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人就是胡宗南....
戴笠学着草莽英雄的样子,想拉起一杆人马打天下,可是他有些玩过火了,最终队伍被国民政府的军队围剿,他两次反抗成功,引起政府的重视,第三次调集重兵前来,并选择了偷袭。
在枪声如爆豆似的响起时,戴春风的队伍从梦中惊醒,仓促应战,陷入了严重的被动局面。保安团步步进逼,层层包围圈儿逐渐缩小,终于进到村里,进到各个院落,以至展开了肉搏战。战斗打得十分惨烈!双方伤亡相当严重!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随处都可以听到受伤者的呻吟声!
戴春风的队伍尽管十分顽强,终因寡不敌众,放弃了峡口镇,四逃星散。戴春风眼看大势已去,坚持无望,便慌忙脱掉军装,迅速换上一身农民的粗布衣裤。抓一顶斗笠朝头上一戴,趁着慌乱之际,溜出了峡口镇。
戴春风逃出峡口镇后,真是急急如漏网之鱼,惶惶如丧家之犬。他顾不得选择路径,急急忙忙一路小跑,一口气奔出十多里,几天以后不知不觉间,他居然摸到了省会杭州。
当戴春风走到一条大街的拐角处,忽然发现有一堆人挤挤攘攘,正朝街边的墙壁上张望着,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出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也想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慢悠悠走近前去,拨开了人群,挤了进去。
他猛抬头一看核桃般的大标题上写着“浙江省政府布告”,然后再去细看内容——不看犹可,一看,顿时毛发直竖,豆大的汗珠从头上往下滚落,浑身打着寒颤,感到周身酸软无力,若不是前后左右都有人依靠着,只怕他马上就要倒在地上。
原来那墙壁上的布告是浙江省政府的通辑令,内中说道,“有捉拿匪首戴春风归案的,奖给大洋伍千元。”等语。因此,所有观众,对这张布告都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看了一遍又一遍,久久不愿离去。
唯有戴春风怀着鬼胎,不愿在此地多留一分一秒。他匆匆忙忙看了一眼,一颗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他极力设法使自己站定,稳了稳神,然后拨开众人拔腿便走,好像走慢了一点儿,马上就会人头落地似的。因此,他边走边下意识用右手摸摸自己的脑袋,看是否仍然长在自己的颈项上。这一摸,却触到斗笠还在,脑袋肯定没问题。这样他便放下心来。但他不由自主地赶快把斗笠向下拉拉,尽量压得低低的,好像生怕人认出他就是戴春风似的。
钻出人群,他默默地低着头,一边朝前走,一边想道:“这布告上悬赏拿的并不是别人,明明白白说的就是我戴春风呀!一旦缉拿归案,肯定是杀无赦!这,这,这可如何是好?”
戴春风边走边想:“我不能死!我还要做一番事业!我不能死!”
但是,有什么办法不死呢?他继续往前走着,想着想着,走着……
“嗨!”戴春风突然一拍脑门儿,“有了,他们捉拿的不是戴春风吗!我只要一改名字不就得了吗!”他用手拍脑门儿,无意中触到了自己头上戴的斗笠,茅塞顿开:“我头上戴着个斗笠,恰好我又姓戴,就把名字改做‘戴笠’不是很好吗!好!合当我戴春风命不该绝,今后我就叫做‘戴笠’了。”
从此,这个自封为“司令”、被“推选”为“县长”以及后来被通缉的人,就与戴春风永远诀别,而同“戴笠”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他死。
但是,在他发迹之后,为了装点门面,炫耀自己的学识渊博,便常常得意地在一些人——特别是女人面前说:“我这名字是古人代我取的。”说着,便翻开书来念道:“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然后把书本一合,得意地笑道:“这就是我名字的来历。”其实天晓得,他的名字,不过与古书偶然巧合罢了。
酷暑的夏天,使人热得心烦。他东游西逛。来到灵隐寺湖畔,便到湖里洗澡,这是一个好去处,每隔一两天,必来一趟。
一天,戴笠照例又去洗澡,下水之后,先把衣服洗涤干净,摊在湖滨的草坪上,用小石子压着晾晒,等这件事情办完了之后,再回到湖中洗澡、游泳。表面上看来,他是悠然自得地在洗澡,其实是因为洗了的衣服未干,不便上岸。因此,他虽然在集中精力游泳,却时不时的把两眼瞟向晾晒衣服的地方。
“喂!同学们!”突然间,戴笠大声嚷叫道,“别拿压我衣服上的石子!……”
原来正当戴笠游泳洗澡时,忽然来了一群小学生游览,无意中发现草坪上晒的衣服,并用石子压着,因不解其意,从那里路过时,顺便把石子拣去。戴笠发现此举,顿时急得手足无措,有心上岸追赶,怎奈周身上下赤条条一丝不挂;若不把石子追回,又怕一股风把衣服吹走了,于是便大叫大嚷起来。
这时,从学生中走出一位带队的老师,把石子追回之后,依然压在原处。在他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也觉察了泡在水里的人之所以大喊大叫的原因。于是,两人相视一笑,彼此会意,似乎代替了千言万语。
那个人就是胡宗南。
来源:吴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