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忆旧(三)五马街

                                                             温州城忆旧(三)五马街

过了四顾桥向东就是温州最热闹的街道五马街,现在被评为温州文化历史街区,是温州唯一的步行街。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这里才把五马河填没成为街道。清同治八年(1869)《中英新修条约》签订,温州对外开放为商埠。清光绪三年(1677),根据不平等《烟台条约》,温州正式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五马街正是这时候建造,和温州其它街道不同,五马街一开始就造了147座巴洛克风格的洋房,洋气十足。而在建筑细节上,又揉入中国元素,如拱形门楣和精细砖雕。

现在的五马街西起四顾桥,东至南大街(解放南路),与公园路稍微错开一点相接。街长四百米,早在1934年就拓宽到十二米,街两侧拥有十四条小巷,一九八四年四月定为温州市标志性购物步行街。西口是一座五马奔腾拉着车帷的铜雕。现在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商业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域,两旁建筑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风格,百年老店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三家。

老香山在大同巷口,是一家销售人参鹿茸之类高档补品为主的中药店,五马街上还有同类药店元昌、葆大几家。老香山门面靠近屋顶处有“1868”四个数字,表明它开始于1868年,迄今已超过一百五十年。西药店有温州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吴百亨(1894—1973)开设的“百亨药房”,他的宅第也安在五马街。

五马街中段坐南朝北的金三益服装商场原为金三益绸布店,始建于清朝咸丰九年(1859),由湖州吴兴县金绪宝三兄弟合资开设,专营苏湖绸缎商号。初在鼓楼下,名金同益,后更名金三益,寓意金氏三兄弟都得益,以经营高中档精粗纺呢绒、丝绸、纯棉布料为主。几年后迁五马街现址,扩大店面,到民国时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绸布号大户,被誉为“金字招牌立地”的商店。四间屋门门,中间两爿门进出,门台横额上挂着“金三益”金字招牌。湖州丝绸名闻全国,那时候,在温州要买到正宗的绸缎,非金三益莫属。

金三益东隔壁是大众电影院。大众电影院原名中央大戏院,当时是温州结构和设备最好的戏院。它和县前头(靠近南北大街分隔处打锣桥)的解放(原名大华)电影院是民国时期温州仅有的两个电影院。当年我就在那里看的白杨主演,赚了不少眼泪,风靡一时的两集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八年离乱和下集天亮前后)。

过了大众电影院就是五马街东口的五味和,是温州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副食品商店。光绪八年,也就是公元1882年,宁波商人杨正裕与同乡冯伯祯等十来位宁商集资500银元,打算再温州市区合伙开设蜜饯店并取名叫“五和”。冯伯祯曾聘请清末著名书法家,慈溪的梅调鼎做家庭老师,于是请他书写店招。梅调鼎推敲再三,认为在“五和”两字中间增一“味”字为好,意寓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既朗朗上口,又含所经营商品的特色,于是挥笔写下“五味和”三字。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意日渐兴旺的五味和,在五马街开出了新店,到现在又有一百十几年了。

大众对面是一座假五层建筑,门面是五层楼,第五层是空的,只有临街门面墙没有房子,是民国时期温州的最高建筑。也是当时温州最好之建筑,1933年建成,业主叫许漱玉,字云章(1880—1967)。底层东首为“云章洋货行”,西首为“云章绸缎局”。两店贯通,门楣上写着“许云章”三个大字,后来改名为国货公司。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