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最想移居的地方是哪里?居然是宁波~~

来源: 2019-10-09 11:39:5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作者 韩双娇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已经有了窥视中华的意思。织田信长就曾经夸海口说:“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到了他的后来者丰臣秀吉,则更是落实到行动,要在生存之年,将大明领土划入日本版图。

万历十二年(1592年),丰臣秀吉坐镇日本,指挥十二万大军,入侵朝鲜。然后遭到了朝鲜“大哥明朝的两次暴击,一代枭雄的“侵略霸业”折戟沉沙。

虽然最后侵略的“营业”全部破产了,但是丰臣秀吉生前吹下的牛皮却都被历史学家记录了下来。在丰臣秀吉全身心投入到侵华计划的时候,宣布自己将要在战争胜利之后迁都北京,把北京献给天皇(“将京城附近十国可供天皇御用”),而自己本身的日本最高官员“关白”的岗位则留给他的养子丰臣秀次。

在这场侵略胜利的构想中,丰臣秀吉自己去哪儿住呢?如果不是北京,起码应该是南京吧……而让人以外的是,他想定居的地方却是中国·浙江·宁波(“乘日本船渡海,居守宁波府”)。

没错,宁波,竟然是一代枭雄丰臣秀吉梦寐以求的定居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丰臣秀吉最想移居的地方是哪里?居然是宁波

 

一、市舶司设在宁波,日本人来大明的第一站

明朝立国之初,为了荡平宋元时期的倭寇之患,明太祖朱元璋主导了中日官方的多重正式往来,1371年日本使节出使明朝,还送上了之前俘虏的中国人七十余口,向明朝表示忠诚,明朝和日本就算是建立了正式的邦交关系。后来明朝也多次派遣僧侣和官员出使日本,双方可以说是有来有往。这些外事往来活动中,宁波是最为重要的枢纽。

让宁波和日本人结下渊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明初就设立了“宁波港”专通日本的市舶司,是明初设立的三个掌管海外贸易事务的三个市舶提举司之一。宁波得重要作用,就是对日本进行勘合贸易。所谓勘合贸易,就是官方给凭证的贸易,也被称为朝贡,中日双方互通货物,由官方定价,统一收购,在市舶司的监管下进行。为了配合勘合贸易,市舶司还建设了迎宾馆、嘉宾馆、市舶码头等设施,方便两国往来经商。

 

 

这种勘合贸易,最初是对中日的经济都有促进作用的。日本是一个盛产白银的国家,而明代的货币体系又以银为本位,大量的优质白银输入明朝,而且日本当时已经拥有了先进的制刀技术,日本刀大量出口到中国。

而作为当时世界上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国家,中国的铜钱、瓷器、漆器、生丝、药材,甚至哪怕是大枣这样普通的食品,在日本都是非常走俏的“尖货”,日本商人只要能够掺和一下中日勘合贸易,就可以打捞一笔,陡然而富。例如日本在中国购入生丝时,1斤需要250文钱,运回日本国内,就可以变成1斤5000文铜钱。所以日本人都挤破了脑袋要跟中国政府做生意。

宁波对于战国时期的日本来说,就意味着遍地黄金,是他们心驰神往的一个地方。丰臣秀吉想要在这里坐镇,把宁波据为己有也就不奇怪了。

二、官方贸易衰落,宁波成为中日走私门户

在明早期,中日官方的贸易往来是互惠的。但是由于我国封建政权历来有“厚往薄来”的传统,加上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封建大明朝,本来也没有必须进口不可的东西,所以明中后期,中方和日本做生意的动力其实是比较消极的。

而日本人却一天比一天期待着能来大明“朝贡”,一来是为了“走一走比较大的城市”,二就是可以借此发大财。

 

 

中日官方贸易走向了只有日本单方面“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再加上足利义满下课之后,日本对禁倭也趋于消极,日本使团在进京途中还常常闹事,打死打伤中国官民,以及1532年爆发了极端的“争贡事件”,让明朝日益放弃和日本勘合贸易的想法。持续150余年的中日官方贸易活动,在1548年三月最后一次日本贡船在宁波上岸之后,告一终结。

但是,官方对中日贸易的限制,无法消灭日本商人发财的野心,官路不通,他们选择了走私路。自嘉靖二十三年以后,日本商人以宁波双屿为据点,开始私下与中国海商交易,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了王直这样拥有武装,亦商亦寇的海上霸王,对抗政府。

这些海商由于不见容于明朝政府,为了巨额利润,值得一方面从事走私贸易,另一方面骚扰岛岸居民,最终发展成为倭患,是明朝十六世纪一块巨大的顽疾。

丰臣秀吉最想移居的地方是哪里?居然是宁波

 

三、繁荣的宁波,连接全球的枢纽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日贸易在宁波以非官方的方式发展,在明朝中晚期的宁波双屿,活跃着来自东南亚和葡萄牙甚至是非洲的商人。特别是葡萄牙人,在这里建设村落、基督教会,发展社会组织,兴建造船设施,还设立了市政官员,俨然成为一个自治区。在葡萄牙人平托的《远游记》中,记载漂在海上的葡萄牙人喜欢到宁波双屿去过冬,因为那里:“(双屿)给人的感觉是该城位于圣塔伦和里斯本之间的某地,有些房屋的造价甚至已高达三、四千鲁扎多。” 有文献记载,在逢年过节,岛上不仅仅要唱传统中国戏曲,还要表演葡萄牙民间戏剧。

葡萄牙人在这里的深耕细作,甚至让一部分本地居民“葡萄牙化”,他们通晓多国语言,穿着欧洲服饰,从事着走私相关生意,坐拥大量财富,却已经脱离了大陆的儒家文明,一脚迈入了世界大航海时代之中。

可以说以双屿为代表的宁波聚集了来自亚非美三大洲的商人,中国的精美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在这里沿着海商丝绸之路,传遍整个地球。宁波——日本——东南亚——印度洋——欧洲,是这些货物流转的新的海上网络。宁波也因之成为了海上贸易和矛盾冲突的焦点。

丰臣秀吉最想移居的地方是哪里?居然是宁波

 

当然,这些繁荣,说到底还是畸形繁荣,一面繁荣了外贸,另一面给东南沿海百姓带来了血泪灾难,更引发了1548年的双屿岛之战和“嘉靖大倭乱”。明王朝当时僵化的海禁政策与孱弱的海防,才是这一切的“催化剂”。

也正是商贸活动,将世界和宁波紧紧联系在一起,季风到来的时候,还可以乘船南下到达马六甲和印度。而印度,正是丰臣秀吉希望坐镇宁波,南下征服的地方——所以他才希望有一天侵略大陆成功之后,自己坐镇宁波,因为这个日本枭雄的野心绝不仅仅只放在东亚,而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地瞄准了更大的世界。

四:繁荣背后的痛惜

宁波的繁荣,背后却也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比起明朝传统的“重农抑商”理念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个全新的“航海时代”,也把中国卷入其中。

如果明王朝能认识到这背后的历史潮流,彻底废除落后于时代的“海禁”制度,也许明王朝的历史,将会大不同。但明王朝看到的,却只是“海寇扰边”“走私泛滥”。在1566年倭寇彻底平定后,明王朝虽然也有“隆庆开关”,却也只是在“海禁”的壁垒上,开了个窗口。虽说带来了海外贸易的繁荣,但这巨大收益,依然无法融入国家财政体系里。

 

 

而当时丰臣秀吉也许不知道的是,随着“隆庆开关”,明朝贸易口岸的南移,他心中无比繁荣的宁波,也不复当年盛况。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朝大臣顾养谦,也曾建议重开宁波港,可这个建议,也最终石沉大海。无法从海外贸易获取利润的明王朝,到了风雨飘摇的晚明年间,终于挣扎在了“国库空虚”的困顿里,直到灭亡。

痛惜的背后,是理念落后于时代的后果。

参考资料:王慕民《明代宁波在中日经济交往中的地位》、万明《明代嘉靖年间的宁波港》、白斌《明代海洋政策与宁波港口地位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