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教育[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扫除文盲的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超过4亿人口是文盲,文盲率高达约80%。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3亿,其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约0.54亿,文盲率4.08%。
扫盲运动[编辑]
中华民国大陸时期,受教育体制影响,以及连年动荡的社会局势,教育普及长期得不到落实。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5.5亿人口中有超过4亿人口是文盲,文盲率高达约80%。其中绝大多数是工农,妇女文盲又是工农文盲中的大多数。[1][2]例如1949年上海市(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郊外黄渡地区的青壮年中,81.4%为文盲。在贫农、下中农家中找不到识字的人。如黄渡地区沈家浜村1949年前有24户人家,其中有19户三代都没进过学校,各家连一支铅笔也没有,写封信都要去四里地以外的镇上求人代写。当时全中国的小学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仅2368万人。[1]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也都开展了扫盲工作。当时,解放区每到冬季农闲时节,便组织农民读书、识字。这种学习只在冬季进行,故称“冬学”。各地冬学水平不一,组织形式、教材、师资不同,许多冬学还存在重视政治教育、轻视文化教育的情况。[2]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要求,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识字运动委员会”,专门负责领导农民、工人、干部的扫盲教育。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中的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还提出自1951年起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并且颁布了《关于开展一九四九年冬学工作的指示》,指出冬学运动应当在全国农村中普遍试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