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8:四、白堤踏春(下)

来源: 龙剑 2020-04-02 07:24:0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551 bytes)

    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原来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南宋以及元,明两代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由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孤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不过现在白堤西端的平湖秋月景址的选定,也不是毫无依据。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明末遗民大才子山阴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康熙三十八年,把这里张岱笔下的龙王堂改建为御书楼。楼前把原先的露台再向湖面挑出,铺建成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又勒石建景碑亭于其左。虽然平湖秋月景区的面积不大,但视野极为广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正如清骆成骧所撰的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现在白堤上有两座桥,锦带桥和断桥,由西向东,先遇到的是锦带桥。锦带桥也是西湖一座历史悠久的名桥。清代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的《湖山便览》卷二中说:“锦带桥址旧有涵碧桥,在断桥西,宋转运使陈尧佐重建碑记其事,且为之图,久圮。” 陈尧佐是北宋名臣,水利专家,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真宗将陈尧佐由京西转运使调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督理河务,此后未再任转运使。北宋重建涵碧桥应当在此后不久,但从苏小小到白居易都没有说白沙堤上除断桥外还另有一桥,可见此桥初建时间在晚唐或吴越国时期。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南宋画家李嵩大约作于南宋中叶的《西湖图》采用鸟瞰构图形式,800多年前的西湖,除了没有湖中三岛,其他景点和现在差不多,是最能说明古代西湖全貌的作品,但是在这幅图上看不到北宋陈尧佐重建后的涵碧桥。稍后南宋末年《咸淳临安志》所附古地图《西湖图》,和李嵩这幅画基本吻合,只是所涉及的范围更大一些,并对主要景点标出了名称,从西湖东岸通往孤山也只有一座断桥。恐怕涵碧桥在南宋时已经颓圮,所以翟氏兄弟说它久圮。孤山是南宋皇家宫观和园林所在,根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都人游赏”一节描述孤山与里西湖只有西泠桥和断桥两座桥,因此,涵碧桥颓圮后留下的缺口,必定经人工填平,以便人们通行,上述两幅西湖图也表明,过了断桥前往孤山的道路是通畅的。

    《湖山便览》一书讲到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 ),太苏杭织造监孙隆精工重修白堤, 改称白堤为“十锦塘”,并在涵碧桥旧址, 挖开宋代的填土,架木为梁, 重建此桥,。修复后称之为“锦带桥”, 桥名一直沿袭至今,从此白堤上再次有了两座桥。

    锦带桥由木桥变成石拱桥的时间在清雍正《西湖志》卷八中有记载:“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后甃以石,雍正八年总督李卫重葺。”民国十年,与断桥同时改筑石级为平坡,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现桥长八点一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五点九米石拱桥。比起断桥来,它的知名度差远了,许多游览白堤的人不仅不知道它的名字,甚至还可能没注意自己已经走过这座桥。

    断桥建于何时不见记载,《西湖游览志》卷二中说:“断桥,本名宝祐桥,呼断桥自唐始。”宋理宗在孤山造西太乙宫,正是宝祐年间(1253-1258),可能顺便把断桥整修了一次,就留下宝祐桥这个称呼。吴自牧《梦粱录》说“孤山桥,名宝祐,旧呼曰断桥”,田汝成说断桥本名宝祐桥,刚好说反了,吴自牧比田汝成早三百年,应该他是对的。和白居易同时的张祜有一首题为《题杭州孤山寺》:“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说明在白居易的时候断桥不仅已经存在,而且就叫断桥这个名字,由此更可以证明现在叫白堤的白沙堤决不是白居易修建的。明明是贯通的桥,何以叫断桥?许多解释都不令人信服。

    一说古时此处附近住有段姓人家,该桥是他家始建,故称为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南宋末年的周密就持这种说法。在其所编的《绝妙好词》中收录了比他略早的词人赵汝茪的词《梦江南》有句∶“满湖春水段家桥。”所以周密就在所著《武林旧事》卷五中说断桥又名段家桥。明代瞿佑的《归田诗话》引述元代钱思复作《西湖竹枝词》云∶“阿姊住近段家桥。”大概南宋末年到元代,断桥附近确实住有段性人家,因之此桥被称为段家桥。不过因此得出断桥是段桥的谐音,未免因果倒置。《归田诗话》中又说:“盖西湖断桥,以唐人诗断桥荒藓涩得名,亦以孤山路至此而尽,非有所谓段家者”,瞿氏的说法很有道理。

    另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断之感,得名“断桥残雪”。断桥上有亭是清代的事情,那时甚至还有门,可以关闭白堤。早不过吴越国时代,断桥才是一座有阳面和背面的石拱桥,再早一些,在张祜诗中被称为断桥的是一座长满苔藓的人迹罕到的小石桥,哪来桥亭、桥阳面、桥阴面。所以断桥不断是件怪事,它和孤山不孤、长桥不长合称西湖三大怪。

    前面讲到现在的白堤,最初并非人工修建,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难免会有高低不平,在断桥这个位置堤面甚至淹没在湖面之下,出现一个断口。不过断口并不很宽,也不很深,最初居住在西陵的先民,也许是涉水而过。但这对生活毕竟带来不便,也许在苏小小写《钱塘苏小歌》之前,随着在西陵居住人数增多,就有人在断口铺上石板建桥。这座桥还相当结实,可以骑马或推车在上面通行过去,由于桥是建在断口上,就叫做断桥。这里“断”字并不是说桥断了,而是说断口上的桥,因此这座贯通的桥梁被叫做断桥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种可能是,前面说过苏小小薄有资财,也许她搬到西陵时,在建小楼居住的同时造了断桥方便进城。到张祜游孤山寺时,断桥上已经长满苔藓,足见建桥的年代已经相当久远,至少不会晚于苏小小住在西陵的时候。

今日断桥,是民国十年重建的拱形单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后虽经多次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断桥残雪”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题额“云水光中”,正写出桥、亭与四周的湖光山色融会和谐。明人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西湖雪景最佳是古已有之的感慨,或者是因为杭州并非年年有雪,大雪更是难得。每当雪后初晴,赏雪的人们便熙熙纷纷,断桥上游人如织。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别有一种神韵,但雪景的著称却着落在断桥上,个中原因实在费人思忖。

断桥的享誉天下,更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的民间传说,很多剧种都有《断桥》这一出折子戏。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昆曲《断桥》更是经典之作,早在五十年代就拍成舞台艺术纪录片,由梅兰芳饰白素贞,俞振飞饰许仙,梅葆玖饰小青。剧情是白娘子金山寺索讨丈夫,因身怀有孕,寡不敌众,在小青搀扶下,败退西湖断桥,正巧许仙逃离金山寺,接踵而至。猛见薄悻姑爷,小青拔剑相向;白娘子念及夫妻情深,竭力劝阻;许仙再三赔罪,自责不该误信谗言,夫妻重归于好,主仆相谐如初。断桥因此而成为西湖三大情人桥(断桥、长桥、西泠桥)之首。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