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忆旧十一

来源: 2019-12-28 14:10:4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翠微山

我家旧屋有一座三层楼,在在当时的温州可算是“高层建筑”了。打开西窗可以看到翠微山,翠微山上有水质极好的泉水,许多人家都到那里挑泉水作为饮用水。以至有人专为缺乏劳动力的中产人家送泉水的,这些人被叫做担水客,翠微山也就被叫做担水山。山脚下有一座庙宇,俗称担水山宫,应该还有一个正规的名字,忘掉了。解放之初大力破除迷信,和尚还俗,庙宇用来办学校,其实未曾解放,温州已经这么办了,于是有了玉环殿小学,泰山宫小学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叫法,在教育局的名册上,有一个文绉绉的好听名字:广化小学、澄衷小学(泰山宫在城门底,即城中,用了一个更文雅的谐音)。

担水山宫小学在教育局的名册上叫西郊小学,这个小学设施很差,没有正规教室,把几间僧寮合并起来当教室用。礼堂是原来的大雄宝殿移走佛像改成,走出大殿有一个半月形的莲花池,原先大概是放生池。附近别的小学学生编了童谣唱:“西郊破学堂,先生(老师)坐班房(监牢)。”不过校舍虽然破旧一些,先生们不仅没有坐班房,反而都很努力。在取消春秋两季招生,只招秋季班的那一年,考生多了一倍,中学很难考进。西郊小学居然有一些毕业生考上了温州两个重点中学:温州中学和市立中学(温州市中),从此摘掉了滥学校的帽子。

翠微山一侧是瓯江,山下有很大一片空场地,用作堆放从浙西南林区采伐下来的原木。浙西南龙泉、松阳一带山高林密,向南接福建武夷山,往西连五岭逶迤是浙江主要林区,江浙第一高峰,海拔1929米的黄茅尖也在那里。林子里最多的是高大挺拔很少枝节的杉树。杉树伐倒后砍去树梢和枝杈,成为一根根原木。

原木经由小到大的溪流,漂送到瓯江上游龙泉溪,在溪畔选择合适的空旷地,把单根的原木编成木排,这道工序叫紥排。木排是木材水运的一种主要方式,木排又称木筏,古称桴。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利用木排运送竹、木材和作为交通工具的记载。《论语·公冶长》中就有一句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每节木排用十根左右原木组成,同一节木排的每根原木,其直径和长度应该基本相同。在这些排整齐的原木上前后各横放一根略细的原木,叫做横木,长度与木排宽度一样。用竹索把横木和每根原木紮紧,并用竹楔在原木和横木上固定竹索,编成了单个排节。

竹索是就地取材,用和杉树同长在山上的毛竹劈成约三指宽(五厘米左右)的竹条,去掉竹黄的青竹皮像编辫子一样编成的绳索。竹楔是用靠近根部的竹节劈成,竹索大约五厘米宽、二厘米厚,十分坚韧且有弹性,

龙泉山上有的是毛竹,取材不成问题。最后用竹索把七、八个排节连成一列,较细的原木扎成的排节放在木排前端,做为排头,便于操纵转向,这样就组成一个可以流放的木排。紮排的基本要求是编扎牢固、运行稳定,同时要求操纵灵活、阻力小、实积系数大、编扎拆卸方便及耗用竹索少。

    木排编成后,以人工沿水路运输称为放排,放排的工具是竹篙,竹篙的一端有一个侧面带鸟啄状突出的铁箍,可以钩住木排。竹篙可以控制漂流方向,躲开险滩,避免搁浅或和其它船只碰撞。木排上还有缆绳,晚上可拴在岸边的树上。

    从龙泉到丽水叫龙泉溪,河道窄,水流急,多险滩,是最危险的一段。丽水到青田叫大溪,水流放缓,但河床浅,木排容易搁浅。青田下游才叫瓯江,此时已经是江面超过二百米的大河了,不过落差小,水流缓慢,来往船只多,也有难处。放排全程有六百多里水路,需要半个多月时间。放排工人这段时间食宿都在木排上,因此木排上还要有用竹子和竹席搭建的窝棚,供住宿和放置生活用品、食物等。

木排到了翠微山脚下的空地拖上岸以后,拔出竹楔,砍断横木上的竹索,把木排重新拆卸成一根根原木,堆成垛,交给当地经营木材的木行销售。翠微山脚下就有好几家锯木厂,把原木锯成板材或方材。加工的时候厂房里充满了木屑,那时候科学知识还不普及,人们不知道木屑达到一定程度会自行爆燃,所以锯木厂时常会发生火灾。好在瓯江就在旁边,取水很方便。

翠微山可不是“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所写的那么漂亮。顺便说一句毛泽东的诗词确实写得非常好,怪不得当年重庆谈判时国民政府方面组织了几十位名家,斗不过《沁园春(雪)》这首词。翠微山的另一侧叫太平岭,是温州人的坟地,山上遍布温州特色带坟饰像沙发椅的坟墓。翠微山大概太靠近瓯江,风水不好,没有人家在山上做坟。山上有不知何时挖掘的壕沟,壕沟里有时可见到丢弃的死婴。

解放初期镇压反革命,枪毙人的刑场就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刑车过来时有很多人跟着看行刑。再后来这块杀气很重的地方成了温州是革命烈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