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急剧下降反映了一个极其残酷的事实
我前天写了一篇博文《1960年人口预期寿命,中国为24.6岁(其中台湾61.8岁),印度是41.2岁》。登录在【几曾回首】论坛上后收获了好些跟帖。这里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我将它们全部、一字不易地收藏了。
该文的中文资料均取自中国大陆的官方出版物。其中介绍196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取自路遇主编的《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由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出版:
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中国人口出版社的:
中国人口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3月,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社名。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国家财政部出资的中央级出版机构和文化企业,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全国百佳出版单位。设有董事长1名,总经理1名,总编辑1名,副社长1名,党委副书记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出版界跨世纪领军人才1人,正、副编审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8人;高级经济师1人;员工以博士、硕士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主。
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范围是:卫生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教材、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专著,大众健康和食品安全、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优教科普读物,形成了人口科学、孕产育儿类、少儿类图书众多品牌。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儿童早期发展等方面的音像出版资源在本领域处于优势地位。自建社以来共出版图书3000余种、电子音像出版物300余种。
中国人口出版社获全国奖20多项,获部委、行业奖50多项,获奖率占20%以上。30多项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其中重大出版工程4项;4项重点选题入选迎接党的十八大、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选题。2001年,《“十五”规划战略研究》荣获第八届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2012年,《鲜艳的红纽带》荣获第十二届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2014年,《从人口变迁看民生发展》获得第三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董事长、党委书记陶庆军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先进人物奖。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图书市场上,作为一家中小社——中国人口出版社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创新,已连续七年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人口出版社发生了巨大变化,事业得到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成果引人注目;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得到升华,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朝气蓬勃。
“十五”以来,人口社先后有20种图书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图书奖项,还有一部分书填补了人口理论的空白。出版社紧紧围绕人口计生委的中心工作,把各级计生部门和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需求作为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出版的图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也让出版社在计生系统树立了和谐、创新、奋进的新形象,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中一个重要宣传窗口。
《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内介绍了196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24.6岁,其中男性为24.3岁,女性为25.3岁。该书并注明此资料来自JudithBanister所著 China's Changing Population 一书。下面是这本书和相关资料及来源:


2009年,中国人口出版社又出版了《 新中国人口六十年》。其中再一次引用Judith Banister所著 China's Changing Population 一书的资料:196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24.6岁,其中男性为24.3岁,女性为25.3岁。并介绍说,Judith Banister是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死亡率调查和生育率调查数据推算而得,推算大饥荒非正常死亡3000万人:
《 新中国人口六十年》进一步解释说:“1960-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死亡率剧增,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增加,使平均寿命下降:
以上的资料和解释全部来自中国官方出版物。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今天中国官方权威出版机构能够经由其全面、科学、审慎的出版物对当时的残酷现实有所承认、有所反思,有所总结,是很难得、很负责、很值得肯定的。改革开放后大陆的经济高速发展,今天新一代、更新一代年青人都无法想像我们国家曾经有过那种悲惨的岁月。只要它不再重现,那是我们民族的福音。所以,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人,要向他们忆苦思甜。像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的:”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为什么那几年婴幼儿死亡率会增加?除了饿死之外,我认为:当时极度贫困的农村,尤其是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早产、营养不良、佝偻病、婴幼儿对疾病的免疫能力特别差,最多见的是腹泻和肺炎,而家庭经济的困迫又使他们的父母没有能力求医而死亡。24.6的人口预期寿命,反映了这一残酷的事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