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71北京城区普通市民吃什么(三)

来源: 2018-02-21 07:56:04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四、蔬菜

北京从深秋到早春,蔬菜品种少得可怜。12月冬储大白菜是北京一景,家家要买几百斤,60年代末深挖洞,许多人是当菜窖用了,一直用到改革开放初。

除了白菜之外,主要是萝卜,北京的主要品种是心儿里美和卞萝卜两种,白萝卜、天津卫的青萝卜有,但是少,也不受欢迎。胡萝卜和现在的品种不一样,小些,颜色是深红的,或略带紫色,现在美国和中国主流的橙色胡萝卜在北京是到了73年左右才出现的。北京人最爱吃心儿里美,有句话叫萝卜赛梨。

冬天副食店也卖一种油菜,主要是菜帮子,菜心部分尖上有少许嫩黄的叶子,基本没有绿叶。真正的北京人不买,主要是一些南方过来的买。土豆有时候会有,北京人的吃法主要是醋溜土豆。

到了春节,会有在市场经济下也会卖高价的唯一一种东西:韭菜,会卖到一块钱左右一斤,但北京人吃饺子的首选就是猪肉韭菜,所以还是要忍痛去买。当时冬天的韭菜是本地暖棚出来而非从南方运来,可能冷藏运输成本太高,这种昂贵的韭菜北京人叫野鸡脖儿,原因是有一圈儿紫色(寒冷所致)。

当时的北京人吃东西很保守,不喜欢尝试新东西。

春天吃菠菜比较多,晚春会有两三尺高的特大菠菜,北京人把叶子薅下来焯水用麻酱、芥末和醋拌着吃,梗子切成段,用盐腌一下,挤水后用花椒油炒。春天另外一种主力菜是嫩洋白菜,不过当时不许说洋白菜,一律改圆白菜。到了晚春初夏是莴笋和蒜苗的天下。北京人说的蒜苗是指蒜苔,记得那时四川一个朋友来北京,因为蒜苗发生了误会,最后吵了起来。许多地方人说的蒜苗北京人叫青蒜。

夏天和初秋有扁豆(文革初期的品种是和美国主流差不多的棍扁豆)、柿子椒、冬瓜、顶花带刺的黄瓜和北京人喜欢的本地茄子,深紫色圆型,不大不小。有一年不知是品种变化还是从外地运来体型大一倍的茄子,北京人称之为“门茄”,便宜也不买,至于南方的长茄子,特殊品种绿茄子等,当时的北京人都嗤之以鼻,拒绝接受。有些人会把茄子切块晾干,留到冬天吃,味道像蘑菇,是美味。北京人最不能接受的是苦瓜,我们胡同的刘文辉家自己种苦瓜,成为胡同居民的笑柄。73年后,口味开始变化,改革后,苦瓜在北京大行其道,这是当年无法想象的。

西红柿当时只有七月初几天有,北京人的做法好像只有西红柿炒鸡蛋这一种。也人用当时输液的那种玻璃瓶子做容器,切碎西红柿装入,封口用水煮熟消毒,可以储存几个月。

大葱主要是在晚秋卖,比冬储大白菜时间略早,也有储存很多,不然供应没有保证。蒜则主要是在夏天买成辫子的。腊八那天家家会用醋泡腊八蒜,新年沾饺子吃。

几乎所有的菜都是一毛以下一斤,例如扁豆通常的价格是七分。有些蔬菜是要排队才能买到的,印象中排队买过扁豆和柿子椒。

顺便说说咸菜。北京的主流咸菜只有五种:酱疙瘩、水疙瘩(所谓疙瘩是芥菜头)、北京辣丝儿、酱甘露(螺丝转儿)以及已经被接受的外地品种四川榨菜。普通副食店只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