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祝家庄”的战术问题

“水浒”是汉语古典名著。素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也就是说,水浒是讲干仗的事。

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清军和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作战的时候,不采用水浒的战法,比如三打祝家庄;为什么国军和日军作战的时候,不采用水浒的战法,比如三打祝家庄。

有人说毛泽东打仗就是靠孙子兵法和水浒。鉴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无不胜,我觉得孙子兵法和水浒的战法可能还真值得一说。

“三打祝家庄”,是一场梁山好汉与祝氏兄弟双方斗智斗勇、斗民心归属、统一战线的决战。所以,毛泽东曾经在自己的著作里,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战例进行演绎,以启迪自己征战的部属。宋江上山直至招安前,大小经历数十仗,当以“三打祝家庄”、“曾头市”之战最为艰难,远胜于高唐州之战、大名府之战和东昌府之战。祝氏兄弟当属于地方毫强,拥有自己的团练武装。因为是地头蛇,强龙也难以压服。故作为统治集团内的中坚,从不把梁山这样的乱臣贼子放在眼中。放言“填平水泊擒晁盖,踏破梁山捉宋江”乃在于祝家小辈自视很高,颇有“安定乡里,舍我其谁”的胆略雄心,这也是触怒梁山,使其做出为救时迁,筹集粮草,拔除眼前钉子,必欲攻之决策的根源。

祝家庄这样豪强聚族而居的村寨,在依山傍水,半是平原的山东,本自有民自为战的传统。他的整个统治,臣服于大宋王朝,又游离于地方政府的制衡之外。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依据固有的传统、文化、习俗、信念,以宗法首领为标杆和裁判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很多时候,除了纳完朝廷应有的赋税,服完必要的徭役外,他就是一个依据惯例、公理准则和宗法制度自治的社会。当着匪警、外侮临近并威胁宗族安全的时候,这个自治社会会在宗法头领-当地德高望重,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号召力、领导能力的人物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御侮,不惜牺牲。其实,盗匪、流氓、贪官、滑吏在这个纯朴的乡间并没有市场。当着经历牺牲,因为力量对比,无以在故乡立足的时候。这个宗法社会会聚族南迁,寻找安全可靠,易于据守,农耕休憩的山区建立自己的家园,依然世世代代聚族而居,保持传统、风俗和固有文化,他便是南方的客家。

梁山占山为王,不事生产,经济来源,粮草供给,自然要仰仗于打家劫舍、攻城略地和吃大户所得。因此,这与朱家庄安定求存,修养生息的取舍根本利益向背。就是没有时迁被捕事件,迟早也难免被梁山洗掠。祝氏兄弟其实也心明这一点,不能不予作防范。深沟高垒,棋盘路、迷魂阵,处处设伏,处处设防,动员乡里,全民皆兵,号令统一,排查严格,也在情理之中。有军官出身的栾廷玉为师,参谋,祝氏兄弟不可谓不谙兵法。因地制宜,造迷魂阵、盘陀路,处处设伏、设防,首尾呼应,左右相顾,在于取其地利;号令乡里,严查严防,全民皆兵,上下一心,齐心协力,高度戒备,克敌制胜,在于人和;联合李家庄、扈家庄互为犄角之势,以相呼应、救援,是建立统一战线。精习武艺,训练乡丁,在于村自为战。如果,祝氏的上述举措一一落实,相关纽带未有断裂,朝廷、地方政府及时予以援手,梁山未必能打进祝家庄。

《水浒》以铺垫渲染的方式,跌宕起伏的情节,着力描绘了三打祝家庄的惨烈、艰难、反复。《新水浒》在这点上更其着墨生色,显得波谲云诡,风雨起伏。其实,无论环节怎样复杂、紧张、多变,套扣还是需要一个一个顺序解开。第一扣,就是石秀探路,辛好有这个虽然奋不顾身,但也胆大心细,内秀的石秀,以谦恭有礼,落难求助的姿态博取了祝家庄祝老爹的同情,不但庇护了他,也为他道明了盘陀路解套的奥秘。《新水浒》为了彰显梁山出师的正义,特地借老爹之口道出了黎民对祝家横霸一方的反感,点明了失民心必败的真理(当然事实未必如此,这是基于意识形态和固有历史观的表演)。“一打祝家庄”以独龙岗遇伏败北,以石秀到来指路突围。

第二扣在于三庄联盟。坏事的是少不更事,飞扬跋扈的祝彪,但是祝太公和两兄长并没有意识到此举的莫大危害。杨雄求助于向来有识的扑天雕李应,按理说,为了三庄同盟,祝家卖个顺水人情,放了时迁,既可以不触怒李应,又能结其腹心,巩固联盟,且不给石秀、杨雄以口实。但是祝彪一味较真,持勇斗狠,不给李应情面,就得罪了得力的一方同盟。更大的失策在于祝氏(《新水浒》如此写)不该暗杀对祝家庄与梁山结怨不满的扈太公,致使扈家庄离心。虽然,扈三娘囿于婚姻之好,从道义上不能不救助祝家庄。但自从扈三娘被林冲俘虏后,扈成为了妹妹和自保,便采取了妥协观望的态度,至最后绑缚祝彪去换取妹妹的性命。其实,三庄同盟瓦解之时,便是祝家庄败北的开始。

第三扣在于祝家庄易守难攻。没有内应,很难自外部攻破。如果朝廷和地方发兵来救,很容易前功尽弃。恰好孙立兄弟一干好汉,自登州犯事来投梁山——这源于地方恶霸的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地方官的贪赃枉法,不为民做主而激成的民变——因为孙立与栾廷玉的同门之谊,被吴用用间,伪称投奔祝家庄,实为内应,终于里应外合,攻破了祝家庄。这可以说是天助。

梁山破解了一个个矛盾,祝家庄失去了一个个优势,敌我力量对比,消长形势根本逆转,三打祝家庄取得了胜利。宋江小试牛刀,再一次检验了自己统兵打仗,应对危局的能力。梁山好汉锻炼了自己,扩大了影响。壮大了队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