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

                                                                        腊八粥         

汉传佛教把佛祖成道的日子定在腊八这一天,是借助于古代中国腊八有煮粥的习俗,和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就像晋代的竺法护翻译《佛说于兰盆经》时,根据我国七月十五是鬼节,就把于兰盆节定在七月半一样。释伽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于得道成佛。后来,佛教界每逢这一天使用各种香米和果物煮粥供佛,还要给和尚烧戒疤,集众诵经,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到了唐宋,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当时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或“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据杭州市下城区区政府、区档案局主持,劳志鹏编著的《武林街巷志》记载,孝丰路昔有天宁寺,1966年毁,原址在1984年以后为下城区第二住宅建筑公司。)    

  我国流行喝腊八粥这一习俗,大约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宋朝是最盛行的,每逢腊八这一天,宫廷、官府、寺院都要做大量腊八粥,民间也争相效仿,做法也比较讲究,多数是甜的,也有咸的。《武林旧事》记载“十二月八日则寺院及八家用胡桃、松子、赤豆、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五味粥”和“七宝粥”。明代时,于“腊八”之前数日,就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叫“腊八粥”。粥熟后,供在佛圣面前及门窗、圆树、井灶之上,然后全家皆食和馈送亲友。有地位的人家,熬粥用米是皇宫内赏赐的,因而这天也叫“王侯腊”。到了清代,喝“腊八粥”更为盛行,做法也更加讲究,还要用百果雕刻出人物等等,以显其巧。到了晚清,更是花样繁多,除了熬粥更加精致以外,还用染了色的桃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和红糖、葡萄干等把粥的外观恣意点缀,使其更加华丽。清末富察敦崇所撰《燕京岁时记》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可见当时的习俗是从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淘米、洗料,红江豆即赤豆,然后下锅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中午前分送给亲戚朋友,最后家人才一起吃腊八粥。

    雍和宫熬粥很出名,因为它是用一个能容纳数石米罕见的大锅熬粥,并且皇室还特派大臣前往监制。民间互送腊八粥的同时,还送“激白菜”。这是刚入冬时腌制的。各家于这天腌制“腊八蒜”,剥蒜浸入醋中,到年三十吃饺子时食用,醋香蒜碧,别具风味。

    腊八粥还和“赤豆打鬼”的风俗有关。传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为祛疫迎祥,在腊八粥中一定有赤豆,其实这正是腊祭逐疫的遗风。

  民间于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还有盼望五谷丰收的意思,吃完丰富的腊八粥,便要忙来年的生产了。农村于腊冬期间,要给田地施一些积肥、泥肥、堆肥等肥料,统称为腊肥,按照现代农业的说法,就是施加基肥,增加地力。若此时老天下雪,则称为腊雪,能有效增加地里的墒情,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所以又叫“瑞雪兆丰年”。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