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人民日报】看,今天的苏联——资本主义全面复辟

来源: 2019-12-27 01:41:5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看,今天的苏联——资本主义全面复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12)(1—5)

学习
 

现在的苏联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大资产阶级专政,德国法西斯式的专政,希特勒式的专政。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是列宁创造的党。虽然,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现在被修正主义者篡夺了,但是,我劝同志们坚决相信,苏联广大的人民、广大的党员和干部,是好的,是要革命的,修正主义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

1 苏修经济困难重重

秉军

当前,苏修的经济已日趋衰落,各种矛盾更加尖锐。

计划落空经济混乱

苏联复辟资本主义以来,包括剩余价值规律在内的各种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它的国民经济中重新发生作用。尽管他们继续制订计划,规定发展比例,但结果是,计划落空,比例失调,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

目前正在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五年),它的一些重要计划指标显然已无法完成。比如,五年计划规定国民收入每年应平均增长百分之六点八,但是头三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五点三,去年更低,增长了百分之五,今年的计划也只规定增长百分之六点五。轻工业、食品工业的增长指标,连苏修计划机构的头目也承认“不可能达到”。另一些指标,年年调整,年年压缩,以便制造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计划的假象。以工业劳动生产率为例,五年计划前四年规定应增长百分之二十九,而实际上只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六点四,显然没有完成计划指标。可是,苏修把这四年中的一九七四年的计划压低到百分之六,最近据宣布达到百分之六点五,于是就作为“超额完成”而大吹大擂。苏修就是采用这种欺骗手法来掩盖他们计划破产的丑态。

为了适应苏修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它的重工业,主要是军火工业不断膨胀,而民用工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从一九五三到一九七三年,消费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百分之三十点八降到百分之二十五点五。苏修领导集团为缓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曾一再许愿要使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可是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前四年并没有改变过去的情况,今年干脆规定生产资料的增长为百分之七,而消费品的增长为百分之六。问题的本质是:大炮挤掉了牛油。勃列日涅夫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许诺也成了泡影。

苏修头目最近不得不供认,在完成计划当中,还存在“困难和缺点”。苏修报刊接着透露:在五年计划已经过去的时期里,“并非所有部门都能保持计划规定的速度”,部分企业没有完成“计划”。比如,钢铁企业连年完不成主要钢材的生产计划,一九七三年,低合金轧钢材的生产任务只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六。钢铁、机械、化工、轻工等部门的许多企业由于追求利润、奖金,经常不顾协作单位的订货而破坏供货合同,造成工业生产中的极大混乱。多年来,苏修主要靠增加投资来维持工业的增长率。投资虽多,但效率很低。苏联自己的调查材料表明,有半数新企业没能在规定期限内达到设计能力。乌伐洛夫化工厂是苏联最大的几家化工厂之一,它一九六八年投产的设备,到一九七四年底发挥效能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苏联工业企业经常开工不足,劳动生产率很低,浪费大得惊人。据报道,苏联在开采石油时,每年大约要损失二百亿立方米共生石油瓦斯。消费品质量的低劣也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苏修承认,大约有半数消费品达不到质量标准。

农业歉收粮食进口

苏联的农业情况更是一团糟。农业政策屡遭失败,曾使赫鲁晓夫时期的六个农业部长先后被撤职,它最后成了赫鲁晓夫本人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勃列日涅夫一上台,曾拍着胸脯担保要把农业“引上不断高涨的道路”。可是,曾几何时,勃列日涅夫也只得无可奈何地哀叹,农业这个部门,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苏联经济中一个最复杂而又最困难的部门。在他执政的十年期间就有六年粮食减产。据苏修公布,去年粮食生产比前年减产百分之十二,比计划少收一千万吨。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粮食每年都有出口。而自从复辟资本主义以来,苏联的农业生产每况愈下,以致常常要在国外市场上大量抢购粮食才能弥补国内的粮食短缺。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材料,仅一九七二——一九七三两年共进口粮食三千九百四十万吨,除去出口的数额,净进口二千九百九十万吨。去年又继续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口粮食数百万吨。今天,苏联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由于粮食短缺,畜牧业的情况也很不景气。生猪的存栏头数一九六三年以来大幅度下降,直到一九七四年还未达到一九六三年的水平。绵羊和山羊每年的存栏总头数也比一九六三年为低。由于畜牧业落后,造成肉类、奶类供应紧张。最近几年苏联一直从国外进口肉类、奶类、鸡蛋、蔬菜、食糖等。

资金匮乏大借外债

由于经济困难,再加上疯狂扩军备战,使苏修的财政状况极为紧张。苏修自称其国民收入为美国的三分之二,而军费开支却同美国不相上下。他们把大量资金投入军火工业,造成资金严重不足,不得不向西方国家乞求贷款。近年来苏修经常吹嘘的几项较大的工程,如生产小轿车的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生产卡车的卡马汽车制造厂、开发西伯利亚自然资源的一些工程等,无一不是靠西方的贷款搞起来的。苏修御用文人恬不知耻地说,苏联今天如果要“办一件重要事情”,特别是要实现一项“大规模计划”,“没有贷款是办不到的”。据不完全统计,苏修近十年来向西方国家借贷款项总额已达八十五亿美元,一九七○年以后借的占百分之八十。事实证明,苏修已经到了没有西方贷款就过不了日子的地步。

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苏修还在“经济一体化”的幌子下,迫使“经互会”成员国向它提供资金、设备。据报道,单是捷克斯洛伐克从一九六○至一九七○年就向苏联提供了约二十亿卢布的贷款和投资。在“协调”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五年计划时,苏修又向东德等五国索取长期“专用贷款”十多亿卢布。由此可见,苏修对它那个“大家庭”成员的盘剥也愈来愈厉害了。

苏修还在本国劳动人民的头上打主意。他们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榨取人民更多的血汗。仅居民税一项,就从一九六○年的五十六亿卢布增加到一九七四年的一百六十七亿卢布,十四年内增加了两倍。国内发行的公债,到期的已达二百五十八亿卢布,苏修宣布去年年底前偿还十亿卢布,其余的则采取变相赖账的办法,推迟到一九九○年还清。

苏修目前面临的严重经济困境,是国内复辟资本主义,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载一九七五年二月十七日《人民日报》)

2 苏联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

苏联中央统计局最近公布了一九七四年苏联发展国民经济国家计划的执行结果。尽管这个材料中的许多数字是经过苏修当局精心粉饰的,但是,人们只要对这个材料进行一些分析,就不难看出,一九七四年苏联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工业中没有完成计划指标的项目所占比重之大,远远超过这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的任何一年,农业又一次大幅度减产。

苏修叛徒集团在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后,大力推行以利润为中心的“新经济体制”,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使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苏修所制定的历次五年计划都是以大部分主要指标未完成而告终。

对比苏联中央统计局公布的一九七四年生产“成就”和苏修过去公布的计划指标,在那些可供比较的项目中,工业方面约有五分之四的项目没有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一九七四年指标。未完成计划的项目包括电力、石油、天然气、铁、钢、黑色金属轧材、合成树脂和塑料、化学纤维、涡轮机等许多重要产品。苏联《共产党人》杂志去年年底透露:“苏联钢铁工业企业牟年都完不成最有用品种的金属产品的生产计划。”苏联《真理报》去年年底承认,由于“燃料工业某些企业没有完成任务”,“随着寒冷的来临,这就可能对满足国民经济和居民的需要产生影响”。

交通和基本建设部门也没有完成计划。海洋、汽车货运以及铁路、公共汽车、航空客运等都没有达到五年计划规定的一九七四年指标。基本建设的情况更加严重。苏联中央统计局供认,“在基本建设中继续存在着严重缺点:国民经济和工业一系列部门没有完成增加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的计划”,“未完成的建筑工程量在这一年有所增加”。煤矿基建计划仅完成百分之七十,炼铁——百分之七十,炼钢——百分之四十三,成品轧材甚至仅完成百分之三十八。

在经济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集团为了推行社会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仍然坚持“要大炮,不要黄油”的方针,结果使那些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经济部门——农业、消费品工业等陷入更严重的困境。

勃列日涅夫集团在这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曾经再三许诺:“在工业中优先发展消费品生产”,使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向市场充分供应消费品”等等。然而,这个五年计划头四年执行情况证明,四年里,消费品生产的增长没有任何一年超过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一九七四年消费品生产增长率仍然是大大落后于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率。

在生产资料生产中,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项目,如轻工业设备、食品、肉奶、鱼品工业设备等,一九七四年的产量连一九七三年的指标都没有达到。向农业提供拖拉机、谷物联合收获机和化肥等方面的指标也没有达到。一九七四年向农业提供的谷物联合收获机甚至少于一九六六年。在消费品生产方面,问题更加严重得多。从苏修自日公布的材料也可以看出,棉布、毛料、绸缎、亚麻布、针织品、缝纫品、皮鞋、甜菜砂糖等,在这个五年计划的头四年中没有一年完成计划指标,一九七四年针织品和皮鞋的产量只分别达到指标的百分之八十四和八十六。甜菜砂糖比计划少生产一百多万吨。这一年棉布和针织品产量仅相当于一九七一年计划产量,而皮鞋产量甚至比一九七一年指标还要低。苏联《真理报》去年十二月承认,轻工业、食品工业和日用器具制造业等部门的企业,“经常完不成日用品的生产计划”。至于产品质量,那就更谈不上了。苏联《消息报》供认:“在轻工业方面,优质产品仅占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

苏修叛徒集团复辟资本主义给农业带来的恶果尤其显著,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在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四年的十年间,粮食就出现了六次减产。据苏联中央统计局材料,苏联粮食产量一九七四年比一九七三年减少约二千七百万吨。其他主要农产品,如甜菜、葵花子、土豆、蔬菜等,也普遍减产。甜菜、土豆的产量远远低于一九六八年的水平,比一九七三年分别减产百分之十二和百分之二十五。奶、肉、羊毛的产量等都未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一九七四年指标。

消费品生产连年完不成计划,“向市场充分供应消费品”的诺言又怎么能兑现呢?为了给商店撑门面,苏联一九七三年在西方市场上抢购了两千万吨粮食,大量的肉类、黄油、砂糖等,一九七四年继续在西方市场上抢购这类商品。苏修还从它的“兄弟国家”榨取了大量畜产品、水果、蔬菜、皮鞋之类消费品。正象奥地利《萨尔茨堡新闻》所嘲讽的:勃列日涅夫集团正在为使苏联人“能在西方的面包上再涂上西方的黄油”而辛苦奔波。尽管如此,消费品还是不能“充分供应”。苏联中央统计局在这项公报中谈到苏联消费品供应时也不得不半遮半掩地承认。“居民对其中某些(消费品)的需求还不能充分满足。”

经济情况尽管不断恶化,勃列日涅夫集团仍然要打肿脸充胖子,千方百计吹嘘所谓的“成就”。方法之一是玩弄数字游戏。苏联粮食在一九七四年又一次大幅度减产,在苏联中央统计局的公报中却拿一九七四年产量同曾经有过两次大减产的一九七一到一九七三年的年平均产量比较,这样一来似乎一九七四年就有所“增产”了。方法之二是一再压低指标。在公报中纸浆造纸工业是“超额完成”计划的。但是,实际上这一部门的主要产品纸浆、纸张和纸板不仅没有完成五年计划的原订指标,而且也没有完成曾在一九七三年年底大大压缩过的一九七四年度修订指标,也许所谓“超额完成”的只不过是一九七四年在执行过程中又一次压缩的指标而已。方法之三是干脆把失败吹成“成就”。农业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亲自抓的部门,就是这个部门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十年间出现了六次大减产,实在不好交代。而《真理报》今年一月的社论竟硬着头皮说,苏联农业由于“始终不渝地实现”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政策,“已经可靠地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中高度发达的部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这些拙劣的伎俩并不能变成现实的物资,也掩盖不了苏联经济的严重困境。

(载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日《人民日报》)

3 苏修工业陷入严重混乱状态

由于勃列日涅夫集团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在工业部门普遍推行利润挂帅的所谓“新经济体制”,苏联的工业生产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使社会的生产力受到巨大的破坏。

在资本主义利润原则的支配下,把持着苏联企业大权的资产阶级分子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多得奖金,就拚命生产利润高的产品,而不愿生产获利少的产品,从而使社会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混乱状态大为加剧。例如,据苏联《经济报》报道,萨拉托夫搪瓷制品厂原计划一年生产十四万九千个居民需用的小锅,但由于这种产品利少,只生产了四万七千二百个。与此同时,这个厂却超额完成了费工少获利大的大锅生产。结果,居民所需要的小锅便很难买到。据《经济报》一九七四年透露,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按计划应生产一至八毫米的钢板十九万八千吨,而实际只生产了三万二千六百吨,却大批地生产获利多的一点九至三点九毫制的厚钢板来顶替薄钢板供应给用户。这家刊物承认,“任何一个经济工作者不用费力就可以举出几十个这样的例子”。

由于对赚钱多的商品竞相生产,又造成某些商品大量积压。苏修中央在一九七四年四月的一项决议中也不得不公开承认,轻工业中的工厂企业“没有对其产品在居民中的需求给予应有的考虑”,致使“在商业系统积压了大量的无销路的商品”。据透露,一九七三年十月份,在苏联批发和零售商业网中积压的无销路的非食品商品价值达四十五亿卢布。乌克兰日用品批发站顿涅茨克货站,一九七四年向某厂订购了八千只不锈钢餐勺,仅上半年就给它运去了三万三千只。与此同时,货站还积压着“五金工人”联合公司制造的四十万只铝铸餐勺和餐叉。据透露,大量无销路的产品堵塞了商业网,使几十亿卢布的资金不能周转,而且为保存这些商品,每年就得花几千万卢布。

“新体制”推行后,企业为了追逐利润,不顾产品质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还经常把废品、次品冒充“合格”产品投入市场。阿塞拜疆石油工业机器制造联合公司所属企业生产的产品占苏联采油机器产品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它生产的设备中没有一种符合质量标准。白俄罗斯生产的工业品只有百分之六十合格。爱沙尼亚党的第一书记承认,这个共和国的工厂、企业“废品和次品造成的损耗仍然很大”,“机器制造和仪器制造业合格产品的比重下降”;在格鲁吉亚,在四百家企业中就有二百多家破坏规定的质量标准。苏联轻工业部所属企业生产的产品中,符合国家标准的只有百分之一点四。

在资本主义利润原则的支配下,“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的现象日益增多。每当采用新技术影响苏联资产阶级的利润和奖金收入时,他们就拒绝采用新技术、拒绝试制新产品。据苏联报刊公布的材料,苏联每年全国注册的新技术项目大约有三分之二得不到采用,技术创造和发明得不到运用和推广。例如,化学和石油机器制造部的新技术项目一九七三年只采用了百分之十二,建筑、筑路和公用工程机器制造都同年只采用了百分之二十一。机床制造部和工具工业部一九七三年采用新技术的计划比一九七二年减少了六分之五,汽车工业部减少了十分之九。

为了不减少利润的提成,许多企业根本不去考虑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和改进生产,谁这样做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而造成原材料的巨大浪费。据统计,苏联一九七○年在工业和建筑业需要的六千五百八十万吨金属中,有一千二百六十万吨变成废料。在机器制造业中平均有百分之三十的金属变成废料。有些企业的金属浪费竟达用料的一半。黑色冶金业连年达不到降低轧钢消耗定额计划,仅此一项一年就超额消耗钢锭二百万吨。据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一九七四年解释,。目前黑色冶金部门并不关心降低他们所生产的产品金属用量的消耗”,“力争轧制重量大而不是节省材料的型材,因为这样容易完成吨位计划”。

在“新体制”的支配下,苏联工业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地压低生产计划指标,不充分利用生产设备能力,以便不费力气地“超额完成”计划,领取超额奖励。据报道,在苏联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企业生产设备能力没有被充分利用。苏联部长会议劳动工资委员会主席说,“许多企业设备的利用为其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计划经济》杂志一九七四年第七期透露,在一万四千个生产基本工业产品的企业中,有一万零五百个企业的生产能力未被充分利用。

苏联工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及其带来的损害,是苏修叛徒集团在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必然反映。它表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经济必将日益陷入难以解脱的困境和危机之中。

(载一九七五年二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4 苏修推行“新经济体制”的恶果

北京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理论小组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苏修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党政大权以后,为了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和适应社会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实行了所谓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进一步加快了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步伐。一九六五年九月,苏修召开中央全会,决定全面推广“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简称“新经济体制”),使“改革”进入了所谓的“新阶段”。目前,苏修主要经济部门已几乎全部改行“新经济体制”了。

多年来,从苏修领导集团到他们的御用文人,都喋喋不休地宣扬“新经济体制”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向****迈进的强大手段”。勃列日涅夫在苏修二十四大报告中再次声称:推行“新经济体制”是苏修经济政策的一个“中心问题”,因而--要“贯彻”下去。

让我们来看看所谓“新经济体制”究竟是什么货色。根据苏修企业《条例》,“新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是:鼓励企业追逐利润,利用价格、利润、奖金、信贷等“经济杠杆”对企业进行“经济刺激”,并给予企业一系列“经营机动自由”,如:企业有权“占有、使用和支配”其财产,有权编制和自行批准生产财务计划,有权招收和解雇职工,规定职工工资和支配奖金等等。企业《条例》还赋予经理、厂长一系列特权。由此可见,所谓“新经济体制”原来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剥去画皮,撕去伪装,不外乎是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经营原则,是苏修新型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追逐最大限度利润、榨取工人血汗的制度。

推行“新经济体制”,就是把追逐利润作为企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以便进一步加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掠夺。

推行“新经济体制”,就是使工人重新沦为受雇佣的奴隶,加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推行“新经济体制”,就是以小恩小惠对劳动人民进行腐蚀,使他们忘记阶级斗争,好让苏修统治集团为所欲为。

总之,苏修推行的“新经济体制”根本不是什么“向****迈进的强大手段”,而是苏修复辟资本主义、加强法西斯统治、榨取工人血汗的大棒和皮鞭。

这个以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行,给苏联经济造成了一系列恶果,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实行“新经济体制”以后,各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多得奖金,就竞相生产利润率高的产品,而不愿生产利润率低的产品,使各经济部门的比例关系受到严重破坏。例如:钢铁、机械、化工、轻工等部门的许多企业由于追求利润、奖金,经常不顾协作单位的订货而破坏供货合同,造成生产中的极大混乱。缝纫工业部门的企业,竞相生产利润率高的成年服装,不愿生产利润率低的童装。这种情况反映在市场上,是一部分产品奇缺,一部分产品滞销。一九七三年,苏联缝纫工业部门生产的一些服装只及订货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又有不少服装滞销。据苏联报道的材料,一九七三年苏联滞销的非食品消费品的价值,高达四十多亿卢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积压了五年以上。由于这种原因和其他原因,苏修的所谓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十分不妙。

苏修新型官僚垄断资本的统治,成了科学技术进步的一大障碍。“新经济体制”的推行,使科学技术发展更加缓慢。由于试验新技术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利于当年利润指标的完成,不少企业就抱着陈旧设备不放。据苏修报刊透露:苏联.每年注册的新技术项目,有三分之二得不到采用。苏联机器制造业中,陈旧设备约占百分之三十六,冶金部门的不少设备是三十多年前安装的。石油化学工业中六百多种标准工艺流程和蓝图都是二十到三十年前的过时货。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加上企业的唯利是图,造成许多产品质量低劣。例如,轻工业产品质量之差,已激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强烈不满。据报道,一九七一年苏联消费者向轻工业部门提出的抗议书所涉及的产品有七百六十万双鞋,一百五十万双袜子,一百七十万顶羊毛帽子,七十五万件衣服。

由于苏修领导集团推行“新经济体制”,使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情况更加严重了。根据苏修官方公布的数字,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由五十年代的百分之十点三,降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七点一和七十年代以来的百分之五点二;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五十年代的百分之十一点八,降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八点五和七十年代以来的百分之七点一。

“新经济体制”带来的另一个恶果,是加剧了苏联社会的两极分化。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积累规律时曾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的积累”。今天的苏联社会,也早已呈现出这种景象。一方面是新型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穷奢极欲。他们根据“新经济体制”的规定,利用职权,巧立名目,获取巨额工资和奖金,收入比一般工人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按家庭人口平均计算,全苏城乡每月收入低于官方承认的最低生活标准的人,达数千万之多。不仅如此,苏修还通过抬高物价的办法来搜刮民脂民膏。实行“新经济体制”以后,由于企业有权抬高某些产品的价格,就使广大人民群众用微薄的货币收入所能买到的消费品的数量越来越少。对苏修六十多种日用消费品价格的综合计算表明,一九七二年与一九六○年相比,上涨了百分之三十左右。据西方报刊报道,近六年来,苏联最普通的厨房用桌的价格上了八点三四卢布,碗柜价格上涨了五点七六卢布,儿童爱吃的糖果价格在这两年内也上涨了百分之十一点二。还要指出的是,实行“新经济体制”以后,由于企业经理可任意解雇职工,使大批工人失业。苏修通过上述种种方式,残酷地压迫和剥削苏联劳动人民,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种种现象,在今天的苏联又重新出现。

苏联原来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中,曾建立了光荣的业绩。然而,由于苏修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党政大权,他们把无产阶级专政改变为资产阶级专政、法西斯专政,资本主义已经在苏联全面复辟。今日的苏联,同帝国主义国家一样,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造成累累恶果。这是苏联经济受资本主义规律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不可避免的,无法解脱的。只有彻底埋葬社会帝国主义制度,重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铲除这个制度造成的一切祸害。

(载一九七五年二月三日《人民日报》)

5 苏修大搞利润挂帅阻碍新技术的采用

苏联一些工业生产部门由于推行利润挂帅的资本主义经营方针,新技术的采用受到了阻碍,导致了日益严重的技术停滞。苏联《真理报》今年一月在一篇社论中不得不承认,“许多单位年复一年地完不成采用新技术的计划,完不成生产(特别是辅助工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计划”。勃列日涅夫自己也曾经透露,苏联有些企业领导人象魔鬼害怕正神一样害怕(技术)创新。这是苏联目前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的突出表现之一。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谈到资本主义的垄断时指出:“这种垄断也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要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既然规定了(虽然是暂时地)垄断价格,那末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前进的动因,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消失了”。苏修叛徒集团把苏联国营企业变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根本不关心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需要,而把攫取最大限度利润作为经营企业的主要目的和最高准则。他们利用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就可以攫取到最大限度利润,因而对新技术不感兴趣。苏联《货币与信用》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承认,一九六九年苏联工业实际赢利率比正常水平高百分之四十,而仪表制造业甚至高一点九倍,电机工业高一点六倍。这样高的赢利率“破坏企业集体对产品更新的兴趣”。苏联(《真理报》)说:“如果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更新设备,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减少产量,减少奖金、利润,而这对企业领导人员来说是个灾难”,因而“工厂大门象大坝一样堵住车间,不让新技术进去。”据苏联《社会主义工业报》今年四月底刊载的全苏设计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文章透露,这个研究所在过去十五年中“设计了几十种新机器、仪表和器械的试验样品”,但是“我们举不出一种仪表或机器是得到成批生产的许可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使劳动力的价格降低到它的价值以下”,是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手段之一。苏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也是如此。苏修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苏联有大量的家庭按人口平均收入低于“保证最低标准物质生活”所必需的水平;这样的家庭至少“涉及到二千五百万人”。由于这些廉价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苏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宁愿使用这种廉价劳动力,不愿改进技术。正象苏联《共产党人》杂志所承认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阻碍着技术进步的发展,因为从改进赢利率指标的观点看来,采用手工劳动比使用替换手工劳动的机器更合算。”目前,苏联工业中,手工劳动占一半以上。苏联《劳动报》今年四月透露,在西伯利亚最大的秋明毛纺联合企业中,“手工劳动也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几乎所有车间内的运输工作、许多装卸工作以及其他操作至今没有机械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报》透露,在号称“‘最年轻的’一家基本上已经高度机械化的黑色冶金企业”——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中,“几乎有一半工人是从事手工操作的”。

苏联机器制造部门的新资产阶级分子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任意提高新设备的价格,往往比原来同类设备的价格高出好几倍。这也严重地妨碍了新技术的推广。据苏联《货币与信用》杂志报道,苏联新生产的一种自动钻探机比目前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钻探机,实际生产效率只提高一倍,但价格却高九倍。另据苏联《经济问题》杂志报道,苏联毛纺工业的新旧机床相比,新机床价格的增长超过生产效率增长的三倍左右。使用单位购买这类设备之后,企业赢利率大幅度下降。苏联《货币与信用》杂志透露,根据对莫斯科、列宁格勒和中乌拉尔一百多家机器制造厂的情况分析,采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价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百分之十时,赢利率为百分之三十,但采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比重占百分之五十时,赢利率却降低为百分之八到十。这样,各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和高奖金,当然不愿意购买和使用新技术。

在今天的苏联,新技术得不到采用和推广,生产力发展受到人为的阻碍,决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苏联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一九七三年出版的《苏联政府决议汇编》透露,苏联“每年国内注册的发明只有约三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应用”。据苏联《经济报》透露,在采用业已注册的新技术方面,一九七三年化学和石油机器制造部只采用了百分之十二,建筑、筑路和公用工程机器制造部只采用了百分之二十一,机床制造和工具工业部只完成引进新技术计划的百分之十六。苏联《真理报》承认,一九七四年,动力、黑色冶金、煤炭和建筑材料等主要工业部门都没有完成推广新技术计划。

由于新技术得不到采用和推广,苏联工业企业中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成为苏联国民经济中一个严重问题。根据苏联报刊公布的材料计算,一九七一年,苏联百分之三十四的金属切削机床、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的纺织机器都是早已过时多年的老产品,黑色冶金工业中的压延设备甚至有百分之二十以上是沙皇时代的。为了维修这些陈旧机器,每年占用一百多万台机床,即相当于机床总数的三分之一,占用三百万工人,需要开支一百二十亿卢布。

勃列日涅夫集团为了实现夺取世界霸权的野心,特别重视发展军火工业,拚着老命在武器上同另一个超级大国争夺数量和技术优势,但这个“打扮成军事巨人的叫化子”在军火工业之外却日益陷入技术停滞的局面。因此,勃列日涅夫集团对技术停滞趋向深感不安,一再哀叹“与实际实现科学成就以及把它们运用于成批生产中去的有关环节是最薄弱的”。苏联的技术停滞趋向是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身所决定的,不管勃列日涅夫集团采取多少措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随着苏联资本主义复辟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这种腐朽现象必将越发变得严重和普遍。

(载一九七五年七月八日《人民日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7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