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丽拿的儿子李坚,随妈妈来北京住一阵子。..真是时过境迁友谊未断啊!

来源: bebe2014 2019-08-17 22:00:2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808 bytes)

每当听到俞丽拿和她的儿子李坚的小提琴、钢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使我想起在文革的动乱之后,初次见到俞丽拿和李坚的情景。

  我上初中学的是俄语,所以文革末期我从内蒙兵团回京后,在父亲的提议下,开始和同院对门的俞秀静伯母学英文。她是中国医科大学早年留英归国的谢少文教授的老伴。她曾对我说过,他们两人在婚礼过程中通过伦敦桥时,英国的守桥卫兵们曾举刀致敬并向她高呼:“你真美丽啊!”

 

  我们用的教材是薄薄的一本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林格风》。在一个嫩草微绿的春日,我们开始了“早上好!” “我说英语,”“你不是英国人”的第一课。一天下午,我正朗朗地给俞老师背诵《林格风》里的第三课我们的房子:“很多伦敦人都住在城里的公寓里,但是我和太太在伦敦郊区拥有一栋独立别墅…”, 这时她家进来一位身材曼妙、步态优雅、长相动人的身着国防绿军装的年轻阿姨。她看我们师生正在上课,就轻轻坐下,拿出手提包里的红毛线,织起了毛衣。俞伯母读新课文时,我那从小上课不专心的毛病又犯了,不时地偷眼望望那位安静地坐在沙发上快速地织着毛衣的秀美阿姨。

  下课后,俞伯母给我介绍说,这是她的拉小提琴的姪女俞丽拿。我才意识到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拉《梁祝》的俞丽拿。她所在的《海港》剧组,来北京排练和演出,全班人马就住在我们胡同里的招待所,走路离我们协和大院不到三分钟。我回家后,一边听《林格风》的录音,一边还想着那个端庄、高雅的阿姨。比起她和她的姑姑俞伯母,我们北京人就显得土多了。

 

  过了一天去上课,俞伯母家又多了一个6岁的小男孩,也说上海话。俞老师说,这是俞丽拿的儿子李坚,随妈妈来北京住一阵子。当时我没有工作,院儿里所有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爱找我玩。我一见这个聪明、漂亮的李坚,就把别的小孩都甩了,特别喜欢这个上海“小赤佬” 。每天我学完了英文,等他吱吱呀呀地拉完小提琴后,我们就在院儿里打羽毛球或捉迷藏。

  春去夏至,阵雨之后,峋丽的天空浮现出一道彩虹,蜻蜓在夕阳中展开透明的翅膀,满院子飞来飞去。我给李坚做了个带有竹竿的蜻蜓网子,把着他的手教他捕捉蜻蜓,傍晚再把它们放了。常常等到他妈妈排练完回来或是夜幕降临,我们才各自回家。

  《海港》在京排练、演出结束,俞丽拿和李坚都回到了上海。我出国前,在院儿里又见到过李坚一次,是他让他姑婆俞秀静告诉我他来北京了。他虽然长高了,可还是小孩样儿。俞伯母告诉我,说他改弹钢琴了。这次见面,虽然我们都很高兴,但李坚显得有点儿拘紧。我想,那天真无邪的童真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出国留学后,李坚居然还找到了我的电话,从美国东部的费城往我当时住的洛杉矶加州大学宿舍打过一次电话。我听说他在著名的导师指导下弹钢琴,心里非常为他骄傲。可惜我在研究院的课程太重,我又带着个孩子,所以后来联系就中断了。

  光荫荏苒,二十多年后的2008年,我忽然听说目前成名的小提琴家、钢琴家、指挥家李坚带着他的未婚妻到北京我们住过的老院儿、老楼去访问过,并打听过我两次。真是时过境迁友谊未断啊! 于是我立刻通过上海音乐学院找到俞丽拿,继而找到当时正在北京搬家、目前在巴黎成家、定居,但是经常回国和母亲一起演出的李坚。

  今天,当我听着这母子两人的配合默契、技巧娴熟、感情丰富的小提琴钢琴协奏曲《梁祝》,感到它仿佛是混合着柔和月光与斑斓卵石的孱孱流水,永无尽头...


  2009.2.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