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意大利战役美军第38步兵师强渡拉皮多河一天伤亡2000余人

来源: 2020-05-07 20:26:5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944年意大利战役美军第38步兵师强渡拉皮多河一天伤亡2000余人

 

说到二战时期意大利战役,被人们形象称呼为二战被人们遗忘的战场,因为意大利战场,对比东线战场和后来的盟军诺曼底登陆行动,都显得其战略意义不是那么重要,但盟军投入兵力也多大数是主力,在诺曼底战役没有打响之前,意大利战役说实在就是英军美军在二战欧洲主战场,但明明占据着优势兵力和充足武器装备的盟军部队,在意大利战场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既然小编用到差强人意的这个词,就表明意大利战场盟军确实的表现一般,当时德军在意大利C集团军群,也并非德军什么王牌主力部队,其具备机械化机动的装甲师,除戈林装甲师和第26装甲师外就没有其他什么王牌精锐,较为出名的90装甲掷弹兵师,第98猫头鹰步兵师和德军第362步兵师其实说到底都是二线师,包括后来支援意大利战场的德国野战王牌第71步兵师,其精锐也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殆尽,在意大利战场的表现其存在感还不如后来浴血搏杀的德军二级静态守备师第362步兵师。

 

 

 

而说到德军的第26装甲师,在1944年后就直接变成德军在意大利战场的装甲主力王牌,而德军第26装甲师的前身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装甲单位,第26装甲师是直接从23步兵师原有兵源重组而来的,麾下在1944年6月,只有26辆豹式坦克和38辆四号坦克和大约80辆三号坦克组成,三号坦克在1944年依旧是德军在西线战场主要作战坦克之一,而对比东线早已经普遍在使用豹式坦克作为主力的情况下,第26装甲师说起来装备情况勉强略强于,诺曼底战场的第21装甲师,也可以说这两个装甲师是装备最差,却能在战场表现出能够独当一面的战绩,而当时诺曼底的德军第21装甲师,还没有装备过一辆豹式坦克,其主力坦克是98辆四号坦克,其中有多少辆是装备长炮管的新型主战四号,据说是只有60辆左右,剩余的都是别的部队不要退役到二线的旧型坦克,包括三号坦克等。

 

 

 

这张图片是第26装甲是的豹式装甲一营,走前面就是博格瓦德IV号(Borgward IV)重型遥控爆破车

 

这样一看 似乎第26装甲师的装备还要更出色一点至少还有26辆豹式坦克垫底,充当门面,1944年美军第5集团军第美第2军则向利里山谷进击,试图强渡拉皮多河,担任主攻任务的是沃克将军指挥的美第36步兵师。沃克认为这一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不赞成渡河,但只能执行命令,指挥着第36步兵师强渡拉皮多河,而德军第26装甲师,当时就正好在拉皮多河的一处村庄休整,第26装甲师当时奉命作为预备队,主要任务并不是预防美军第2军对德军侧翼偷袭,因为拉皮多河虽然河道不宽,但水流川急,根据当时盟军资料和渡河时战况的描述,意大利的拉皮多河似乎好比是欧洲怒江天险之称,位于意大利利里山谷的旁边,当时河边的警戒部队是意大利的伪军部队,但至少还是有人守着的,这让战役突发时,给了第26装甲师充分的展开时间。

 

 

 

在村庄停靠随时准备支援德军第14集团军的战斗时,突然美军炮击就铺天盖地的从拉皮多河东岸响起。“突然炮击爆炸声顿时让部队,吓得了一跳,几颗炮弹在村庄外围爆炸,险些命中正在等候命令的装甲坦克纵队,正当我们还在寻找敌军火炮打来的方向时,一群意大利河防部队的溃兵足足有几百人,向我们方向溃逃而来,嘴里大喊着,防线失守了,美军主力杀到我们身后准备渡江了,这时无线点传出师长命令,全师向河岸靠拢,准备作战,准备作战。

 

 

 

随着豹式坦克开动时,传来的引擎声,顿时成为了我们向前突击的强心针,格克尔军士随即让我们三号坦克跟在豹式坦克身后,向拉皮多河靠拢,抵达河岸高处,进行伪装时,敌军的渡河行动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了争取杀敌,格克尔军士说道要等候他的命令发起时再开火,争取最大歼敌数,就在敌军渡河到中段时全师火力全开,在渡河的敌军单位犹如一个猎物一般,一炮过去渡船上敌军部队一瞬间就是死伤一片,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直到河岸边到处是美军士兵遗体,美军撤退后战斗才宣告结束,这场美军突如其来的进攻,仅仅是意大利战役盟军发动全面总进攻的序幕而已。”

 

 

 

 

 

渡拉皮多河的战斗对德军来说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遭遇战役而已,与之后打响的安齐奥战役规模程度而已言,只能算是一场德军局部反击战的胜利,而对盟军而言则是错误的指挥最终导致了将近2000名官兵的伤亡,刷新美军参加意大利战役以来单日最大的伤亡人数,这场由美军策划的战役,仅仅一天就宣告破产,这才有了之后的安齐奥战役,本来盟军的设想是通过美军第10军正面对德军第14集团军展开佯攻,然后美军第2军迂回穿过利里山谷强渡拉皮多河杀到德军身后,但却阴差阳错的遭遇到了德军在意大利战场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第26装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