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看待两岸和平统一的见解中,有一部分人将党名中仍保有「中国」的国民党,当作那个在20世纪前半期与中国共产党两度合作的国民党。这种认知,显然来自对1949年之后台湾历史进程的陌生。
蒋介石统治台湾的大部分时期,强调「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全中国的「法统」,其目的在于确立国民党政权做为二战战胜国一方统治台湾的正当性。到了1970年代初期,国际和中国局势的改变,使得国民党政权面对的政治局面和政治需求随之改变,蒋经国借机改变了蒋介石版「一个中国」政策。
青年时代的蒋经国在莫斯科学到了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也学到了王明打击异己的手段。前者让他在主政台湾期间得到远较乃父为高的民间声望,后者则让他在党内和岛内政局中选择将权力考量置于人民利益之上。1970年代初期,台湾国民党当局面临自失去大陆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外交乃至因石油危机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蒋经国在此时出任「行政院长」,立即抛弃乃父的「反攻大陆」政策,彻底转到「革新保台」、拒绝统一的方向。
在经济上,蒋经国推动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港口等在内的「十大建设」,展示放弃「反攻」、发展经济的意志;在政治上,向岛内和海外的台独递出橄榄枝,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互动。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对台「断交、撤军、废约」,使台湾当局在国际上进一步孤立。邓小平宣布「台湾归回祖国」是「八十年代三大任务」之一,要求美国对台湾当局施压,逼蒋经国上谈判桌,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对此,蒋经国明确宣示对中共「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拒绝廖承志访台,幷于1986年的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政治革新」案,意在扫除仍持「光复大陆」主张的元老派势力。蒋经国选定的接班人李登辉评价他说:「经国先生如同旧约中的摩西,带领族人要渡过约旦河,不幸在摩押平原去世。但他的精神已灌注给继承人约书亚,约书亚奋斗不懈,终带领族人平安渡过约旦河,到迦南之地」。从蒋经国的初衷看,李登辉幷没有背叛小蒋,相反地,李忠实地延续了蒋的政治路线。
如果说,蒋介石版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在法律上承认中国主权不可分割,但在政治现实中与大陆对抗;那么,蒋经国版的「一个中国」论述就已经发生质变,从政治现实和法律层面为台湾的拒统势力和台独势力奠定了政治基础。
1987年7月,蒋经国解除超过38年的戒严,正式开放「党禁」、「报禁」,让前一年违法成立的民进党合法化,也让台独运动和言论有了更大的空间。同年11月,卧病在床的蒋经国指示马英九去查:国民党政府迁台后有没有宣布过「中华民国政府仍代表全中国」。数天后马回报幷未做此宣布,蒋就下达最高指示:国民大会不必设立大陆代表制,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产出的代表就是代表中华民国(但不代表大陆)。在此,「中华民国」概念的内涵已被蒋经国置换为「台湾」一岛。所以,蒋经国根本就是独台(甚至两国论)的开山老祖。
后来李登辉继承蒋经国遗志,在1991年4月进行"宪法"第一次「增修」;5月宣告终止实施将近44年的「动员戡乱时期」(实际意义是解除追求统一的法定义务);12月21日举行仅限于台湾地区的「国民大会全面改选」,年底再逼退了全部大陆选出的中央民意代表。从此,「中华民国」的代表性就仅限于台湾一岛,完成了蒋经国临终时的规划。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选举中,甫于10月12日通过「台独党纲」(迄今仍有效)的民进党也参选幷赢得66席国代,使台独政党正式进入体制内。1992年12月又举行仅限于台湾地区的「立法院全面改选」。从此台湾的民意机构从法理到事实上都与大陆彻底切割。到1996年李登辉在直接民选中当选"总统",台湾藉由「民意」及「民主化」抗拒统一的所有机制已经完成。而这一切发展,都是按照蒋经国生前所安排。这是为什么尽管面临李登辉的打压排挤,国民党内那些外省籍权贵(包括马英九)却只会争相阿谀取容,无法团结自保──因为他们心知肚明,李登辉执行的都是故主蒋经国的遗训。
对于蒋经国的「独台」诚意,务实派台独也持欣赏态度。与基于仇中情感而厌恶蒋家的「情感台独」人士不同,台独的「理论家」高度评价蒋经国的举动。他们认为,从「坚持反攻大陆的外来政权」到「革新保台的台湾政府」,是蒋经国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对此,他们提供了一项无可反驳的证据:早在1981年,李洁明(James R. Lilley)离开华盛顿到台北出任美国在台协会处长之前,蒋经国曾托人告知李四点计画,「第一,民主化,全面改选中央民意代表(意指仅从台湾选出);第二,台湾化,台湾人将全面出任要职;第三,大幅提升国民所得和生活水准;第四,与中国发展工作关系」。在此,蒋经国的逻辑十分清楚:既然反攻大陆已不可能,他又不愿「被统一」,于是也就不可能以大陆为国家、以大陆人为国民;只能以台湾为国家,以台湾人为国民。这样,国民无论从哪里来,只需认同台湾(或限缩于一岛的「中华民国」),无分省籍、族群,都是台湾人。所以蒋经国是「终结外来政权,认同台湾主体、台湾主权」的第一个「新台湾人」,完成了「从外来政权到台湾主体」的根本转变,对台独建国功莫大焉。
马英九于2008年当选总统后,踵继蒋经国的台湾化路线,从其个人角度,在台湾苗栗县通霄镇马家庄找到了他的「台湾渊源」;又从国民党角度,将中国光复台湾的「民族功绩」论述转变为「外来政权」的「原罪/赎罪」论述;再从台湾的角度,刻意将1952年国民党台湾当局与日本间签订的「中日和约」(即「台北和约」)当作确定「中华民国」统治台湾合法性与确定「中华民国」国土范围仅限于台湾的法律文件。甚至还要求大陆承认1952年「中日和约」仍属有效,以此做为两岸(实为两个中国)联手保钓的前提。
从这个角度看,国民党虽然坚持「中华民国」的称号,但早已抽换了「中华民国」的内容。这样的「中华民国」除了招牌以外,与台独的内容已不存在根本差异。甚至,这一招牌为台独提供了整个「国家」政权的骨架,幷且成为台独的保护伞。台独政治势力的菁英们对此心知肚明,他们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就是明确宣示借用「中华民国」招牌推行台独内容的文件。换句话说,台湾实际上已不存在「统」、「独」之争,只有国民党的单向台湾化,而没有曾被殖民化的台湾和台湾人的去殖民化、再中国化。
总之,「台独」运动本来是台湾岛内亲日派对「中国」国民党政权的反抗;但随着国民党的台湾化,「台独」已扩大成为挂着两块招牌(中华民国/台湾)的岛内政治势力联手对抗中国统一的共同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