重达一万公斤的新铸铜钟,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花经》,计六万八千字。每日黄昏,悠扬的钟声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空荡,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因为寺内钟声响彻西湖上空,南宋时就被誉称“南屏晚钟”,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宋时画家绘西湖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即后人称“西湖十景”),其中即有“南屏晚钟”。寺内古钟初动,山谷皆应,因山高穴多,湖面空旷,故其声远扬,响入云霄。明洪武十一年(1378),住持夷简修葺寺宇重建钟楼时,以旧钟较小,曾积铜二万余斤重铸大钟,“高悬扬声,响彻湖上”。按禅宗《百丈法规、法器章》称:“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晨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味”。

    净慈寺依山而建,背靠翠峦,面对碧波,梵宇层叠,宏伟庄严。古时寺后山坡有莲花洞、少林岩,右为石佛洞,东南有欢喜岩。莲花洞无顶,片片石芽从坡地升起,蔚成巨型石莲。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相传因永明延寿禅师在此吟诵《莲花经》,上天仙女来此散花,故名莲花洞,又名雨花台。莲花洞上有奇岩隆起,摩崖上镌刻有“少林”两字,故称少林岩。相传南宋高僧少林妙崧禅师于嘉定年间住持净慈寺时常在此坐禅入定。莲花洞右有石佛洞,平地两石屹立形如佛龛,内镌有石佛三尊。左壁有明代浙江总督胡宗宪题刻“寰中天室”四字,右壁亦有摩崖题刻,为元代至正四年(1344)所镌,字迹已模糊难辨。石佛洞东南有两石相对称“欢喜岩”。古时曾镌有三佛,现已不存。此处石景袁宏道称之为“净慈之绝胜处”。

    南屏山钟灵毓秀,净慈寺香烟氤氲,为历代文人向往之处。不少士大夫为避世出尘,常来该寺谈禅吟咏,成为古代杭城文风。还有不少人来此筑室隐居,读书撰文。如元代的莫维贤在寺旁建“南屏别墅”,明代的孙一元筑室高士坞,柴绍炳辟“南屏书屋”,黄汝亨在雷峰塔旁建“寓林”,常常高朋满座。著名文学

家袁宏道曾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寓居净慈寺。清时,南屏常有诗社雅集,也有诗僧参加,此为南屏古文化之一大特色。净慈寺和尚会作诗,早在宋代净慈寺僧皎如写的一首卜算子词,十分有名。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特为记录下来:“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紅雨。”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