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谈陈寅恪:学术配不上名气,论文考据都错了,何谈观点正确zt

来源: 2019-12-17 01:29:1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无论在民国还是当代,陈寅恪所创作的文章,都有着极高的声誉。

他被称之为:“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

虽然声誉颇多,但在当代学者龚鹏程看来,陈寅恪有些文章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当然,他也承认,陈寅恪的文章瑕不掩瑜,依旧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声名在外,但学问站不住

陈寅恪是一个很奇特的人。

他的博学好古和际遇,不管是行内还是行外的人,都很崇敬他。

但龚鹏程认为,陈寅恪与王国维和梁任公并肩,都被誉为国学大师,并非因为他的学识,而是偶然因素。

他的名声赫赫,但名声并不代表学问。

 

在龚鹏程眼中,陈寅恪的名声很好,但他的学问,似乎和他的名声不太匹配。比如,虽然陈寅恪称自己会几十种语言,但并没有将这种能力,很多地用在学术上。

偶尔,他用梵文去研究中古的史料,也只是迹近附会,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除此以外,龚鹏程还找出了陈寅恪文章中的根本性错误。

举个例子,陈寅恪研究的主要是中外文化交通史、南北朝和隋唐史。陈寅恪中年时,在这个领域创作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有关史学的专业著作。

而这些东西,是很偏的东西。在龚鹏程看来,这些作品都是很不错的专业之作。但后来,陈寅恪又创作了,在史学专业里都十分冷门的《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

冷僻之中,再寻冷僻,出了错,便也无人知晓。

就是这些作品里的议论和考据,给陈寅恪奠定了学术地位。

而龚鹏程,则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根本性的错误,根本经不起推敲。

二、结论考据,都经不起推敲

在学术研究方法上,陈寅恪是一个考证派。所谓的考证派,即只能意识到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

根据龚鹏程的观点,陈寅恪的唐史研究里,错误的论证是最多的。

如他考证《长恨歌》时,说应该把白居易的诗和陈鸿的传结合,并使其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在考证唐传奇时,说它的的鼎盛时期是进士温卷所引起的;又还比如,他把唐人小说和古文运动扯上了关系等等。

而这些,都经不起推敲。

因为陈寅恪的名气,这些观点都深深影响了后人。

龚鹏程还指出,陈寅恪的名作《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考证的黄巾之源,也有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在这篇文章里,陈寅恪把南北朝里所有信奉道教的人,都当作了天师道徒,还把道教的活动都放到了滨海地区去了。而他忽略的是,南北朝时天师道里,还包含了许多道教派别,许多滨海地区外的地方也在兴起道教。

结论考据是学术文章的根本,是文章的主心骨。

因此,学术研究最忌讳的就是考据的错误。

如果犯了这些错误,文章就好比一个大大的笑话,更不要谈论这篇文章的价值。

三、瑕不掩瑜,依旧很有价值

当然,龚鹏程虽然指出了陈寅恪文章的错误,但还是极大地肯定了他学术文章所蕴含的价值。

即便《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这篇文章里,各种考据都是错的,但是陈寅恪用了一种文化地理学的方法,结合“滨海地域”的地理因素,对南北朝许多道教信仰和活动现象进行了探索,具有启示意义。

那时的学者,也喜欢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但却没有用处,索然无味。

与这些学者相比,陈寅恪是不同的。虽然他很多议论考据都错了,但是他的文章很有开拓性和启发性,具有很高的价值。

龚鹏程最赞赏陈寅恪的地方,是他选题奇锐,考证巧妙。

陈寅恪做的学问冷僻,与古往今来所主要研究的思想渊源、宗教变迁等内容并不相同。但正因为如此,他的创新才被人们所关注。

可以说,陈寅恪瑕不掩瑜,在教育后人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

所以,龚鹏程指出了陈寅恪文章的根本性错误,但也肯定了他的价值。

这看似处于两个极端的评价,其实一点也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