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住宅建设 zt

来源: puyh 2019-06-30 10:25:1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8849 bytes)

首页 --上海通志->--第二十六卷城市建设->--第五章房屋建设->--

第三节 住宅建设

2008/7/14 14:54:40

 

    一、住宅总量

    市区住宅 上海开埠前,上海县城厢内建筑造型为江南传统民居,大多为砖木立帖式平房。开埠后,外国人居留地和租界内出现洋房。19世纪50年代,小刀会起义,县城内外的地主富商大批迁居租界,英商在今河南路以西浙江路以东一带,采用欧洲住宅的联排式布局,建造大批简陋、拥挤的木板房。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美租界内有以“里”为名的住宅8000余幢。此后,江浙两省富绅为逃避太平军,蜂拥迁入上海租界,租界人口骤增,地价暴涨,木板房里弄急剧发展。19世纪70年代,因易酿火灾木板房逐步拆除。河南路宁波路一带,出现后来被称为老式石库门的砖木立帖联排式里弄住宅,并在上海县城厢内外、租界大量兴建。20世纪初,占地较小、布局紧凑的新式石库门和广式里弄住宅应运而生。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出现新式里弄住宅、花园住宅、公寓等住宅。同时,苏州河、肇嘉浜等沿岸,沪宁、沪杭铁路市区段外地移民搭建的简屋棚户日益增多。

    1949年,全市市区有2359.4万平方米住宅,新式里弄、公寓和花园住宅794万平方米,占33.7%,主要分布在今徐汇、长宁、静安、卢湾等区部分地段。余为旧式里弄房屋和棚户简屋。1952年,市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1952年起,发展工人住宅。是年,曹杨工人新村和2万户新工房建成。至60年代,全市新建住宅主要建于市区边缘地带、近郊工业区和闵行、嘉定、吴淞、松江等卫星城。同时,改造部分棚户简屋,并填空插建。1950~1966年,全市建成住宅895万平方米,年均52万平方米,多为2层或4~5层住宅。

    1966~1976年,全市建造住宅642万平方米。至1968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1974~1979年,每年建房135万平方米。其间,出现了解放后首次建造的高层住宅漕溪北路、田基浜等高层住宅。

    1980年3月,上海市住宅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住宅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新建住宅与改造修缮旧房相结合,制订新居住区开发规划。1980~1990年,竣工住宅4574万平方米,年均416万平方米。发展住宅小区建设,基本建成30多个。

    90年代,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住宅建设资金,利用级差地租,进行土地批租,利用外资改造旧区。1991~1995年,全市竣工住宅3780万平方米,年均756万平方米。1995年,竣工住宅1509万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平方米。住宅质量、标准提高,多层住宅一般为6~7层,高层多为20~30层。建成康健、曲阳、古北、中原等新村、小区。至1995年,拆除棚户简屋约1163万平方米,新辟和扩建240多个新村小区,约54万户162万人迁入新居,为3.2万个住房特困户(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下)提供住房。

    浦东新区是住宅建设最快的城区之一。1990~1995年,住宅竣工面积2051万平方米,兴建9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区11个,3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区19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村25个,包括潍坊、梅园、竹园、锦华、三林苑、御桥等小区。

    农村住房 农村农民住房历来多为农民私人置有,世代相传。大多为立帖式平房。1958年,上海县群力公社建成全市第一个农民新村俞塘农民新村,为2层楼房。70年代起,全市大批农户平房翻造为一上一下、二上二下的砖木结构楼房。80年代,又翻建为砖、混凝土楼房,有的翻建成洋房式样。1989年,上海县马桥乡旗忠村统一规划,建成农民新村。每户独立,为2层楼房。1991~1995年,全市建造3677万平方米。85%以上农户迁入新居,村镇人均居住面积23.35平方米。

image

image

    二、传统住宅

    开埠前,上海住宅具有江南传统建筑特点,多为平房,有4种:(1)立帖式单砖壁砖墙、木椽屋面、青瓦盖顶的平房。一般为三开间、五开间一字排。(2)庭院式住宅,砖墙立柱,穿斗式木构架,榫卯组合,圆木柱承重。平面布置为一正两厢的数进绞圈房子,有的由两个以上组成多进式宅第,附有花园。(3)花园住宅,外围垣墙,大门内外设影壁。若干进,各进有天井或庭院。主轴线依次排列为大门、轿厅、客厅、正房(有的为楼);两侧轴线有花厅、书房、卧室。屋顶多为硬山式,有封火墙,式样有玉山屏风墙、观音兜等。宅内多有砖木雕饰。上海县比较知名的花园住宅如露香园、也是园等,多早年毁废,惟留路名。(4)茅屋,竹屋架,泥巴墙,为数最少。至20世纪80年代,开埠前建造的民宅,所存不多。市区惟南市老城厢尚有少量古代住宅遗迹可寻。今市区尚存的古宅主要分布在南市区,知名的有世春堂、九间楼、书隐楼等。

    世春堂 在南市区梧桐路137号。原为明嘉靖年间左都御史潘恩之府第,雕墙峻宇,重轩复道,甲于海上。后楼全用楠木,涂金染彩,丹垩雕刻。明末改为天主教敬一堂,后改作学校。

    九间楼 在南市区乔家路234号。建于明万历年间,大学士徐光启府第,大部毁于火灾,存后乐堂,称为九间楼。上海沦陷期间2间被毁,今存7间,梁柱、斗拱、楼板为明代旧物。

    书隐楼 在南市区巡道街天灯弄。清乾隆年间户部尚书沈初宅第,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前部建有轿厅、大厅、船厅、话雨轩和戏台。后部为二进2层走马楼,四周围有3.6丈高封火墙,楼内砖木雕装饰颇具艺术特色,称誉沪上。今后部保存尚好,是上海市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建筑。

    三、老式里弄房屋

    19世纪50年代起,上海出现里弄房屋。1949年,全市市区有以石库门为主的老式里弄房屋1242.5万平方米,占市区住房建筑总面积52.7%。建筑式样有老式和新式石库门、广式里弄房屋及简易工房(老工房)等,主要分布在黄浦、虹口、杨浦等区。

image

    老式石库门 老式石库门的里弄平面布局源于欧洲联排式住宅,房屋毗连成列,各单元脱胎于江南纹圈民宅。立帖式砖壁,外墙用纸筋石灰。前院缩小为天井。石条门框,上砌凹凸花纹,两扇乌漆大门,一对铜(铁)门环,与官府仓库大门相似,故称石库门,成为此类房屋的代称。老式石库门房围墙与檐口相齐。每个单元两端砌有马头或观音兜压顶封火山墙,屋面铺青黑色蝴蝶瓦。大门在房屋中轴线。房屋三间两厢,楼下正中房间称客堂,前有落地长窗,左右为次间和厢房。客堂后面设木楼梯,楼梯中部拐弯处有房间,称亭子间。客堂上面的房间称客堂楼,两面是厢房。整幢房屋面积约100~200平方米。代表住宅有宁波路河南路兴仁里,中山南路绵阳里、敦仁里等。清咸丰二年,在宝善街(今广东路286~300弄)的公顺里最早建造,到1949年主要集中于黄浦区的宁波路、浙江路等地段。20世纪80年代,住宅部分拆除,部分保留原有建筑风貌,改造内部设施,成功的有南市区蓬莱路252弄等处。

    新式石库门 1912年,首幢房屋在铭德里(今汉阳里)建造。称作改良式石库门房屋,大多建造于1919年以后。单元面积小于老式石库门,常为单开间或两间一厢的长条布局。保留老式石库门外观与平面布置,房屋结构有所改进:立帖式改为砖墙承重,用人字屋架和人字山墙,有的局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数3层,层高略有降低,有的还建有阳台。外墙改为清水砖墙。大门门框改为斩假石或汰石子。建筑装饰局部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入口处一般有半圆形成三角形山花,在砖券、柱头等部位出现西式装饰。有抽水马桶。里弄规模较前扩大,弄道放宽。到1949年,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地带,典型的有新闸路斯文里、建国西路建业里和厦门路新德里等。

    广式里弄房屋 出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行列式排列,房屋以单开间毗连,2层,不设天井,后为单披灶间,正面多为木板墙。房屋低矮。底层正中开双扇板门,两侧开木窗。因外观似广东城市住宅,故得名。主要集中于地价便宜的地段或工厂附近,典型的有虹口区鸿安里,杨浦区八埭头、华忻坊等。

    简易工房 又称旧工房,出现于杨树浦、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曹家渡、周家桥一带,厂方建造于工厂附近,单开间联列简易房屋。排列紧凑,设施简单。专供厂内低级职员和技术工人居住。多见于普陀区长寿路一带。

    四、新式里弄房屋

    新式里弄房屋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一般为联接式住宅,结构、装饰较好,装有卫生设备,有的还有小花园、矮围墙、阳台等设施。可分为新式里弄住宅、花园里弄住宅、公寓式里弄住宅3类,主要分布在静安、徐汇、长宁、虹口、卢湾等区。1949年,全市有469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面积19.9%。1995年,有454万平方米。

image

    新式里弄住宅 1924~1938年,新式里弄在虹口、静安、卢湾、徐汇、长宁等区先后建造。在新式石库门住宅基础上演变而来。布局、结构、装饰均仿照欧式联排住宅。房屋进深较石库门住宅浅,布局较紧凑,开间加宽,窗户扩大,通风采光较好。起居室、卧室、浴室、厨房等功能区划比较明确,楼梯坡度改缓,每幢装有水电卫生设备。大多为中产阶级家庭独住。分布于静安寺到中山公园,重庆南路到徐家汇一带。典型的有淮海中路尚贤坊、愚园路愚谷邨等。

    花园里弄住宅 19世纪末,有少量建造。20世纪20、30年代发展较快,主要分布在徐汇、卢湾、长宁、静安等区。房屋排列分联排式、独立式和双联式3种。房屋前面围有花园,面积有的超过建筑用地。房屋平面为前后间半式或横向双间式,外观大多为西班牙式、法国式、混合式、现代式。早期以砖木结构为主,后期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有3层和4层。建有梁挑或板挑阳台,注重朝向及通风采光。建筑装饰比较自由,墙身常用水泥拉毛或粉刷成各种颜色,有的在门窗及平台、门廊等处砌砖拱装饰。屋架有的用毫氏式屋架,2坡或4坡顶屋面,用红瓦或瓦楞白铁。有的用孟沙氏屋架,利用屋架内空间做假层,并在屋面上开老虎窗。后期有的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面,隔热用钢丝网吊平顶。设备完善,装有壁炉、煤气及卫浴设备等。卧室内大多设有壁橱。典型的有沙发花园(今淮海中路上方花园)、建国西路懿园、泰安路115弄等。

    公寓式里弄住宅 大多建于20世纪30、40年代。总体布局呈里弄分布,一幢内有若干套完整的单元,每单元一户。幢与幢间设弄口大门,弄内绿树成荫。建筑组合以半独立式的为多,也有独立式或联列式。房屋外观有西班牙式、法国式和日本式等。层数一般为2~4层、层高在2.8~3.2米。屋内有公用楼梯进入各单元,每单元内设有起居室、卧室、浴室、厨房。起居室前大多设有阳台。室内装潢讲究,设备标准较高,外墙用清水墙或拉毛、压毛水泥饰面。屋顶大多为红瓦或筒瓦的两落水屋顶。典型的有新康花园(淮海中路)、亚尔培公寓(今陕西南路陕南村)等。

    五、花园住宅、公寓

    花园住宅和公寓多分布于徐汇、长宁、静安、卢湾等区,房屋建筑标准较高。1949年,全市市区有325.1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面积13.8%。其中8层以上的公寓有42幢、41万平方米。

    西式花园住宅 一般为四面或三面临空。装修精致,备有客厅、餐室等独立式、组合式、别墅式住宅,有数套卫生间、大面积厨房,还附有较宽阔的花园草地,建有汽车间、门房等附属建筑。早期建筑多仿欧美文艺复兴式样,中期多为西班牙式,后期注重功能与形式之兼顾,布局趋于自由。

    公寓 分层住宅,各有室号、专门出入,成为独立居住单位。设有客厅、阳台、一套或数套卫生间,装修精致,用优质松木等地板,有的墙面饰护墙板,厨房贴瓷砖,配碗橱、壁橱、瓷盆等。8层以上的公寓大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地方,因地产产权界线限制,根据基地地形进行设计,形成各式各样的平面。沿街底层常设计为店铺、商场,楼上以不同间数的单元组成标准层。内部有暖气、煤气、热水设备和垃圾管道,垂直运输依靠电梯,并设有汽车间、回车道和花园草坪。造型装饰大多采用现代风格,少量建造较早的带有欧洲古典主义装饰特征。解放后,部分高层公寓改作宾馆、饭店,部分花园住宅改由机关团体使用。80年代以后,部分花园住宅基本恢复原样。1995年,全市有花园住宅、公寓290万平方米。

image

    丁香花园 在华山路849号。19世纪50年代建美国式的乡村别墅。李鸿章私宅,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34平方米。主楼和副楼均为砖木结构假3层,主楼正中凸出呈梯形,副楼正中凸出部分呈半圆形,花草树木环绕四周,建筑格调清新明快。几易园主,年久失修。1988年,整修扩建为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爱俪园 清宣统三年(1910年),英籍犹太人哈同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铜仁路一带)建成。占地200余亩。园内建有亭台楼阁、学堂、尼庵,建筑式样中西混合,上海规模最大的私人花园住宅。40年代废圮。1955年,废址建造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

    周公馆 在思南路73号。建于1920年。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占地448平方米,建筑面积625平方米。住宅楼为一底3层砖木结构,底层楼外设露天扶梯,楼内设盘旋式柚木扶梯。南向内阳台,饰花铁栏杆。1946年,以周恩来将军寓邸名义租赁,作为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1979年,辟为纪念馆对外开放。

    嘉道理住宅 在延安西路64号。仿古典式花园住宅,因外墙贴面多用大理石,又称大理石大厦。始建于1918年,1931年竣工,耗资100万两白银。造型端庄,门楣精雕细镂,装饰富丽堂皇,具有19世纪法国宫廷气派。1953年,改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华懋公寓 在茂名南路59号。建于1925~1929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共13层,高57米。建筑平面为双凸形。外墙用棕色面砖间以石料窗框和垂直线条,力求取得高耸的效果,窗樘外口用斩假石。设7部电梯,各层均有单独的冷暖气装置。上海市区西部的标志性建筑。1951年改为锦江饭店北楼。

    沙逊别墅 在虹桥路2409号。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有大片草坪。建筑为英国乡村别墅式,平面采用不规则布局,屋顶陡斜,两坡红瓦,黄色山墙露出黑色木屋架。内部装修全部使用柚木和橡木,刻意营造乡土气息。今为龙柏饭店一号楼。

    马勒住宅 在陕西南路30号。建于1930~1936年。北欧哥特式风格,以造型独特著名。立面凹凸变化复杂,琉璃瓦屋顶陡翘,尖塔高耸。内部装饰多用木制,考究而繁琐,营造一种童话意境。1950年,改为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楼。

    王伯群住宅 在愚园路1136弄31号。建于1931~1934年。仿西班牙城堡式花园住宅,占地7186平方米,建筑面积2158.8平方米。主楼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厅房30余间。客厅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梁柱平顶,彩绘。起居室、书房、卧室西式装饰。地板用柚木,嵌成图案。扶梯用紫铜,仿古铸造花纹。原为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王伯群私邸,1940年为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官邸。1960年,改作长宁区少年宫。

    峻岭公寓 在茂名南路59号。建于1933~1934年。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中部高18层,东西两翼高13层,拱桥形平面,主立面以垂直线条作为分割,外墙贴以棕色成砖,门厅入口用大理石墙面及台阶。1949年,改称茂名公寓,1951年改锦江饭店中楼。

    毕卡第公寓 在衡山路534号。建于1934~1936年。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15层。采用钢框架结构,半圆形平面,从形体到局部完全采用现代主义设计手法。1960年,改为衡山饭店。

    戤司康公寓 在淮海中路1202~1220号。建于1935年。高13层,建筑面积9062平方米。设计讲求简洁高雅,强调简单的立方体体形和水平线条,并注重空间的通透。1954年,改称淮海公寓。

    姚氏住宅 在淮阴路200号。建于1948年。占地6.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主屋2层,混合结构。整体设计简洁明快。住宅平面为套间布置,极少走廊,立面采用不同的层高分别各层功能。起居室顶棚可以滑动启闭,引入室外绿化。为上海现代花园住宅的典范。今为西郊宾馆4号楼。

    六、棚户简屋

    棚户简屋集中于吴淞江(苏州河)两岸、铁路两侧、工厂周围空地,多为劳苦民众栖身之所。1937年八一三事变,闸北、虹口、南市一带民房被日军炸毁,大批难民在废墟上建造草棚和窝棚(“滚地龙”)。抗日战争胜利后,市区人口膨胀,棚户简屋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1949年,全市市区有棚户、简屋约19.75万间,建筑面积322.8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量13.7%。

    棚户、简屋多以毛竹为柱,芦席作墙、破毡盖顶、竹篱充门、低矮无窗。有的称为“弄”,实际排列拥挤混乱,没有弄堂道路、水、电、下水道等市政设施,泥泞满地,臭气冲天,居住条件极差。

    50年代,改造棚户简屋。首先修筑道路,开辟火巷,填平臭浜,埋设管道,设置给水站,供应电力照明、建造公共厕所和垃圾箱,改善居住环境。60年代,先后对蕃瓜弄、肇嘉浜、西藏北路等棚户区进行改造。1958年,部分市郊结合部划入市区,棚户简屋数量增至458.8万平方米。1980年起,市政府结合市政工程、“三废”治理和房地产开发,有计划地对棚户区进行集中成片的大规模改造。至1995年,拆除棚户简屋300多万平方米,药水弄、西凌家宅等棚户区变成新居住区。1995年,尚剩85万平方米。

image

    蕃瓜弄 在闸北区天目中路北侧、沪宁铁路南。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原为姚家宅桥,民房全部毁于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炮火。嗣后,难民搭建棚屋,到1949年有2.69万平方米,其中用芦席搭成的半人高“滚地龙”占63%。是年,弄内有居民1.6万余人,大部分为苏北籍居民,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棚户区。1963年,列入市政府第一批棚户区改造计划。到1965年,“滚地龙”全部拆除,部分草棚翻建成瓦房。1963~1965年,进行全面改建工程,建造5层住宅31幢,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

    药水弄 在普陀区常德路东、澳门路北、西康路西、苏州河南。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上海大型棚户区之一,有棚户简屋4000多间,居民3000多户、2万余人。1953~1956年起改造,棚户翻建为瓦平房或2层楼房。到1959年,有2300多户草棚翻建成砖瓦房。1985~1992年,又全部改造,建成多层住宅21幢、3.3万平方米,高层住宅26幢、7万平方米。

    七、新工房

    1951年,上海市政府在市区边缘地带、与工业区保持一定距离而交通又较方便的地段,规划9个工人住宅建设基地。1951年9月~1952年5月,在普陀区边缘、曹杨路旁建成曹杨新村。有48幢2层联列式砖木结构楼房,可居住1002户,称新工房。上海开始发展新工房建设。

    1952年8月,市政府统一投资、统一设计的“2万户”住宅工程启动。至1953年9月,建成长白一至二村、控江一至二村、凤城一村、甘泉一至三村、鞍山一至二村、曹杨二至六村、天山一村、日晖一村等17个工人新村。此后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仿照曹杨新村住宅和“2万户”式样,投资建造工人住宅。1952年,开工住宅68万多平方米。1953~1958年,崂山、宜川、真如、广灵等住宅建设基地,成批建设161个新村。至1958年,全市有国家建设的新工房468万平方米、201个工人新村,居民约70多万人。最初工房房型单一,大多为2层,卫厨多户合用,立帖式砖木结构。50年代后期起,改为砖混结构,有的采用小梁薄板结构,层数3~4层。灶间改为2户合用或1户独用,卫生间内安装坐便器。有的设阳台。70年代末,加层扩建,分层设置卫厨设施,扩大居室面积。80年代中期,改造“2万户”等工房,翻建多层或高层住宅。至1990年,在原“2万户”住宅区域内,经过扩建、加层和拆除重建,建筑面积由6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164万平方米。

    曹杨新村 又称“1002户”新工房,上海第一个建成的工人新村。第一期工程征地200亩,建成48幢住宅、167个单元,1002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用立帖式砖木结构,2层楼,高6米,房屋间距13米,行列式布置,组成3个街坊,楼内建有多户合用灶间、厕所。1951年动工,1952年建成。产业工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迁入。此后,曹杨新村多次扩建、改建,建筑标准逐步提高。1995年,新村占地180万平方米,建有2~6层住宅718幢,高层住宅10幢,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居民3万余户、12万人。设有中小学、医院、幼儿园、文化馆、影剧场、游泳池、公园等公建设施。绿化覆盖率达34%。

    “2万户新工房” 1952~1953年,在杨浦、普陀、长宁、徐汇区统一规划设计建造,控江、长白、凤城、鞍山、甘泉、玉田、天山、日晖等8个工人新村总称。有住宅1052幢,建筑面积55.2万平方米,可居住2万户,平均每户27.6平方米。设计标准统一:5开间为1单元,前部2层楼,后部1层披屋。楼上地板,楼下水泥地坪,厨房、厕所、洗衣槽集中底层,5户合用。建筑标准较低。80年代以后,部分住宅进行加层扩建,增加建筑面积,煤卫设施分设,改善居住条件;部分拆除重建。

    崂山新村 浦东地区最早建设的新村。在浦东大道以南,占地12.6万平方米,建有169幢住宅,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6795户。第一期住宅1954年建成,房屋排列基本为南向,房屋行距18米,利用房屋转角布置院落式,楼外有小花园。3层砖木结构楼房,人字形平瓦屋面,清水砖墙。每层可住4户,有6间卧室和1个厨房、2个抽水马桶间、1个浴室和洗衣间,房间全部用木地板,设有壁橱。第二期工程建于1955~1959年,3层砖木结构,厨房和卫生间2户或3户合用。60、70年代,扩大基地,建设第三期工程。建造4~5层混合结构住宅,厨房、卫生间仍为合用。80年代初,建5~6层混合结构住宅,有独用阳台、厨房、卫生间。

    八、多层住宅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多层住宅逐步成为上海新建住宅的主要类型。60年代,4~5层居多,70年代开始多为6~7层。

    多层住宅与新工房相比较,层数增多,房屋结构由砖木结构改为混合结构,部分墙体用砌块代替粘土砖,楼板、楼梯用混凝土预制构件,机械吊装施工;平屋面屋顶,建水箱,用于4层以上住房供水;立面设外挑或内置式阳台。70年代前,房屋排列多为一字型,外立面水泥饰面。80年代起,排列趋向周边式、庭院式,阳台式样、入口处理、立面装饰用涂料或马赛克、面砖;内部格局大多独门、独户、独用阳台、独用厨房、独用卫生间,房间明、厨房明、厕所明。住宅新村公共服务设施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布置,同步建造,基本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环境绿化以小块绿地为点,沿路绿化带为线,小公园或花圃为面,形成较好的居住环境。

    彭浦新村 1958年,为辟建彭浦工业区配套建设。第一期工程亦称老彭浦,建造住宅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入住居民1200户。1978年,扩建二期、三期(二村、三村)工程。至1978年,建成多层住宅397幢,建筑面积42.63万平方米,入住居民6000多户。1980年开始,扩建彭浦居住区,建设第四至九期(四村至九村),占地面积264.2公顷。1958~1995年,建成多层住宅面积134万平方米,高层住宅50万平方米,公建设施35万平方米,为上海持续开发建造的规模最大的新住宅区之一。

    闵行一条街住宅 1958年,上海首批建设的闵行卫星城配套设施。首期工程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11幢4~6层楼房。多数为楼下商店、楼上住宅,少数为独立的旅馆、饭店、商厦、影剧院、邮电大楼等。阳台有大、小和挑出、凹进多种,栏杆用民族形式的花格。

    曲阳新村 1979年8月~1989年9月建,在虹口区东北角。占地78.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87.57万平方米、公建建筑面积16.14万平方米。有1.74万套住宅,多层住宅占73.5%,可居住5万人。投资2.62亿元。工程评为上海十佳建筑之一。以大规模居住区为单位进行规划。住宅建筑设计,高层住宅楼按第七个五年计划标准,独门独户,有封闭式厨房、卫生间,并设厅。多层住宅按第六个五年计划标准,有6种类型。公建配套设施分3级设立服务网点。配建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教育设施,有3条公交线路与市中心相连,道路两旁及屋前屋后均绿化,点缀建筑小品。

    甘泉新村(北块) 1987~1995年建造,在普陀区西北角。占地面积43.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8.18万平方米、公建6.38万平方米。可居住8000户,分为4个居住街坊。总体布局以总弄为中轴线展开,每个组团都有宽阔的绿化空间。小区内有半封闭广场、标志性雕塑、花坛、建筑小品。绿地4.6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1.6平方米。甘泉苑绿化追求城市生态平衡,小区分成5个组团,以树、花、草组成造型各异、风格多变景观。

    田林新村 在漕河泾地区。占地95.3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18.4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6.79万平方米,共280幢,18531套住宅。居住人口约9万人。布局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相结合,条状和点状相结合,成组布置,总弄出入。住宅一般采用南偏不超过18°,间距一般为檐高的1.1倍,点状住宅灵活布置,统一中有变化。绿化布置点、线、面相结合,有50~100米宽的滨河绿带,小块公共绿地,宅前宅后栽花种草,坊内道路种植行道树,新村内曲径盘绕,四季常绿,月月有花。绿化覆盖面积1.8万平方米,覆盖率35%。1981~1995年,建有一至十三村,竣工建筑面积104.6万平方米。其中多层住宅50万平方米,高层住宅30幢,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公建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

    康乐小区 在漕河泾地区。康健新村一部分。1991年7月~1992年建设。上海住宅建筑设计多样化的样板小区,获上海市白玉兰奖。建筑面积11.88万平方米。有20多种房型,一部分采用1991年全市住宅设计竞赛的优秀设计方案,一部分采用建设部第二批城市住宅小区试点方案。住宅讲究朝向,通风采光。总体设计新颖,小区分4个街坊,分别建4层、6层楼,楼宇前后错开,有机组合,和绿地、广场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住宅组群。公建设施吸收上海传统里弄公建布置的长处,大集中,小分散。

    三林苑 在浦东三林地区。1994年5月~1995年建设。建设部第三批城市住宅试点小区之一。占地15万平方米,有多层住宅37幢,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公建面积3万平方米。以院落式和里弄式住宅形成5个组团。里弄出入口采用上海传统里弄住房过街楼、过街雨篷设计。房屋底层架空,便于防潮和住户寄放车辆。顶层用带隔热层的坡瓦屋面和老虎窗。住宅大厅小卧室、南北双阳台、水电煤三表出户、管道风口布置规范化、室内粗装修。绿化面积1.19万平方米,中心绿地约7000平方米,环境和谐宁静,住宅外观色调淡雅。

    九、高层住宅

    1975年,上海建造解放后第一批高层住宅漕溪北路高层。1976年,建康乐大楼,1977、1978年,建华盛大楼、陆家宅高层、田基浜高层等。层数11~16层,建筑高度37~53米。建筑沿城市道路行列排列,均为一字型外廊或内廊。建筑标准、房型与多层住宅基本相同,户均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开间3.3平方米,层高2.8米,卫生间2.5~3.3米,厨房与户内通道共用,面积3~4平方米。

    1981~1987年,全市建高层住宅130多幢,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层数15~33层,户均建筑面积60~65平方米,开间3.2~7.2米,有1房1厅、2房1厅、3房1厅,设封闭式厨房和预置三件套洁具的卫生间。建筑平面大多南向,增设东、西向户。造型布局,条状平面的有错层式、跃层式、曲折式等,点状平面的有蝶型、Y型、X型、风车型、方型、八角型等。外墙装饰用涂料、面砖和马赛克等。1985年,香港新鸿基公司在雁荡路建造雁荡公寓。此后,外商开始投资高标准住宅和商办住多功能大楼。层数24~30层,层高3米上下,户均建筑面积100~200平方米。房间宽敞,功能齐全,预置冷暖设备、电话和通讯设施,厨房、卫生间采用进口设备。立面造型具有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如龙柏公寓、启华大厦、锦明公寓等。

    为适应上海软土地基,一般采用桩基或桩基加箱基的基础形式。结构抗震按7度设防,15层以下的多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剪结构,15层以上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后来又发展内浇外挂和大开间剪力墙结构体系。施工中采用滑模、降模、工具模、大模、爬模等新工艺。

    1975~1995年,全市建造高层住宅542幢、1016.7万平方米。其中1975~1980年建成24幢、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1981~1985年建成109幢、90.2万平方米,1986~1990年建成329幢、355.8万平方米,1991~1995年建成80幢、549万平方米。

    漕溪北路高层 在漕溪北路750~800、850~900、950~1000号。建于1975~1977年9月。6幢13层和3幢16层住宅楼。占地面积3.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L”型条状建筑平面。外墙局部贴棕色面砖,其余为淡黄色干粘石。施工用墙体滑模、楼板降模工艺,内墙分隔和装饰立体交叉施工。

    吴兴路高层住宅小区 在吴兴路246弄。1985年建成。3幢Y型15层和1幢10层条状住宅,并有商业网点、托儿所、变电房、泵房等辅助建筑。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外墙面用淡黄色马赛克贴面,北立面自上而下统长玻璃窗配以竖线条装饰板。每个楼层4户,每户有2个阳台。80年代建造标准较高的公寓类住宅。

    爱建公寓 在宛平南路590号。1983年建成。一、二号楼为上海解放后首批高层商品房。15层,高44.5米,建筑面积8805平方米。设计采用塔式“井”字平面,每层6户,每户都有朝南房间、厨房、浴厕(均安装三件套设备)。厨房间装有不锈钢水盘、煤气灶、煤气加热器、排气扇及组合吊橱、配置柜等设施,每户设有共用天线、电话插座。

    雁荡公寓 在雁荡路107号。1985年建成。解放后上海建造的第一幢中外合作设计建造的高层公寓。十字形平面,内天井,现浇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各层楼板为预应力叠合梁板。28层,高83.5米,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工程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

    太阳广场大厦 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1995年8月建成。占地1.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1层、地上29层,两幢对称的双塔式主楼。多功能综合楼,302套住宅,4.86万平方米。另有办公用房、商场、健身、娱乐等设施。停车泊位161个。

    古北新区高层住宅楼群 1987年3月,市政府对古北新区试行土地批租,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批租土地136.6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233.7万平方米,以建造高标准外汇商品住宅为主。基地分3个区域,临近虹桥路的三区先行开发。第一期工程建于1989年3月~1994年底,建成钻石公寓、宝石公寓、翡翠公寓、明珠大厦、万科广场等40幢高层住宅及88幢别墅。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第二期工程建于1993~1995年,建成维多利亚大厦、维也纳公寓、罗马花园公寓、巴黎公寓等高层住宅22幢,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锦明公寓、金桥大厦 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于1990年。锦明公寓为2幢28层大楼,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设有296套居室。金桥大厦为圆柱造型,外墙饰以墨绿色面砖,主楼30层,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设有144套居室。楼内设有双电源供电、分压给水紫外线灭菌、防盗呼唤系统等装置。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