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声腔、板式与调式
有网友提出:
“从逻辑上说,二黄、西皮、反二黄、反西皮、高拨子、四平调等是调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散板、原板、摇板、导板、三眼、二六、快板等是版式”。想来“版式”,是原文错字,不是什么新的“式”。
渔翁博文标题是,“京剧的声腔板式入门”。文中特别指出:
“京剧声腔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琳琅满目。如果从调式、调性、旋律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不免有些过于繁难”。
“从逻辑上说”,“二黄、西皮、反二黄、反西皮、高拨子、四平调等”,是“京剧皮黄声腔”和“其他声腔”;但不是“调式”,声腔或唱腔与调式不同。例如:
京剧中的生、旦、净各行当都有二黄唱腔,为二黄唱腔伴奏时京胡定5、2弦。
因行当的不同,演唱的音域和行腔各有特色,故各行当的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也不一样。
用大嗓演唱的老生和花脸行当,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是:E调、F调、#F调和G调。
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和小生行当,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是:D调、#C调、C调、降E调、E调和F调。
老旦行当也是用大嗓演唱,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是:G调、#F调、F调。
在京剧唱腔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声腔不仅派生了反调“西皮”和反调“二黄”,还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剧种腔调,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娃娃调]、[汉调]等。
由于这些外来腔调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调性特点外,其旋律风格都不同程度地与“西皮”、“二黄”相近或相融,特别是胡琴的定弦和把位上分别相同于“皮黄”,故习惯地把这些腔调分别归入“皮黄”列之中,如【二黄四平调】、【西皮娃娃调】、【西皮南梆子】、【二黄汉调】等。
“高拨子”,源于“梆子腔”。其板式比较多,上下句落音都比较自由,唱腔格式上的约束也很少。早期上演的京剧传统剧目中,高拨子唱腔是用“拨子胡琴”伴奏的,以“低拉高唱”为特色。在改编整理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的排演中,根据剧情和演唱者嗓音的需要,高拨子使用了普通胡琴来伴奏,改变了“低拉高唱”的原本特色。
《杨门女将》中的高拨子唱段,已经不是用拨子大胡琴伴奏,也不是“低拉高唱”的形式,而是用普通的“西皮琴”演奏拨子腔。《跑城》和《杨门女将》中的高拨子唱腔板式基本相同,都是由高拨子导板、回龙、原板、摇板、散板等板式组成的唱段。(编辑:史冬莲 来源:CCTV.com)
渔翁不是京剧“行家”,更不是科班出身。所写博文中,差误在所难免,欢迎行家批评指正。但是,渔翁自认为是“资深戏迷”。喜欢听“名家名段”,不喜欢听初学者拉京胡“锯锯”的噪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