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的第二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就是俗称的腊八节,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忙碌了一年,此时农活基本结束,空闲时间增多。收获季节结束不久,仓廪充实,猪、羊、鸡、鸭都已养育肥壮待宰。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制作风鸡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进入腊月到了“腊八”就算进年关了。一般年前的准备阶段有二十多天,自“腊八”一直到除夕。这些日子里虽然是农闲时候,人们却是很忙碌的,大家都在忙于筹备过年的事情,即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街上的行人脚步似乎也加快了。
探究腊八之源,首先应该弄清“腊”是怎样而来。在古代汉语里,“腊”字有三种含义。一是腊者接续也,含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是腊者与猎同,指田猎获取禽兽;三是腊者乃祭名,在岁终时以猎物来祭祀祖先、祭祀百神。“腊八节”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是以腊祭日出现的,“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总之是一位远古的部落联盟首领,腊的祭祀性质由此可以判定。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礼记》郊特牲第十一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也。”《礼记》是写周代礼仪的典籍,用“蜡”字。东汉郑玄注云:“ 伊耆氏 ,古天子号也。” 《史记》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补三皇本纪》)。隋唐之交的孔颖达为《礼记》作疏认为伊耆氏就是神农,同时代的陆德明却认为是帝尧
腊日祭的称呼在伊耆氏以后有所变化,夏代称为“嘉平”, 殷代叫做“清祀”,周代曰“大蜡” ,秦代仍称作“嘉平”,到汉代才正式称为“腊”,一直沿用到如今。“天子大蜡八”是说祭祀的对象有八位,《礼记》郊特牲第十一中接着做了具体说明,计有:教导百姓稼穑的先啬神神农氏;掌管农业谷物的司啬神后稷;田官之神;管田间庐舍,阡陌的邮表缀神;保护禾苗,捕杀老鼠和野猪的猫虎神;有功于农事的堤防神和水沟神;避免虫害的昆虫神。腊日祭仪式相当隆重,天子身穿皮牟(武冠)和素缯亲自主持,祭祀时祝愿:“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除了这八位神祗外,《礼记》月令第六中又说:“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即腊祭的对象还有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估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
腊祭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傩”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湘西黔北等地仍保留有傩戏。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村人并击细腰鼓,戴 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流传下来有谚语:“腊鸣鼓,春草生”,因此,腊祭又有驱疫迎春的意思。
古时腊祭日有个特别的名称:“腊日”,先看腊月。《史记》中也说:“秦时以十二月为腊月,后世因之”,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也是最明确的关于腊月的文字记载。但是十二月在哪时候,不同朝代是不同的。周代以建子之月为正月,故十二月在孟冬之月,汉代重新采用夏代的建寅之月为正月,从此后十二月才固定下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日期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此后便相沿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