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慎独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1958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人军空军从北京、辽宁、广东等地的机场转场福建,完成了空军入闽行动。
转场,在现在不过是一次很平常的行动,但在当时,转场福建是一次不亚于实战的军事行动,因为当时我军在福建还没有空军航空兵驻守。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一年就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人民空军的主力基本在北方,在南方的空军力量很少。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北方防空压力虽然减小,但为了不刺激台岛以及美国,空军航空兵并没有立即进驻福建。
所以,在1958年8月前的福建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天上蒋军飞机排着队飞过,而下面的福建百姓见怪不怪。蒋军方面除了从大陆带去的飞机外,又从美国购买了大量先进战机,包括数百架美军最先进的F-86佩刀歼击机。人民空军长期不进驻福建,给蒋军一个错觉,以为我军没有足够的飞机,且不敢和他们一战。
蒋军空军的好日子很快到头了。1957年末,毛主席指示“考虑我空军1958年进入福建的问题”。我军空军内部,给入闽行动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孔雀东南飞”。而长期忍受蒋军飞机袭扰的福州军区则定义为“解放头顶”。
1958年1月15日至19日,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福州军区政委叶飞、空军司令刘亚楼、南京军区空军司令聂凤智等人,研讨关于空军入闽的有关事项。并在1月19日将报告联名上报中央。报告周密细致地分析了空军入闽的相关问题,作了详细安排。时间定于1958年7、8月份。
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准备,第一批转场福建的飞机定于7月27日早6时出发。然而天公不作美,当日乌云密布,直到11时30分,东南风抬起乌云,起飞条件具备,空18师54团赵德安大队从惠阳起飞转场汕头。飞行距离很近,但赵德安很小心,他们不能打开无线电,否则会被蒋军监听到。他们还必须在山峰间飞行,这样可以避开蒋军的雷达。几十架飞机几乎是翅膀挨着翅膀飞,等到降落时,赵德安已是满头大汗,身上穿的飞行服也被汗水浸透。
第一批飞机成功转场后,从北京到前线都酝酿着想打一仗,算是给对面的“见面礼”。彭德怀对刘亚楼说:“长征时你的红2师,一直是打头阵的,空军里你也要搞上几个‘红2师’。”
刘亚楼将任务传达给了改任福州军区空军司令的聂凤智,聂凤智对下面的空军师、团长们说“《水浒传》里的李逵有三板斧,三斧子下去解决问题,你们第一斧下去就要见血,让那边吃不消。”
说干就干,蒋军也真给“面子”,迫不及待地迎接新“邻居”。7月29日,广东、福建上空乌云密布,人民空军在各地的雷达站以及监听台密切注视着敌人的动向。11时3分,雷达屏幕上出现几个光点,经辨别是4架F-84歼击机,敌机很快越过海峡中线。
空18师师长林虎下令起飞,4架米格-17呼啸着腾飞,带队的是赵德安。赵德安率队在低空完成编队,然后根据地面指挥部的指示利用云层掩护隐蔽接敌。快要接近时,4架战机从云缝中悄悄爬高。飞行员高长吉率先看见敌机,林虎在无线电中告诉几名飞行员,敌机只有4架,大胆攻击。
4架米格-17两两一组向敌人发起突袭,敌人猝不及防,向分散开与我军空战。但是我军飞行员动作非常利索,根本不给敌机摆脱的机会,连续击落3架敌机。其中,敌长机是蒋军空军飞行尖子刘景泉,是蒋军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他被我军飞行员张以林咬住,俩人从2000米打到200米,直到被张以林击中机翼。刘景泉跳伞后坠入海中,可惜被一艘对岸的渔船救起,没能俘虏。整个战斗不过6分钟,打了敌人一个3:0,几名飞行员意犹未尽返回机场。
回到机场,激动的地勤人员将几位飞行员从座舱里抱出来,簇拥着举过头顶,机场上一片欢呼。聂凤智高兴地对林虎说:“赵德安这个大队晚上可以喝点酒。”
当晚,聂凤智与几位飞行员一起品尝了福建当地的酒,庆祝入闽后首战告捷。在之后差不多两周时间里,更多的空军航空兵陆续进驻福建,由于7月29日的胜利,蒋军空军不敢来冒犯。
有趣的是,一向报喜不报忧的台媒居然主动如实地播报了此次战斗,甚至比解放军报报道得还早。原来,他们是想将此次事件包装成我军的“挑衅”,如实播报是为了博取同情。显然,他们报得太早了,因为人民空军进驻福建之后,蒋军空军惨败的机会多得是,他们大可以集中起来播报,既节省时间,又可以更加显得自己弱不禁风、惨不忍睹,从而博取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