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妙笔生花改公告
1971年7月16日上午10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准时播出了《公告》: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公告》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和磋商,都有其丰富的内涵,除了反复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双方会晤不是针对第三国以外,《公告》的最大特色是突出了“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然后才是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出邀请的。这种区别于以往的别致的邀请方式,表明了尼克松来访,美国方面是主动的。
据王海容女士回忆,基辛格坚决不同意“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 一段文字。因为他认为这样写,成了总统自己“邀请自己”。
周总理最后在“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面加上“获悉”二字,妙笔生花,终于使公告获得通过。
《公告》的播出时间是由中美双方商定的,定于北京时间7月16日上午10点播出。 这一时间的确定,更多地是考虑到美方的要求。北京时间16日上午10点,正是美国东部时间15日晚上10点。这是美国广播电视收听和播放的黄金时间,可以造成轰动效应。
在美国,《公告》是由总统尼克松直接发布的。在中央台播出《公告》的同时,尼克松总统罕见地走进了设在洛杉矶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播音室。在当地时间下午7点钟(华盛顿时间晚上10点),喜形于色面对新闻记者和美国观众,发表被他称为“事关国家大局的重要的”简短公告。这消息像一阵飓风,迅猛吹遍了美国和西方世界。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携夫人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从这一刻起,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国际关系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据王海容女士和其他人回忆,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以后,毛泽东患了重病。缠绵病榻的老人家,已有七八天很少起床和久坐了。在尼克松来前,还休克过一次。原来准备与尼克松只谈15分钟,后来谈了一个多小时。期间,毛主席的身后一直备有氧气,护士也将强心剂推进针管。送走尼克松后,毛泽东脸色苍白,护士立即给他吸氧。(《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孔东梅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
周总理当时已查出癌症,四年后周总理和毛主席先后逝世。他们为国操劳,在晚年完成中美关系的战略转变。受此影响,继而出现了全球性的“中国热”。许多国家进一步调整与中国的关系,英国、荷兰、西德、希腊、日本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