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近些年来,古董收藏热,古玩圈里每天都会发生一桩桩奇闻轶事。比如张三买了一件古玉,只花了几百块钱,回家一对照书本图录,竟然是汉代的。不几天一出手卖了几万元,发了大财!李四十块钱从一个老大娘手里买了一个铜碗,上面包满泥土,说是在家脱坯烧砖从野地里挖出来的,回家一刷洗,原来是个金碗,还是唐代的。卖给了外地人,挣了十万块。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其实绝大多数是子虚乌有,都是一些古董鬼编造散布的虚假故事,叫做造舆论,其实是诱人入市,伺机行骗。
古董骗术中最常见最拙劣的手段就是深山藏宝,行话称为“埋地雷”。其实就是城乡臭味相投的古董鬼相互勾结,诸如把古玉、青铜器一类少见、可卖高价的高仿古董转移到偏僻的农村,大多藏在农民家中或是埋在深山乱坟里,从而造成刚“出土”的假相,编造故事。引刚入收藏门道、门槛不精而又鬼迷心窍的人或不懂装懂的古董商人上当。
在这个圈子里,经常会听说张三“打眼”李四“吃药”的趣事,“吃药”和“打眼”也成为了藏友们之间的趣谈。买到假东西,就像吃鸡肋,“玩”之无味,弃之可惜,自当是吃了哑巴亏,便又有了“交学费”这个词。“吃药”人群中,“土豪”无疑排第一。一般情况下,“土豪”不在意钱,也没有时间去研究古玩,只要看上眼,无论真假好坏,先拿了再说,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况下,很容易“吃药”;其次是“捡漏儿”者,此类人总是希望在“地摊淘宝”中大显身手,把平时所学的鉴宝技巧运用到实际中,以小价钱买来好宝贝,可能正在你沾沾自喜的时候,已经吃了“药”。
自古以来,给古玩编造离奇的故事,是古玩骗子的基本功,他们借助于祖传、盗墓、名人所赠或上拍宝物等说辞吸引买家,并能生动地讲出“宝贝”地前世今生。此时如果听得入迷,就说明你已经放松了警惕,很容易受骗。
我认识个老哥哥,今年六十多岁了,他给我讲了一段故事。差不多是在二十年前,有个很有钱的老板姓周,他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便附庸风雅,假装喜欢古玩,可是他既没有学识,也没有鉴别能力,因此经常被“古董鬼”欺骗。他有一间屋子,专门用来收藏古玩、汉玉、晋砖等,平时只要有人拿着很少见的古物上门销售,不管价格高低,他都买下,然后放在这间屋子里。时间一长,整个屋子就摆得满满的,但真正值钱的古物并不多。
有一天,一个古董贩子拿着一把古剑来销售,非五万元不卖。 周老板拿过这把剑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古色斑斓,精光隐隐,十分耀人夺目。就问对方,这把剑是古代什么人的,凭什么值这么多钱?古董贩子说:“周老板,你看过《三国演义》吧?这把剑本来是曹操的,后来长坂坡一战,被赵云抢去了。赵云死后,又传给了他的儿子,等到他儿子死后,这把剑就落到民间了——这就是那把传世之宝青缸剑。它削铁如泥,可断毫发,你如果不信,只要试一下,就会马上辨出真假!”
周老板听得动心,就叫人拿块铁试一下,果然名不虚传。剑声呼啸而过,铁块中间断开。周老板确信这是一把好剑,就和买剑人再三商量,最后花八万元买下了。周老板很兴奋,为了证实这把剑确实是古物,他就请了我认识的那个老哥哥去他家给鉴定一下。结果当然是假的了,那把剑根本不是什么古董,但是的确很锋利,钢口倒还不错。“古董鬼”就是利用了他附庸风雅而又没有专业知识,所以才会行骗成功。
来源:舞马长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