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被录音带穿帮的尼克辛格

来源: 2020-02-22 10:06:4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在史坛发的文章,《被录音带穿帮的尼克辛格》,大多数人都当作名人轶事来读,这当然不错。可是我也在同时描绘出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性人物——尼克松。尼克松想为历史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他的私人录音带就是这一努力的产物。说录音带带有喜剧色彩,是因为这些录音带不经意间录下了许多要人的尴尬,甚至成为对己不利的法庭自供,导致录音带主人的辞职下台。说尼克松是个悲剧性人物,是因为他在制作录音带时是真诚的,或者他自以为是真诚的。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跟尼克松差不多:勤奋努力,追求荣誉,并且在做这一切的时候自认为是诚实的。但是由于格局和眼光的局限,更甚至由于人格的缺陷,导致我们制作出来的产物跟尼克松的录音带一样,带上了喜剧或者悲剧的色彩。说是喜剧,是因为每个人的作品都会把作品主人的局限、自私甚至缺陷都呈现在世人面前,带给制作者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事与愿违。说是悲剧,那是针对制作者真有几分真诚而言,因为那几分真诚换来的是徒劳,没有多少价值。

毛泽东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导演并主演了一出前所未有的史诗大剧,这一剧目仍在上演。但是,已经接近剧终了。与他同时参与演出的基辛格在毛泽东逝世三十五年之后,承认自己仍然没有看懂毛泽东的所作所为。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述这一点。

不了解历史的人最缺的就是对历史的敬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达到了他的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他早期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为这一高峰所做的准备。由于他导演的史诗剧目仍在上演,所以大多数人限于自己的格局和眼光,暂时未能理解。等到剧目终结——我再给予10到20年的时间——缭绕舞台的迷雾散去,人们就会看到一个宏大无比的舞台,和舞台上那些改变历史的人物的超越前人的功绩。相比之下,那些与这幕史诗剧相冲突的作品都会显得非常渺小、可笑、可怜。邓小平就曾把伤痕文学斥责为哭哭啼啼,没有出息。因为这个宏大无比的舞台上的主要人物才是在更加深刻和根本的层次上改变和改善着人类的命运,那些对正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上演着的史诗大剧一无所知的人也深受其益,受益人中甚至包括那些对主要人物进行谩骂和抹黑攻击的人。

简而言之,毛泽东的最高成就是世界性的。任何把他局限于中国的描述都是格局狭隘、眼光短浅的产物,最终都会在历史面前显得渺小、可怜、或者可笑,尽管描述者自以为是真诚的。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写于2000年之前,那时许多有关毛泽东时代的大国角逐历史史料尚未公开,他本人缺乏对毛泽东后来主导世界格局的理解,他也没有周恩来、基辛格等与毛泽东一起参与世界政治角力活动的经验,所以他对早期毛泽东的活动的描述必定是片面、狭隘的。我们或许可以认为高华是真诚的,但是他的局限注定他的书带有悲剧色彩——不具有描述那一段历史的真正价值。

至于美国列文森图书奖,亦或者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如果他们只是出于追求地缘政治的私利,他们颁出的奖项就不可避免地带上喜剧的色彩。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