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小时候的温州专员公署或更早一些的瓯海道下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五个县。五县中瑞安和乐清经济发达,现在都已经升格为县级市。乐清县城在中部的乐成镇,县东和县西各有一个比乐成镇更大,经济更好的虹桥镇和柳市镇。外公家在紧靠柳市镇东面当时叫象阳乡的乡政府所在地荷盛村。
外公家是大户人家,他的曾祖父是清代的道台,房子是道台大人手里建造的。房子很大,到外公这一代的子孙都住在一起,据和我家来往较多的三房一位阿姨说,那栋房子有七十二个天井,但我印象中好像没有那么多。外公是长房长孙,因为抽鸦片败光了家产,靠我父亲的接济还能维持着大户人家的体面生活。小时候见到母亲从外公家带来的两件“宝物”,可能是陪嫁品。一件是犀角杯,由一截犀牛角镂刻而成,十分精致,容积约有四分之一升。另一件是一串朝珠,据说是道台大人所用,由长房保存着。
房子东墙外是一条小河,河边有一个能停靠小船的埠头,小河通往柳市镇。外公家人丁不旺,我母亲是长女,有一个小五岁的弟弟和一个小十岁的妹妹。我记事起就知道舅舅一直休学在家养病,解放前两年最终死于黄疸性肝炎。
因为父亲老家在浙西南的龙泉县,我是本世纪初,龙泉的堂兄通知重修祖父的坟墓的时候才第一次到龙泉祖居地,不仅早已有公路可通往龙泉县城,而且县城到各乡镇的公路网也已建成。龙泉祖居地小梅镇大窑村是出产龙泉青瓷的哥窑弟窑所在地,村头竖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石碑。随着公路网的建成已是旅游胜地,现在去很方便,但规定不得捡拾青瓷残片,因为那些残片说不准就是文物,旅游团来了有文保员监视。不过我估计每家乡亲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残片,我就从堂兄手里得到过一枚有双鱼图案的碗底残片,不知哪个年代的。
但是小时候去龙泉要溯瓯江而上半个月才能到达,所以新年里总是母亲带我到外公家拜年。我家在温州城的西门外,到乐清的轮船码头是朔门外江边再向东一里地的安澜亭码头,离我家六、七里路。那时候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黄包车,好在我家附近有一家人家是拉黄包车的,头天晚上就去哪一家说好,第二天一早七点钟之前把我们送到安澜亭码头。
七点钟瓯江轮船开船,终点是位於乐清北白象镇西隅的琯头村。瓯江南北两岸各有一个白象镇,北岸的白象镇属乐清,南岸的属瑞安,为区别起见分别叫北白象镇和南白象镇。在瓯江行驶轮船之前航船是瓯江上常见的一种较大的人力驾驶船只,二帆一橹,有风扯帆,随潮上下,无风改用橹摇,随着潮水涨落而航行。到琯头有航船三只,每只船夫十名,可容纳乘客一百余人。拜年是大年初二,民间流传是“初一起五更,初二慢慢行”的乘船经验,航船行驶十分缓慢。
琯头村与永嘉县境交界,是温、台两地交通的要冲,乐清西境的咽喉。因此虽然仅仅是一个村,却相当大,有到柳市镇的一条内河,内河行驶着速度很慢的小火轮。记忆中小火轮有两节,前面一节有驾驶室,后面一节是拖船,两节共可乘一百余人。
当年虹桥镇和柳市镇是乐清县县东和县西比县城乐成镇更大的两个乐清县最大城镇,都相当繁华。只是到柳市镇已经快十一点钟了,要赶到外婆家吃中饭,没有一次逛过镇上的街区。七、八年前回乐清探亲,在定居柳市镇的堂兄家住了一夜,才由堂兄陪我逛了街区,这时的柳市镇自然比当年更繁华。当年母亲任教的小学设在的文昌阁仍在,学校早已搬走,作为古迹的文昌阁整修了一番。除了琯头到柳市那条小河,还有好几条小河,其中有一条是通往外婆家的。我们就在这条小河的埠头雇了一只船,这种船像“九九女儿红”那首歌中所唱的乌篷船。不过船篷不是黑色的,只是普通的竹篷,可载三、五位乘客,一个船夫划船。那种小船,乐清话叫做划泥溜,拼音近似woniliu。坐在竹篷下的船舱里,正是摇呀摇摇到外婆桥。从柳市镇码头到外公房子边的埠头摇了近一个小时,上岸到外公家里刚好吃中饭,外婆已经准备好了,我就给外公外婆拜年。他们给了我一份重重的压岁钱:一包一百个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