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有四大“宝物”伴我们度过炎炎夏季:冰镇西瓜、北冰洋、滋水枪、游泳场。
读上去还挺押韵的这四大“宝物”,承载了太多儿时的回忆。二十年后的今天,冰镇西瓜还在,找到北冰洋和滋水枪也并非难事,但是当年带来满满回忆的游泳场,却只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首个露天游泳场在什刹海。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只有一个公共体育场——先农坛体育场,设备很简陋。当时号称二百万人口的“文化城”,人们要想找个公共场所打打球、跑跑步、游游泳,是非常难的。
1965年夏天,北京陆续开放了龙潭湖、陶然亭、八一湖等露天游泳池。陶然亭、工体游泳场对我们孩子平常门票是1毛钱暑假时五分钱,露天游泳场都是五分钱。
陶然亭游泳池
炎热的夏季,家长给2毛钱,家住宣武门,从校场口坐上102路电车,游泳池(现在这个站已经改名字了,叫:陶然桥北)站下车。5分钱车票。
这时候肯定有人问了:您怎么不从宣武门上车?我告诉您,那就超过7站地了,票价就是1毛了。2毛钱来回车票花去1毛钱,游泳票5分钱,剩下的5分钱,买根冰棍儿吃,特高兴!
票价是2毛一张。制作很粗糙的白色的半透明的,只有橡皮大小的一张薄纸。上面用红色邮戳盖着你的进场时间和退场时间,通常情况下是2个小时。
您还记得那块的蘑菇池吗?因为有两个蘑菇形状的喷水台,所以大家就这么叫开了。那儿的水也就将将过膝盖。再往里,是2个标准的浅水池,从浅到身1.05米---1.40米,初学者大多在这两个池中学习游泳。
在这两个浅水池的南面,隔着铁栅栏是深水区。您还记得那时候的深水证吗?一个塑料牌儿,最早是白色底儿,印着一个英文字母“R”,要缝在泳裤或者泳衣上,才能进深水区。进深水区游泳的时候那心情可自豪了,觉着自己可厉害了!
再后来,陶然亭游泳池翻建了,就再也没去过。现在想起来,甚是怀念,那里陪我度过了不知多少个炎热的夏季.......
龙潭湖游泳池
你是否还记得,头一次学游泳的那个龙潭湖游泳池吗?崇文的孩子都去龙潭湖游泳。为了修建游泳池,崇文的中学生,分期到此参加义务劳动。
太阳西移的时候伙伴们头顶着湿漉漉的裤衩,用省下的车钱在路边的小店铺四分钱买个兔头吃。大家说说笑笑的往家走,夏天的暑热似乎早已被我们遗忘的干干净净。
公安部游泳池
那时候一到夏天,一群毛头小P孩,穿着拖鞋,光着膀子,一边打一边闹的就去游泳了,就连外院的孩子也想方设法蹭进来玩儿,跟下饺子似的,场面极其壮观。那哪叫游泳池啊,整个一个蛤蟆坑!
听大人说,这个水泥砌成的游泳池在五几年她出生那会儿就有了,可以说这里承载着两代人的美好回忆!
那时侯特别高兴,一起追小女孩,一起呛对方。现在在游泳真没那感觉了,其实要说游泳技术多高超,那真没有,但跟哥们儿一起起哄,是说不出的开心!门口还有刨冰呢!
还有那儿的游泳证、方方正正的大池。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亲切、熟悉……
北京青年湖游泳池
地坛北边有一个青年湖。东城的孩子好多都爱来青年湖游泳,青年湖有一个特别大的戏水乐园。
一直想挑战的那个红滑梯,长到中学了才敢玩。还得欺负欺负不敢玩的女同学,看见她们吓得哇哇大叫才觉得过瘾。
玩到晚上关门,出门来瓶北冰洋,甭管是不是一身漂白粉味儿,也甭管是不是晒得秃噜了皮,下礼拜天到了还得来!
那时候学游泳,也就六七岁。十五六个小朋友一个班,每人都是一个手浮板,一个背浮板。先学憋气,再学泳姿,最后折返游……学的是蛙泳,因为当时只有10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学自由泳。
八一湖游泳场
1971年,八一湖天然水域游泳场。胡敦志/摄
住那片儿的孩子,那时候都特幸福的:看演出必去红塔礼堂,游泳一定去八一湖。
一到夏天,孩子们就撒开欢儿的去玩儿,这可是一年四季里最高兴的时候!当年也没有门票,大家都去八一湖游泳,尽情玩耍,凉快~当年的水特清亮,一眼能望到底儿~
有时候游完泳,随手捡点破皮子之类的东西做胶,黏在竹竿上,对准了知了翅膀一粘一个准儿。
人定湖游泳池
住在人定湖周边的朋友一定知道,当年的湖里可不像现在都是荷花和野鸭子,当时这儿也是个设施新颖的游泳场。
人定湖的游泳场儿童区设有压力水枪,很多“水中王者”在这里登上宝座。最有意思的是在游乐区顶端设有一个两米高的大木桶,蓄满水后整整一桶倾倒而下,不被水流砸倒,绝对称得上是战士了。
没过几年,人定湖的游泳场就关门了,一说是为了归还公园原貌,一说是因为设施维护成本太高。虽然不知道哪个说法才是真的,但那个大木桶,却成为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工人体育场游泳池
忘不了的还有工人体育场游泳池,虽然浅水池永远满满当当的人,煮饺子一样,但是依然享受泡在水里伸不开手脚的那份惬意。当然深水区相对清静些,不过还是老规矩,您得有深水证!
除了上边这些地儿,北京孩子有时候也会去筒子河游两圈。
伙伴儿们往河里一跳,互溅一脸水,一边互相撩水一边就游开了。
时过境迁,随着现代化游泳馆、嬉水乐园的兴起,好多露天游泳场再也没开放过了。这些美好也只能永远停留在记忆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