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 沙家浜 交响乐】-- 文革如火如荼时 的 西方音乐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典范

来源: 2018-03-16 14:36:2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文革如火如荼时 的 西方音乐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结合典范

1967-68-69-70

File:1967-08 1967年 沙家浜交响乐1.jpg

File:1967-08 1967年 沙家浜交响乐2.jpg

File:1967-08 1967年 沙家浜交响乐3.jpg

1967-08 

 

钢琴伴唱 红灯记

钢琴伴唱红灯记》创作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编自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1968年在北京的民族宫剧院首演。

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与京剧打击乐队合作为《红灯记》中12个著名的唱段伴奏,其中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浑身是胆雄赳赳》...

交响乐 黄河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

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

1970年5月1日,由李德伦担任指挥,钢琴家殷承宗与中央乐团在北京民族宫剧院首演了《黄河钢琴协奏曲》。

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

-------------------

 

记者:听说1967年左右,您和朋友们把钢琴抬到天安门广场为群众演奏,当时不怕惹麻烦吗?

殷承宗:对,当时的环境下存在着“是不是还需要钢琴”的争议,我们当时将钢琴搬到天安门广场去,请群众来点他们喜欢听的歌曲,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其他的,就是对钢琴热爱的一种情绪的抒发,也是在这期间,群众提出了用钢琴演奏《红灯记》的要求,这才让我产生了改编京剧的想法。

记者:群众的反响,你现在还记得清楚吗?

殷承宗:当时我在广场弹了三天,人一天比一天多,最后一天大概有两千多人来听,大家的热情很高,我感觉大家还是很喜欢的。

记者:据说,是一个观众提出了让你们演奏京剧的要求,因此才激发了你改编《红灯记》的想法,为此还看了整整一个月的《红灯记》,这是真的吗?

殷承宗:是的,那段时间一直在听在看,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改编才能让大众和自己都能接受。

记者:有人说,是你让中国人得到了最早的钢琴知识普及,但也有围绕着样板戏《红灯记》的一些争议,您怎么看?如何应对“投机主义”这样的批评?

殷承宗:我想,在那个年代,一个钢琴家即便没有公开演奏的机会,但总归也要做一些事情,人是不断变化的,当从前我所学习的西洋古典音乐没有直接的用武之地的时候,能找到一个途径,就是合理的,我觉得当时我们的想法比较简单和纯朴,当时在创作的时候,首先就是想让普通的老百姓一听就能够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