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解析

来源: 2019-09-03 21:40:1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满江红

 

怒发冲冠,                  我怒火中烧须发戟指简直要将帽子顶飞,

凭栏处,                      在高楼上倚着栏杆远眺,

潇潇雨歇。                  在一场骤雨刚刚停歇之后。

抬望眼,                      抬头远望,

仰天长啸,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壮志豪情在胸中激荡。

三十功名尘与土,        三十年来所建立的功业此刻似都灰飞烟灭,

八千里路云和月。         虽然已经转战了八千里经过了无数个日夜。

莫等闲,                      切莫虚度时光,

白了少年头,               白白地荒废青春年华,

空悲切。                      到时只能徒然地悲叹。

 

靖康耻,                      靖康之变的耻辱,

犹未雪。                      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洗刷。

臣子恨,                      作为一个臣子我那心中的愤恨,

何时灭?                      什么时候才能得以消解?

驾长车,                      我要驾着战车,

踏破贺兰山缺。             踏平那贺兰山口。

壮志饥餐胡虏肉,          发出誓言饿了就吃敌寇身上的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谈笑之间渴了就喝敌寇身上的血。

待从头,                       让我从头开始,

收拾旧山河,                收复旧日山河的大业,

朝天阙。                       带着捷报朝见圣上。

 

【简析】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根据词的悲壮情调来看,本人倾向于这首词作于作者北伐受阻时,比如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第二次北伐大胜后,因朝廷的阻扰作者很快发现自己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回撤;或者作于作者入狱前不久。

      上阕抒情。登高抒怀之作往往先写景后抒情,然而这首词一开篇就抒情,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可知作者心中的愤慨达到了何种激烈的程度。开头三句一抒情、一叙事、一写景(这是整首登高词的唯一一句写景句,词的表现手法可谓独特之极),一句一转换,迅疾无比,可知当时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不平静。“怒发冲冠”,以极度夸张的形象极度表现自己的愤慨之状。我们似乎看到作者上半身远远地探出高楼的栏杆之外,须发戟张,双臂高举,仰天长啸的样子。作者为何愤慨如斯?因为金宼蹂躏中原?非也!金宼蹂躏中原非今日之一朝一夕。作者愤慨的是“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潇潇雨歇”,一场暴风骤雨刚刚停歇,其字底含义是:一次对金宼的成功大扫荡竟然莫名其妙地突然停了下来。第四至第六句接着描绘作者的愤慨之状,以完成自己愤慨形象的整体塑造。作者抬头望天,“长啸”不已:苍天啊,你快睁睁眼吧!这个“天”,当然不是指那无知无感的幽幽天穹或者上帝什么的,而是直指当朝皇帝。第七、第八句概括作者所走过的人生之路,也是作者此时之所以如此“壮怀激烈”的终极原因。这两句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与“尘与土”的对比。前者是何等艰难何等非凡,而后者又是何等微不足道,然而却被中间的一个等号完全相互抵消掉了,作者怎不会“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最后三句既是控诉又是自励:控诉的是以赵构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以一己之私而出卖国家利益,使收复中原的大业前功尽弃;作者勉励自己,即便遭受重大的挫折,也要百折不挠而决不轻言放弃,决不自暴自弃而蹉跎岁月,如此才不至于今日白白地“壮怀激烈”一番,而往后追悔莫及而徒然地悲叹不已。

      下阕抒怀。整个上阕基本都在抒情,而整个下阕基本都是抒怀,几乎没有写景。在作者眼中,看到的只是个破碎的山河,还有什么景可写?抒情,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愤慨尽情地发泄出来,以此控诉投降派,以此激励自己;抒怀,就是要把自己胸中的志向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以此表示自己的决心,以此激励所有坚持抗金的人们。上阕,作者的抒情一发而不可收,不尽不止;下阕,作者的抒怀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直入大海。这“不尽不止”,“一泻千里而直入大海”的做法和气概不正与“潇潇雨歇”截然相反?上阕作者提到“功名”二字,但这“功名”在这里不再是指有关个人前途的建功立业,而显然是指关系国家命运的抗金大业。“靖康耻”,这个耻辱不仅是大宋人民的耻辱,也是赵家皇室的耻辱,所以“靖康”二字本身就含有讽刺性。“臣子恨”,臣子这里当然是指作者自己,但其中何尝不具有讽刺意味。靖康之时,赵家皇室遭受奇耻大辱,连作为臣子的作者都义愤填膺,而皇室的继承人赵构却似乎无动于衷。当然这四句总的意思是国土沦丧,作者矢志报国,但从具体用词之中,不难使读者看到赵构的丑恶嘴脸。这下阕的开头四句,作者把一“耻”一“恨”这活生生的严酷事实摆在了大家面前,人们还能无动于衷吗?所以紧接着,作者即宣告自己将怎么去“雪”这一“耻”,“灭”这一“恨”。那就是驾着战车,踏平贺兰山口,彻底扫平金人老巢。为了不辜负自己今日的“怒发冲冠”以及“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作者毫不迟疑地展现了自己决心的强横程度,要做就把事情TM的做绝: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并满脸狞笑着。最后,作者将做什么呢?作者直接找上皇帝那老小子,告诉他说:你的仇,我也替你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