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欣赏(二)借米可充饥,借钱可医贫,先生要借书何用
学经以明道,学史以晓义,小子惟学问是求
苏洵、苏轼和苏澈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了三席。后人在眉山三苏祠门口写下一副对联,称颂他们在北宋文坛的地位: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年轻时期的苏轼早早就名声在外,有点年少轻狂。在自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后来,一老翁拿来一本书,里面有许多字苏轼都不认识。苏轼恍然大悟,明白了学无止境。 于是在上、下联上各添了两个字, 这副对联成了励志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戴名世与方苞有不少对对联的风趣逸事,一直在桐城明间流传。
戴名世家中贫寒,无力购置大量的文史书籍。要想读到这些书,他只好走亲访友,到处借阅。潘木崖是个饱读诗书的明朝遗老,家中有数以万计的藏书。不过,他家的藏书从不外借。 当时,潘木崖对戴名世的名气已有所闻。当戴名世登门造府请求借阅时,他要亲自试试他的才学。他笑着对戴名世说:
借米可充饥,借钱可医贫,先生要借书何用?
戴名世一听,知道这是在出对联考他,略加思索,便恭敬地应道:
学经以明道,学史以晓义,小子惟学问是求。
对的十分工整。可是潘木崖还要为难他们,当晚不给他们油灯和蜡烛,只给了一炉香,引他们上楼看书。
当晚,方苞和戴名世靠晃动香火的微弱光亮,将几十部书的秦汉史一夜读完。第二天一早,潘木崖听说后有点怀疑。 就问他:“你看书的速度怎么这样快”?戴名世笑着回答:“一目十行呀”!潘木崖不禁翘起拇指,赞扬他说:
目及十行称才子
戴名世紧接着回敬下联:
家藏万卷谢恩师
某年五六月间,戴名世与方苞应邀来到沙溪镇讲学。 沙溪镇一位名士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口吟一联:
桐邑大邦,不少七斗二五升才子
戴名世便不假思索地对出了下联:
沙溪小镇,也有四斤十六两先生
妙对!妙对!席间爆发出一片赞扬声。因为一斗等于十升,?所谓“七斗二五升才子”,是把“才高八斗”拆开来讲。一斤旧时为十六两,所谓“四斤十六两先生”,也是有意把通“五经”,用“经”与“斤”的谐音拆开来对。 ?
戴、方走出沙溪镇,忽然见一老叟把一担梨子放在路中央,一动也不动。待戴、方走近时,那老叟笑吟吟地口诵一联语道:
一担重梨拦子路
其中“重梨”是“仲尼”的谐音,“拦”是“难”的谐音,“子路”是仲尼的学生。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仲尼要难一难你们这些学生哩”。老叟在联语中有意抬高自己,显然不是等闲之辈。戴名世灵机一动,把方苞拉转来,朝着老叟笑道:
两个夫子笑颜回
这句话表面是说,我们两个笑颜满面的回来了。其实也是把自己比做仲尼即孔夫子,把老叟比做孔夫子的学生颜回。这个“笑”字当然含有讥讽之意。
戴名世、方苞从沙溪镇来到安庆。两人乘兴去游振风塔,听到一个官员在喊:“大家不要争了,我出一个对联,谁能抢先对出,谁就先上”。戴名世听了高声喊道:“请出上联”。那官员念道:
宝塔六七层,直竖钢鞭驱白日
话音刚落,戴名世就对上了:
城墙千万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对得好!”场上一阵喝彩声,戴名世拉着方苞就去登塔。那官员对方苞道:“你也得对。”接着就把上联念了出来:“
宝塔六七层,层层设门,门朝东西南北
方苞一时对不上,戴名世想到他身上揣着一本历书,便作了暗示。方受启发,马上答道:
历书十二页,页页有节,节载春夏秋冬。
“对得妙!”场上又响起了一片喝彩声。说着两人就游塔去了。
由于清朝康熙皇帝大兴文字狱,《南山集》的作者戴名世被打入天牢。方苞也因为《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狱。好在康熙帝对此案不想扩大,兼之又有不少大臣出来求情,终于下诏赦免了方苞与戴的家族,戴名世也由凌迟处死的酷刑,降为斩首弃市。
据说,在戴名世临刑这天,皇帝特地派一名翰林去监斩戴名世这位翰林。并且对这位翰林说:“临刑前,你要出个对子让戴名世对,对不出照斩,对得出暂缓行刑”。
一代才子戴名世披枷带锁,被刽子手押到了刑场。那位翰林此刻正在思索着那个上联。恰好,有个木匠因造宫殿失误,被逮捕下狱,从他身边经过。他顿时受到启发,念一上联道:
木匠做枷枷木匠
戴名世毫不迟疑,对答如流:
翰林监斩斩翰林
戴名世被屈斩了,死时61岁。那位翰林监斩官违背了康熙的圣旨,也被康熙下旨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