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此更正:当年中国一个汽车轮胎也不生产 ZT也聊中国汽车史

来源: 2019-05-09 11:08:0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是忍不住要说话,有些人忍不住要洗地。他们比我勤劳,向他们学习。

说话马虎点。我说了当年中国一辆汽车都不生产。是说一网友回忆其父当年在上海,家里可以有汽车。别人羡慕他家豪富时,此网友故作惊讶:我家就是一般工薪阶层啊?卡哇伊!多么清纯无邪的春秋笔法。当然不排除是B格高超。

当年上海居大不易。蓝苹已是二流演员了,一个月三十块大洋,到了月底没钱吃饭硬抗几天。商店包吃饭伙计的一月一块大洋,掌柜账房十块二十块。想要工资高,需会洋话进洋行。当然,春秋笔法也可以说:而他父亲并不是有钱人家庭出身。。。

春秋笔法也可以说:一辆不产把话说绝了。所以民国就生产汽车了。。。转折亲下来就是妥妥地民国生产汽车不是有钱人家也都有或买得起汽车了。。。转折下来就是我们到今天还赶不上当年了。。。

我是不是要说清楚中国当年一辆家用汽车也不产就没人指责了呢?在这里不可能,因为春秋笔法就是不允许说清楚的。当然我要检讨,并把绝话更正为:当年中国一个汽车轮胎都不产。请大家都来甘洒口水续春秋:“即使现代的汽车,也不可能都由一国制造所有的部件。这是常识。”

当年张学良花了八十万大洋,捣鼓出了一辆货车,全国送展。我不知道大家对生产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总之这辆车,自己觉得说研制,还好听一点。然后就没有了。据说一直在准备零部件,凑了能装一百多辆的。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找零部件,不开始生产?结果被日本人连锅端了。其实少帅还造飞机呢,结果也是在车间里被日本人连锅端了。。。

当然我不是在笑话少帅,我确实觉得少帅有志气。没有工业基础,造汽车太难了。五十年代前中国根本就没有生产汽车轮胎的能力,更别提发动机和轴承等。那辆样车据说国产化程度达到70%,嗯,我估计这个比例是“论斤称”出来的。即使能规模组装,我觉得也能算是一种生产了,可惜连组装都做不大。抗战时候有个民科达人,在湖南后方捣鼓造汽车,据说连发动机都是手工敲打出来的。那“国产化”程度更高了去了。但你能同意那是“生产”么?

其实当年阎锡山也在山西组装了辆把辆汽车。军阀割据的政权和民间都有热情有志气,偏偏中央政府没动静?说蒋介石是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一点不冤枉。宋子文就直说了:美国产的都用不完,为什么要自己造?就是,在洋行干活普通工薪就能买汽车,干嘛自己开工厂?

 

 

也聊中国汽车史(1)1901-1955

编辑推荐
共 2 项收录
 
其实汽车在中国起步,并不比其他国家落后。按照有些说法,甚至第一辆自动车辆,就是1672年传教士南怀仁为康熙皇帝设计的,采用蒸汽动力,只不过不能载人。

即使我们以1885年卡尔奔驰发明内燃机汽车作为现代汽车出现的标准,也仅在16年后的1901年,中国就进口了第一辆汽车。

关于中国第一辆汽车到底是哪一个,有一些争议,有说法是第一辆汽车是袁世凯花了一万两白银进献给慈禧的寿辰贡品,也有说法是一个叫Leinz的比利时人在1901年末从香港进口了两辆美国Oldsmobile(后为通用收购)汽车到上海。1902年初上牌行驶。但根据慈禧的御用汽车并非奔驰牌 也非国内首辆,和考证|中国首辆进口汽车与慈禧太后--百度百家,似乎后者应该更早一些。

1902年1月30日,oldsmobile汽车的车主向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相当于公共租界的自治性市政府)申请汽车牌照,工部局开会讨论后,决定发给临时执照,暂按马车规格征税,每月捐银2元。工部局同时决定在当年(1902年)下半除增设汽车执照专门项目之外,还起草制定了汽车主需遵守的规则。这大概是最早的车船使用费和交规。下图为与当年Leinz进口的Oldsmobile汽车同型号的汽车。根据辽宁电视台的报道,『这是两辆黑色木质车身的汽车。一辆是折叠式软篷车顶。一辆是凉篷式车顶。外表与当地的马车十分相似。车上有两排座位,前两排为司机席,后排为乘客席。木质车轮辐条,实心轮胎,另装有煤油灯和手捏喇叭。』

下图为进贡给慈禧的车辆。由美国DURYEA制造(也有说是奔驰的第二代车型,但根据资料似乎前者更可信)。它的发动机装在乘客席座位的下面,是一台横置式气缸、1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也有说是4马力的)。前悬挂是一横置钢板弹簧,后悬挂是两个普通钢板弹簧。车厢两侧的翼子板系三合板制成。最高时速为每小时19公里。

 

随着汽车进入中国,公路也开始出现。过去马车时代,中国只有土路。第一条专门为汽车建设的铺装道路,可能是德国人在青岛修建的台柳路(台东到崂山柳树台),碎石路面,全长31公里。但这条路是哪年修通的也难以考证,我查了一些资料,从1903年到1907年的说法都有。下图为当时台柳路上回娘家的大户人家

 

中央政府修建的第一条公路,则是张家口到库伦(即乌兰巴托),1917(也有说1918)年通车。不知道当年是不是也有保证中央对边疆地区影响力的考虑。

有了车,就需要更多的路。有了路,也就可以有更多的车。

要说中国早期的汽车发展历史,就必须要说上海。自1902年第一辆汽车在上海上牌起,到1908年初,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汽车发放的牌照总数增至119辆。这之后法租界也开始有汽车。到1913年,两租界总共已有超过500辆汽车,而当时其他较早拥有汽车的城市如北京、汉口、青岛,加起来尚不够上海汽车保有量的零头。甚至一直到1927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8677辆,都有超过一万辆在上海,而当时公共租界有汽车就有6000辆汽车,其中私人轿车3860辆。全国半数以上民用汽车在上海这种情况,实际上一直保持到1949年。

 

繁荣的汽车销售也催生了很多汽车相关行业。1912年,上海出现了最早的汽车运输行,承包货运业务。到1927年,公共租界已有货运906辆。

同是1927年,上海出现了最早的汽车零件销售店『龙飞车行』,为马车零件店转业而来。还出现了最早的零配件制造厂,『杨复兴』,由锻打马车钢板弹簧改为锻打汽车钢板弹簧。后来,上海的汽车修理行业分为修理业(只管修),修配厂(使用进口新零件修理),拆配厂(拆装旧车零件修理),零件店(只卖零件)这四种业态。

1915年,国内第一辆消防汽车在沪问世。之后上海邮局也开始利用载货汽车取代马车运送邮件和货物。

 

1908年,公共租界出现了第一辆出租车,也是中国第一辆出租车,由四川路(今四川中路)97号美商环球供应公司百货商场开始出租给购买商品的顾客。到1927年,公共租界已有出租汽车628辆。北京和南京分别到1913年和1922年才有第一辆出租车。

 

上海最早的信号灯出现在1919年,当时在霞飞路(今天的淮海路)等部分马路的转角处设置了红绿灯,用来指挥交通。据1924年出版的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记载,在红绿灯出现以前,工部局雇佣人员在马路中间举一木牌,木牌一面涂白漆,一面涂红漆,站在马路十字路口,遇两车同至,视情举白面牌表示放行,举红面牌表示暂停,依次放行。下图为1935年位于其美路(四平路)翔殷路口的交通指挥亭,亭子的周围有四盏交通信号灯,当时的信号只有红绿两色。

 

1924年,美孚公司在上海开设中国第一座加油站,位于四川路111号

 

下图为上海第一条公交线路,1924年由英商中国公共汽车公司开辟,1路车从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到公园靶子场(今鲁迅公园旁)。也有说法第一条公交线路是1922年在华界开设的。上海的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则分别在1908年和1914年在公共租界开设。到1927年,上海全境已经有12条公交线路,82辆营运公交汽车。

 

当时公共汽车的宣传广告

当时公交车的价目表

20年代上海的双层公共汽车

上海北火车站门前的公交汽车总站

上海也是中国早期公路人才的摇篮。1921年,中华全国道路协会在沪建立,拥有中外会员13000人。1924年和1927年,中华工业专门学校汽车道路专科和中央汽车专门学校先后在沪创设。到1927年全国公路总长已达29170公里。

随着全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各地都开始建设长途汽车站,1922年起,上海陆续有沪太、沪闵、上南、上川等民营长途汽车公司开设,但大部分长途线路以今天标准都不算远,直到嘉定,奉贤等郊县,少数车辆会到达浙江。下图为沪闵南拓长途汽车公司的上海汽车站。

 

行驶在沪太线(上海-江苏苏州太仓)上的奔驰长途汽车

 

1920年代的九江路。

1927年之后,虽然租界区的汽车保有量增加变慢,但华界却迎来了汽车数量的大幅增高。华人中新兴的民族资本家和银行、外资大企业的高级职员开始购买汽车。当时新建的高中档住宅,也开始流行建立配套车库。如1928年四明银行建造的四明村(今延安中路913弄)118套石库门住宅中,有58套配有汽车间。当时一些面向显贵子弟的西方教会学校每逢周末放学,校门口也会排起长龙。

随着汽车需求量的增加,30年代初上海已有40家汽车洋行(其中以美商居多),最多时一年进口3700辆汽车,占全国进口量的三分之二。

小资阶层大多买不起汽车,但需要撑场面的时候,也大多会雇车。租车业务蓬勃发展,30年代上海最大的租车行已经是华人经营的祥生出租汽车公司,拥有240多辆汽车。1936年,上海共有出租汽车公司近百家,有小客车1000多辆。

 

到1934年,华界汽车保有量已经从2597辆上升到9710辆,占到全上海汽车保有量的将近半数。据当年1月全国经济委员会对各大城市的汽车调查资料,全上海的汽车保有量为17039辆,为北京、天津的8倍多,南京、广州的12倍多,汉口的24倍。到抗战前夕,上海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辆。如果看中国全国,要到1993年才达到同等水平。

汽车的增加还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在当时的中国南方,因为19世纪英国人在香港,上海,汉口、广州、厦门的影响,实行靠左行驶,但在北京,山东,直隶,东北等地,受俄国、德国的影响,多为右行。在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中,民国政府开始规定全国统一左行,但并没有成功。下图为左行的上海街道

 

其他方面,1936年,上海有公共汽车线路31条,营运汽车285辆,并有部分企业自用公共汽车。长途汽车共135辆。全市汽车运货行有260家,载货汽车700多辆;并有企业自用载货汽车千余辆。

1930年代的外滩,除了汽车,电车,更多的还是人力黄包车,人力三轮车和自行车

 

30年代的南京路,满街的爱国旗帜,让人想起2012年的中国小饭馆门口那些保钓宣言。

 

西藏路和南京路路口,蒋介石的大幅肖像

 

上海高楼群,远处为国际饭店,1934年建成时成为中国第一高楼,直至1983年被南京的金陵饭店取代。

霞飞路亚尔培路(陕西南路)路口骑摩托车的洋人:

 

 

 

南京路上的自行车

 

南京路上的黄包车

 
南京路上的行人

 

对比下30年代的第二大城市天津

 

第三大城市北京

 

广州

 

南京

 

青岛

 

30年代上海也出现了最早的汽车制造业。因为当时中国缺乏石油,30年代上海企业界和学界开发了不少使用植物油和木炭的代燃汽车。

所谓木炭汽车,就是将木炭放进特制的煤气炉内燃烧,产生煤气后,代替汽油推动发动机驱动的汽车。它在中国最早由留法学生汤仲明研制成功,最终在1935年于上海成立木炭车公司。后来经过改进,又出现了可以使用无烟煤的煤气发生炉。同样替代汽油的,还有酒精,只不过因为后来抗战时粮食也紧缺,并没有燃烧木炭和煤的代燃汽车使用广泛。

1937年,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成立,同年3月,以德国奔驰汽车散件组装的奔驰柴油汽车在上海面世。与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样,当时的国民政府也选择了商用汽车作为制造汽车的开始,只不过,这些汽车是载客汽车,首批近百辆都投入苏南公路运营。原本该公司与奔驰已签订技术转让协议,计划5年后开始大规模自制奔驰技术的汽车,可惜因为抗战爆发被打断。

4月,总工程师张世纲这款名为『本茨式中国号』的汽车行驶近一个月,抵达昆明参与京滇公路周览会。沿途采用了花生油、菜籽油、茶油、桐油、棉籽油、烟籽油等各种植物油为燃料,居然并没有出现故障。后来,中国的工程师甚至对柴油机进行了改进,用以专门燃烧桐油。在抗战时期在大西南广泛应用。

下图为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制造的『本茨式中国号』柴油客车。

 

 

不过真正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应该是张学良在东北赞助的民生牌卡车,1931年6月生产,载重量2吨。采用了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当然,九一八事变很快爆发,民生牌汽车也同样没有了下文。

 

其他地区也有一些制造汽车的尝试。阎锡山统治下,山西在1932年造出一辆“山西牌”2吨货车;1933年,实业部中央工业试制所试制成一辆三轮微型汽车,成为中国最早试制的微型车;在湖南,1936年也有一家机械厂用自制的汽油机装成一辆载重2吨的“衡岳牌”25座客车。

国民政府时期公路建设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1928年中华民国交通部拟订全国公路计划,以兰州为公路中心,分全国公路为国道、省道、县道3种,总长为41550公里,预计10年完成。但到1937年抗战前夕,全国已有117296公里的公路,国民政府实际上修了超过8万公里的公路,中国的城市基本都被公路连接起来。当然,其中大部分是土路。1934年,国民政府还成立了公路委员会,统一路政,开展省际联运。到1937年,全国已有68917辆民用汽车。

抗战爆发以后,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大量的江浙富商迁入上海,反而使得上海租界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大幅上升。但好景不长,1941年日美开战,日军占领租界。因为缺少汽油,一小部分共公汽车、出租汽车、载货汽车和自用小汽车,一度改装为代燃汽车,使用木炭、木柴、白煤、酒精、石炭等燃料。但因为代燃改装成本很高,除了少量载货汽车以外,大量汽车都被废弃。战后的1945年10月,全市登记的汽车仅1498辆,不到战前的十分之一。

在这个特殊时代的上海,马车复兴,自行车,黄包车(载人)、榻车(载货)、老虎车大行其道,三轮客车和三轮、四轮拖车也开始兴起。

 
 

战后,上海和全国的汽车经济都开始恢复,而且因为40年代末物价飞涨,很多企业主购买汽车作为交易的筹码,1948年10月,上海汽车保有量达到24540辆,接近战前的水平。同年全国汽车保有量恢复到50900辆。1949年,公路里程也达到13万公里,超过战前的水平。

同时,因为战后大量车辆从美国进口的左舵车,国民政府在1945年改为实行靠右行驶。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私人轿车数量大幅减少。但50年代民用汽车数量依然有比较快的增长。到1956年,全国已经有11.74万辆民用汽车,比49年的水平翻了一番还多,也大大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50年代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公路总里程在1956年达到了22.6万公里,差不多是战前水平的两倍。

下图为1946年天津汽车制配厂生产的飞鹰牌三轮汽车

 

1945年上海解放后,将1940年日本人成立的昌和制作所收归国有,成为上海机器厂第二制造厂(永久自行车厂前身),1946年自行车年产量达到4600辆。下图为1950年代的天津飞鸽自行车厂

建国初依然在广泛使用的木炭代燃汽车。

 

 

大道奇T234,建国初北京主要的公交车型号,为之前南京政府从美国进口

 

参考资料: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编辑于 20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