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南京高层的一场秘密争论,决定了蒋介石的生死!

来源: 2019-12-02 11:13:3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949年夏秋,在兵败如山倒的危境之下,蒋介石下令国民党主要军政力量撤往台湾,最终为自己不被消灭而寻得了一个苟延残喘的地方。

撤往台湾,可以说是蒋介石一生中唯一一次“最英明”的决策。

那么,他是什么时候决定战败之后逃往台湾?

这与蒋介石预感自己会要失败有关。



蒋介石什么时候预感自己要失败?

是解放战争第二年,即1948年夏。

1948年夏,蒋介石虽然还拥有几百万大军,但是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均已宣告失败,南京上下已是一派悲观失望之气,人人都预感到国民党这一次是完全逃不掉,要失败了。

这也包括蒋介石本人。

既然会失败,那就得逃命。于是,选择去哪里逃命呢?这个地方必须既能避免被中共彻底消灭,又能维持一些残余力量,退,可以守,进,可以攻。如何选择这个逃亡之地,成为了蒋介石和南京当局最迫切的问题。



这时,普天之下,莫非解放军势力所及,跑去哪里呢?为此,南京最高层内部秘密进行了一场逃往何处、撤往何处的争论。

国民党高层的大部分人凭经验主义,以抗战为例,主张撤往大西北和大西南,利用西高东低的地理优势,取居高临下防守之势,负隅顽抗。这样虽说防备解放军进攻的难度较大,但却有偷袭中原、东南之便。这个意见,看似理由充足,且有抗战时的“成功前例”。

但是,它假设的前提,仍是老论调:“共军打不赢国军”。

终于,这一次,蒋介石很清醒。



他认为,对失败不止的国民党军来说,首要之举是如何躲避解放军的强大进攻,否则国民党军及政权还是要全部覆灭,而撤到西南、西北是挡不住最善于进行地面作战的解放军的追击的。实战中的屡战不胜,使得蒋介石再也不敢冒险而为了。

结果,在这一场争论中,他没有支持和采纳西撤方案。

相反,他选择了代之西撤方案的东撤台湾的方案。

持东撤方案者认为,台湾海峡对没有海空军的中共来说,无疑是一条不易克服的天堑,对有条件渡过海峡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来说,能够有效地躲避掉致命打击的。

这个东撤方案是历史地理学者张其昀为首的幕僚提出来的。



张其昀还对此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认为国民党撤往台湾,有着大陆任何地区都无法攀比的优越之处:1、台湾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适合动植物的生存,全岛农作物和植物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高,其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基本可满足为数在200万左右人员的需要。

2、台岛有海峡之险,军事上便于防守,并位于太平洋边缘,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取美国远东防线南北呼应之势,固守台湾,美国不会坐视不救。

3、台岛内部交通便利,工业有日本殖民者留下的基础,经济有发展的便利。

此外,张其昀利用自己的地理专业理论,已把国民党最佳去台的海上路线和航海图描绘完毕。



所以,蒋介石最终选择了东撤方案,从1948年底起,开始经营台湾的工作。1949年三大决战结束,国民党军大败,蒋介石等人在大陆已无生存的可能,于是大规模地逃往台湾。

有趣的是,他们用的,还是张其昀的那一张航海图。

事后,有人说蒋介石一生正确决策不多,但在1948年这一场秘密争论中,他的选择,拯救了他本人和国民党军,堪称他平生“最最英明”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