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转载毛主席词一首《诉衷情·赠周恩来同志》;一搜,居然已是盛传。只是有的只标词牌而没有词题,有的词题则为《江山靠谁守》;有的说是毛主席一九七四年所作,有的说是毛主席一九七五年所作,有的说是毛主席最后一首词作,有的甚至还将其收录在《毛主席诗词全集》之中。该词正文如下: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无论从词律还是意蕴及意境看,该词都不过是一位中低水平的诗词爱好者的假冒之作,绝非毛主席手笔。
作词是要严格遵循词谱的,不仅仅要遵循调数、字数,尤其要遵循韵数及每字的平仄。这首词的词牌《诉衷情》,常见于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类著作以及社科院文学所的《唐宋词选》,尤以陆游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最为普及。王力标录的陆词词谱如下(○表示平,●表示仄,⊙表示本平可仄,◎表示本仄可平,后同):
⊙○◎●●○○,◎●●○○。⊙○◎●○●,◎●●○○。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战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诚然,作为古典诗词大家的毛泽东,也并非完全拘守格律。例如在《沁园春·雪》中,由于名字和译音的缘故,“成吉思汗”句的“汗”字处,当为仄声,却用了平声。可是,优美的声律却始终是毛主席古典诗词最基本的要素,没见他有过无缘无故出律的诗词。而这首44字的小令《诉衷情》,按上列词谱,居然有“贞、曾、断、山、守、业、身、倦、已、我、将、夙、愿”等13字违反平仄常规,甚至出现了仄韵。试问,谁人见过毛主席有如此出律之拙作?
事实上,这首《诉衷情》,并非《钦定词谱》中的《诉衷情》,而是《钦定词谱》中的《诉衷情令》。《诉衷情令》又名《渔父家风》及《一丝风》,以晏殊的《青梅煮酒》为正体,另有两种变体,都是双调45字。正体词谱如下:
诉衷情令 双调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 晏 殊
青梅煮酒斗时新韵 天气欲残春韵 东城南陌花下句 逢著意中人韵
⊙○◎●●○○ ⊙◎◎⊙○ ◎○⊙◎⊙◎ ⊙●●○○
回绣袂句 展香茵韵 叙情亲韵 此时拌作句 千尺游丝句 惹住朝云韵
○●● ●○○ ●○○ ◎○⊙● ⊙◎⊙⊙ ⊙●○○
即使按照这一比较宽泛的词谱,除了“曾、断、将、夙、愿”五字可平可仄不算出律外,也仍然还有八个字出律;如此低级的错误,是任何一首正式出版的毛主席诗词绝对不曾有过的。
众所周知,毛主席无愧为“形象思维第一人”。可是,上词用什么艺术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有艺术形象吗?没有,有的只是概念。有意境吗?没有,全词基本是陈述时势,表达忧虑,发出悲叹。再者,毛主席一生和一家,为革命做出了世人共知的牺牲和贡献,“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这类不值一提的话,他需要去向自己的战友恩来表白吗?——太过浅薄了。首句也有写作“父母忠贞为国酬”者,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另外,毛主席对周总理的书面称呼,多用“恩来”,间或用“总理”,未见用“周恩来”者。大凡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主席每一首诗词,都标有出处;而网上流传的这首《诉衷情》,任谁都没能标注出处。
显而易见,此词假冒无疑。不过,假冒者并不见得有什么歹意,拉大旗作虎皮,为增加点击量而已。但是,切莫为了自己出名,而玷污伟大诗人的名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