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秦风·无衣》新解

来源: 欣国学 2019-11-21 17:19: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21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欣国学 ] 在 2019-11-21 17:37:2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无衣(《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王于兴师的“王”字该作动词解, 有把这“王”字解成周王或秦君的都是瞎说)

 

话说殷商末年, 恶来尊帝辛旨, 派儿子(千夫长)率一千民兵携家眷驻守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当时为殷商的边关重地之一), 粮食靠平时耕种自给, 但服装等生活用品由商王每年一次派人送来更新。

但这一年大伙儿左等右等没盼到商王派人送衣服来, 派人一打听, 原来商王已经在鹿台自焚了, 因为那时侯通讯不发达, 在牧野和殷都发生的战事要等好久才传到边疆。 于是军队中有人叹息, 以后没衣服穿了!

千夫长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认为我们已经只能在西戎(羌人)和西周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了, 环境险恶但我们要战斗到底, 作此“无衣”歌激励大家。

”同袍同泽同裳“表明大家同甘共苦; “王于兴师”意我们很善战, 不畏强敌。

这支军队靠着这样的战斗精神, 800 年后统一了中国。

 

所有跟帖: 

对此诗有很多解读版本, 但都没能把其中“岂曰无衣?”这关键句的来历解清, 我的解读就为“岂曰无衣”的来历有交待 -欣国学- 给 欣国学 发送悄悄话 欣国学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1/2019 postreply 17:33:25

殷商时期的边疆很大, 守边关的分侯级和千夫长级的。 侯级的东南有徐国东北有孤竹国等 -欣国学- 给 欣国学 发送悄悄话 欣国学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1/2019 postreply 18:09: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